【伴公汀】上海市长龚正答记者问:去年全市人民都很拼,今年我们有信心

【伴公汀】上海市长龚正答记者问:去年全市人民都很拼,今年我们有信心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 朱珉迕 孟群舒 茅冠隽 黄尖尖 王闲乐 胡幸阳 周程祎

1月15日下午,上海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市政府在世博中心举行记者招待会。新当选的上海市市长龚正与记者见面并答记者问。

在回答人民日报记者关于上海经济发展预期目标的问题时,龚正说,刚刚过去的2022年很不容易,全市人民都很拼,我们积极应对疫情等超预期因素的叠加冲击,上海经济走出了V型反弹,上海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显示出四个持续的鲜明特点。

首先是城市核心功能持续巩固。去年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总额实现近3000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约20%;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730万标准箱,连续13年排名世界第一。

二是改革开放红利持续释放。实际利用外资再创新高,预计全年增长5%左右,超过235亿美元。尤其可喜的是,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外商研发投资中心还有一定数量增长。

三是发展新动能持续壮大。如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42%左右,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总规模有望突破1.4万亿元。

四是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如最大的民生就业,我们设定了55万个新增就业额度,实际新增就业岗位56.3万个;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目标设定在3%以内,实际控制在2.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7.9万元左右。这些都为做好今年经济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龚正说,刚刚闭幕的市人代会确定今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5.5%以上,主要出于三方面考虑:

一是考虑现实可能。上海承担一系列重大战略任务,溢出带动效应正在加快释放。去年出台的一大批稳增长、促发展的政策效应也在持续显现。加上去年基数较低等客观原因,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有足够支撑,也有足够信心。

二是考虑发展需要。我们也希望通过量的合理增长为更充分的就业、更稳定的物价创造更好条件,进一步提振市场信心、稳定社会预期。

三是考虑远近平衡,以更好实现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十四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

龚正说,要实现5.5%以上的增长目标,需要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奋力拼搏。新的一年,我们将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特别是在三方面下更大力气求更大突破:

一是充分发挥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牵引的作用,积极谋划推出一批首创性、集成性、引领性的举措,把国家战略综合优势更好转化为上海改革发展胜势。

二是加快释放稳增长政策的综合效益。正在抓紧制定新一轮助企纾困、提振需求的行动方案,加大政策攻击,提高政策合力。

三是持续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制定实施优化营商环境6.0版,持续推出一批含金量高、市场主体获得感强的改革举措,更大力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

将在这些领域赋予浦东更大的改革自主权

在回答记者关于如何打好浦东引领区这张“王牌”的问题时,龚正说,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我们全力以赴打造浦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一年多来,我们紧扣“两特四区一中心一样板一保障”的重点任务,全力落实中央指示意见,取得了显著成效。去年的浦东经济增长快于全市2个百分点左右,全市经济发展压舱石、稳定器的作用充分彰显。

龚正表示,我们也正在配合国家相关部门,推动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加快出台。该试点将在市场准入、投资建设、要素流动和产业创新等领域,赋予浦东更大的改革自主权。我们将对国家授权的事项形成“一项一方案”,打好组合拳,实现新突破,在以下几个方面持续推进:

一是深入推进首创性改革,坚持系统集成,协同高效配合,制定实施补充,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清单,更大程度地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

二是深入推进引领型开放,坚持开展更大程度的压力测试,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性开放,争取在服务业开放、离岸贸易、数字贸易等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三是深入推进集成化创新,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率先实施更加便利高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健全高水平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秩序,加快建设自主创新新高地。

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打造外商投资首选地

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提问:上海吸引外资有什么“密码”?新的一年会出台哪些相关措施?

龚正表示,去年上海实到外资继续创了新高,达到235亿美元,连续三年稳定在200亿美元以上。其中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60家、外商投资研发中心25家,累计分别达到891家和531家。这充分说明上海仍是全球最富吸引力的外商投资热土之一,仍是跨国公司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全球布局首选地之一。

外商投资中国,最主要的是看好市场、看好环境。上海作为中国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区的龙头,市场作用很大。我们也实施了营商环境改革方案,即将实施6.0版改革方案,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不断稳定外商发展的预期和投资的信心。

如果说外商投资有“密码”,这“三化”就是很重要的因素。首先是市场化。我们遵循市场规律,持续完善要素市场配置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

其次是法治化。我们出台了全国首部外商投资法规,实施外商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持续加强外商企业和外资企业合法权益的保护。

第三是国际化。我们率先实施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还陆续出台了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等重大举措,加快构建与国际规则相衔接的经济贸易制度体系。

外资投资已经深深融入这座城市。我们将落实好新版的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制定鼓励外资企业利润投资等政策,引导外资更多投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端服务业、高新技术、数字经济等领域,持续打造新时代外商投资首选地、高质量外资聚集地。

十年完成上海“两旧一村”改造,这件事再难也要解决

新华社记者提问,上海在解决了困扰多年的民生难题——中心城区成片二级以下旧里改造后,提出要在两届政府内完成“两旧一村”改造,请问为什么要设立这个目标,今年的主要工作任务是什么?

龚正说,这几年,上海市提速推进中心城区成片二级以下旧里改造,2019年、2020年、2021年分别完成了55.3万平方米、75.3万平方米和90.1万平方米。去年7月下旬,上海完成了剩余的20多万平方米改造,提前完成了原计划要到“十四五”末期才能完成的目标,历史性地为这项持续30年的民心工程画上了句号。

中心城区成片二级以下旧里完成改造后,上海客观上还存在着不少零星二级旧里以下房屋,共有近40万平方米,还有小梁薄板房屋等存在安全隐患的旧住宅,另外城中村的改造任务也很重。这些区域居住条件差、配套设施落后,还存在安全隐患。今年大上海保卫战期间,已实现改造的区域疫情防控效果比较好,没有完成改造的区域,疫情防控难度很大。居住在这些区域中的市民,改造意愿十分强烈。

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再提速加力推进“两旧一村”改造。这件事难度很大。光从资金需求来说,根据初步计算,“两旧”改造需要6000多亿元,这是很大的资金量。但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事,再难也要想办法解决,市委、市政府准备用10年时间完成这一改造任务,具体分为三步走。

第一步,到2025年要全面完成中心城区近40万平方米零星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基本完成有一定安全隐患的小梁薄板房屋改造。第二步,到2027年要全面完成小梁薄板房屋改造,完成中心城区周边的城中村改造项目。第三步,到2032年要全面完成不成套的职工住宅改造和城中村改造项目。

今年,“两旧一村”改造主要目标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已明确,要完成12万平方米中心城区零星旧改,完成28万平方米小梁薄板不成套旧住房改造,还要启动10个城中村改造项目。我们将采取“市区联手、以区为主、政企合作”的方式,更好发挥上海市城市更新中心统筹平台的作用,全力推进这项工作。

在临港新片区加大差异化制度创新探索,构建多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在回答东方卫视记者关于临港新片区高质量发展问题时,龚正说,挂牌三年来,临港新片区以“五个重要”为统领,累计出台政策283项,形成36个全国首创案例,签约项目1380个,总投资7745亿元,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尤其是去年,临港新片区的规上工业总产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税收总收入等三项指标,均上升30%左右,全市经济增长极和发动机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龚正说,下一步临港新片区将聚焦特殊经济功能区和现代化新城两个重点,持续深化“五自由一便利”,跑出新的加速度。重点是做到三个着力:

一是着力扩大制度型开放,落实国家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在数字经济、公平竞争、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加大差异化制度创新探索的力度。

二是着力构建世界级产业集群,持续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打造动力之源、国际氢能谷等特色产业园区,加快形成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千亿级产业集群。

三是着力增强全球服务功能,大力培育科技金融、跨界金融等新兴金融业态,促进离岸贸易、数字贸易等新兴贸易加快发展,还要释放沿海捎带、保税油气加注等重大航运政策创新的效应。

今年要大力支持文化旅游、会展、消费等行业发展

在回答记者关于如何助企纾困、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的提问时,龚正说,去年三月以来,我们认真落实国家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接续出台政策措施,先后出台实施了三轮稳增长政策,预计全年累计为市场主体减税降费超过3000亿元。调查显示,超过60%的企业已经从政策中直接受益。

龚正指出,企业是经济社会的基本细胞,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上海始终把保市场主体、促企业发展摆在重要位置,针对短期内企业面临的订单难找、成本难降、融资难求等经营困难,我们正在研究制定新一轮政策措施。明天下午新一届政府第一次常务会议将专题研究新的举措,将加大提振市场主体信心的力度,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在政策制定中,我们将切实做到三个“更加注重”:

一是更加注重政策普惠。着眼于稳住企业、刺激经济,抢抓经济恢复窗口期,在金融、土地、人才、能源等要素资源保障上下更大工夫,助力各个行业、企业尽快恢复到疫情前发展水平。

二是更加注重迭代升级。延续前三轮政策中的部分减税降费、社保费缓缴等措施,复制推广援企稳岗、财税金融等领域的创新做法,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支持力度。

三是更加注重市场导向。围绕增强市场主体发展后劲,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境内外商业活动,大力支持文化旅游、会展、消费等行业发展。

打通创新全链条,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科技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提问,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已进入关键跃升期,请问进展如何,为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哪些支撑?未来,上海如何服务好创新企业?

_20230116070635-7837390

龚正说, 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上海的重大战略使命。当前,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推动核心功能全面升级,急国家所需、尽上海所能,全力服务国家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去年,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GDP的比例预计达到4.2%左右,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0件左右,还有一批新的重大科技成果问世,比如,首台国产质子治疗装置、全球首创糖尿病新药、航母“福建号”在上海下水、梦天实验舱等,这些都凝聚了大量的上海智慧。

企业是推进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上海一直大力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去年落实相关财税政策涉及的资金规模超过920亿元,有近5万家企业受益。接下来,我们将坚持“全过程创新”理念,以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为重点,为企业创新发展营造更好环境。重点有3个“注重强化”:

一是更加注重强化协同创新,支持各类科研主体、行业上下游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共同打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集成服务等全链条。

二是更加注重强化平台服务,推动大企业联合孵化基地、科技头部企业开放创新平台建设,推广“孵化+投资”新模式。

三是更加注重强化金融支持,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科技,探索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促进优质资本、项目、技术和人才向高成长性科技企业集聚。

在沪有永久居留证的外籍人才数量全国第一

在回答媒体关于上海推进人才高地建设、更广泛地吸引海内外人才的问题时,龚正表示,人才是上海最宝贵的战略资源。近年来上海大力实施人才引领发展战略,人才高峰工程等一批引才、聚才的政策取得显著成效。三个指标很亮眼:在沪有永久居留证的外籍人才超过1.1万人;全市累计核发的外国人工作许可证超过37万张;直接落户、引进的留学回国人才累计超过27万人。这三个指标都是全国第一。

下一步,上海要注重把握好“三个坚持、三个更”,举全市之力加快推进、全力构筑人才战略优势。首先,坚持人才与教育、科技三位一体推进,推动四支队伍更壮大。上海科教资源很丰富,要强化创新平台的人才集聚效应、打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通道,加快打造科技人才的国家队、地方队、民间队和国际队四支队伍,四轮驱动推动科技创新人才高地建设。

二是坚持破立并举,推动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灵活,尤其是要聚焦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问题,进一步为创新主体放权松绑,更大力度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三是要坚持精细化和多元化相结合,推动人才服务保障更有力,精准对接人才需求,细致做好出入境、停居留、子女教育、医疗等保障,深入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努力营造高品质的人才生态。

108个重大项目,总投资5600亿,龚正: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走出新路

在回答记者关于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揭牌三年来,在制度创新中的最大亮点,以及下一步工作重点的问题时,龚正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揭牌三年来,坚持“制度+项目”双轮驱动,走出了一条跨行政区、共建共享的新路,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首先,制度创新试验田结硕果,累计推出112项制度创新,构建跨区统一规划体系,其中有30多项在全国复制推广。其次,区域高质量发展增活力,促进互联互通、产业创新,推进了108个重大项目,总投资达到5600亿元。再次,生态生活环境提品质,元荡生态岸线全面贯通,公共服务普惠便利,一体化发展成果惠及示范区居民。

龚正说,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速加力之年,上海将与各级各方紧密合作,共同下好国家战略先手棋,主要做到“三个持续”。

第一,持续抓好制度创新重点突破,持续抓好制度成果深化拓展,抓制度创新重点突破、难点攻坚,抓制度创新成果落地生效、复制推广。

第二,持续提升项目建设显示度,制定实施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集中力量推进水乡客厅、西岑科创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力争早出形象、早出功能、早见成效。

第三,持续增强治理机制执行力,比如要健全理事会-执委会工作机制,引导开发者联盟发挥更大作用,更好为示范区发展赋能。

“2+3+6+4+5”:龚正详解上海产业密码

在回答凤凰卫视关于新型产业体系建设和未来产业发展布局的问题时,龚正说,产业是高质量发展的顶梁柱,也是上海城市核心竞争力的硬支撑。上海已初步构建起3+6新型产业体系,一批标志性产业链基本形成。“如民用航空,国产大飞机C919就是在上海组装的。比如高技术船舶制造的三颗明珠——建造航空母舰、大型邮轮、LNG,在上海都具备这样的能力,这在全球也是不多见的。”

龚正说,我们将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业态结构、动力结构,加快建设优质、高效、创新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主要是做到三个“大力推动”:

一是大力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关键是强化技术主导,推动数字化、绿色低碳两大转型,实现数字技术深度赋能传统产业,鼓励钢铁、化工、电力等传统产业实现绿色化改造。

二是大力推动新兴产业培育,重点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三大重点产业和高端制造等六大重点产业,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引领业态模式创新,打造一批世界级的新兴产业集群。

三是大力推动新赛道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我们已着眼抢占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四大新赛道,出台一批实施方案;还在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等五个方面布局16项未来产业。我们将全力抓好梯次培育、接续发展,构建一批新的增长引擎,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推动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形成“2+3+6+4+5”的完整产业体系。

他介绍,“2”即传统产业实现数字化、绿色生态两大转型;“3+6”就是三大先导产业和六大重点产业;“4+5”就是四大新赛道产业和五大未来产业方向,形成完整产业体系,掌握发展主动权。

要根据疫情形势变化,有针对性加强药品等资源储备

新民晚报记者提问:疫情防控现在处于新阶段,从原来的“防感染”到现在“保健康,防重症”,上海是怎样应对的?尤其是针对“一老一小”等脆弱人群,采取了哪些措施?

龚正说,当前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进入新阶段。这段时间,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健康、防重症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重点做了三方面工作:

一是全力做好医疗救治工作。最近,全市经历了一波感染高峰。我们强化防重症的关口前移,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药、氧疗、输液、住院等诊疗服务,提升基层医疗救治服务能力。我们强化市区两级医院重症救治资源扩容,统筹医院各类科室资源,迅速将ICU床位提升到7500张以上,配备重症医护人员近万人。

二是全力保障市民用药需求。前段时间,部分热销药品供不应求。我们多措并举支持企业开足马力生产、拓宽采购渠道,紧急组织进口药品,坚持患者优先、精准投放,优先保障医院、养老院等重点机构用药需求,努力缓解群众配药、买药难。接下来,我们还要根据疫情形势变化和药品供应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强资源储备,提升保障能力。

三是全力强化重点人群防护。“一老一小”是保健康、防重症的重中之重。家家都爱小,人人都会老。我们坚持预防、救治两手抓。通过加强对老年人、孕产妇、婴幼儿等脆弱人群的健康监测,严格养老院、护理院闭合管理,加强老年人疫苗接种等措施,尽可能降低感染风险。建立重点人群与医疗机构对接机制,畅通绿色通道,尽最大努力提升救治效果。

致敬全市医务工作者:感谢每一位守护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奉献者

龚正说,这段时间,千千万万的医务工作者正奋战在防疫救治最前线,为患者的健康和生命拼尽全力。借此机会,我代表市政府向每一位医务人员表示深深的敬意,向每一位守护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奉献者表示诚挚的谢意。

谈稳就业:一个家庭里只要有一个人就业,家庭就有希望

东方网记者提问,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能否介绍一下上海目前的就业情况,特别是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上海今年会推出什么新的政策举措,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龚正说,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去年,上海着力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打出援企稳岗扩就业“组合拳”,有力维护了就业大局稳定。他通报几个情况和数据:

一是去年上海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56.3万个,完成55万个以上的年度目标任务。二是上海的城镇调查失业率,到去年底控制在4.5%左右,目标是控制在5%以内。三是大学生就业情况,去年全市高校毕业生超过21万人,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4.3%,保持全国领先;今年任务更重,将有超过23万名大学生,上海将多措并举、做好指导,继续促进大学生就业,持续保持高就业率。

龚正说,今年上海要把稳就业摆在更突出的位置,健全就业促进机制,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确保全年新增就业岗位55万个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为此,上海将着重抓好“四个强化”。

一是强化稳岗扩就业政策。上海将落实、落细各项助企纾困措施,发挥政策组合效应,切实稳定就业存量。

二是强化创业倍增效应。上海将完善创业融资担保、场地支持、开办便利等扶持措施,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包括灵活就业者等,进一步扩大就业容量。

三是强化重点群体帮扶。首先是针对高校毕业生推出更多就业指导、岗位推荐、就业见习等措施,多渠道促进就业创业。同时,上海将精准做好困难群体就业援助,推动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一个家庭里,只要有一个人就业,家庭就有希望。

四是强化职业技能培训。上海将实施技能培训标准化建设工程,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让更多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

终极目标是,让上海拥有2000座公园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提问:上海在推动绿色发展、实现“双碳”目标上实现哪些成效?在抢占绿色低碳发展这一新赛道方面还有哪些具体举措?

对此,龚正表示,近年上海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在国家的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中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pm2.5年均浓度从2017年的每立方米39微克降至25微克,如期消除劣V类水体,全市公园从2017年的243座增加到670座。过去五年,上海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左右,全国碳排放交易系统2021年7月在沪上线运行,截至去年年底,碳排放交易配额累计交易量2.3亿吨,累计交易额104.8亿元。

让上海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优美,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全面推进生态优先、节约绿色低碳的发展重点有三条。第一是持续的“减雾”。

第二是降碳,重点是建设深远海上风电示范、绿色清洁能源等重大项目,发展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布局绿色低碳新赛道,加快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推进制度建设,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第三是提升“一江一河”的品质和功能。在此基础上,上海主城区的外环线、五个新城都要打造一平方公里以上的中央公园。今年要新建公园120座,到“十四五”末期,上海要形成公园城市,新建600多座公园,达到千座。到2035年,上海要实现建设2000座公园。

龚正向全市人民致以新春祝福,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生活愉快、兔年吉祥

发布会最后,龚正说,上海的发展一直得到中外媒体和记者朋友的关心与支持,真诚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关注上海、宣传上海、推介上海!新春佳节即将到来,借这个机会,向全市人民,也向媒体朋友们,致以新春的祝福,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生活愉快、兔年吉祥!

关于作者

admin administr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