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归档 时政要闻

习近平:深化新三板改革,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

9月2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上发表视频致辞。习近平说,我们将继续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深化新三板改革,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


来源:新华社微博

本期编辑:胡程远、石磊

国常会力挺小微企业,再安排3000亿支小再贷款为其加“油”

中小微企业仍然面临着来自供给端和需求端的双重压力。

9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部署加大对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纾困帮扶力度,加强政策储备,做好跨周期调节。其中,会议提出,今年再新增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额度,支持地方法人银行向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放贷款。

去年以来,银行作为金融主力军,陆续将延期还本付息、减税降费、稳企稳岗、普惠金融等多项帮扶政策落地。得益于此,小微企业融资“量增、面扩、价降”。6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7.7万亿元,同比增长31%;支持小微经营主体3830万户,同比增长29.2%。5月份新发放的单户授信10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的贷款利率是4.93%,和上年同期相比下降了0.3个百分点。

中小微企业面临双重压力

“从供给端看,原材料购进价格仍处于高景气区间,只是扩张速度放缓,PPI出现圆弧顶特征,这些都意味着小企业面临着原材料成本的上升。从需求端看,8月新订单指数下滑1.3个点至49.6%,疫情暴发以来首次跌破荣枯线,这意味着下游的需求有所萎缩。双重压力之下,官方小企业PMI持续处于收缩区间,以中小企业为主的财新PMI在8月份下降1.1个百分点至49.2%,2020年5月以来首次跌至荣枯线以下。”在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高级宏观研究员王静文看来,中小微企业面临双重压力。

稳增长、保就业,重在保市场主体特别是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

此次国常会指出,要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支持力度,针对大宗商品价格居高不下导致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应收账款增加、疫情灾情影响等问题,在用好已出台惠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采取措施稳住市场主体、稳住就业,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具体而言,首先是加大帮扶政策力度。会议提出,今年再新增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额度,支持地方法人银行向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放贷款。

再贷款是中央银行向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提供有特定用途要求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支小再贷款、支农再贷款和扶贫再贷款,支持金融机构扩大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三农、扶贫的信贷投放。

支小再贷款发放对象则包括小型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村镇银行等四类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

王文静表示,新增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即相当于银行可以向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放3000亿元贷款,然后把这些贷款抵押给央行,从央行申请再贷款,让央行再释放出额外的基础货币。

近年来,小微、民企“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受到高度重视,央行在推动支小再贷款规模持续提升的同时,相关利率也不断下行。

2018年10月,人民银行创新支小再贷款“先贷后借”报账模式,金融机构先向企业发放符合要求的贷款,再等额向人民银行申领再贷款资金,该模式实施后逐步推广运用到了各项再贷款工具上。

2020年为对冲疫情带来的经济下行风险,支农支小力度进一步加大。1月31日,央行向全国性银行和湖北等10个重点省市部分地方法人银行提供了3000亿元低成本专项再贷款资金;2月26日,为支持各地复工复产,央行增加了再贷款、再贴现专用额度共计5000亿元;4月20日,央行再次增加涉农、小微和民企再贷款、再贴现额度1万亿元。

在此前的调研采访中,不少受访企业主均对记者表示,再贷款政策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央行副行长刘国强曾撰文指出,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再贷款资金运用有明确的投向和利率要求,能够将金融资源直达实体经济中涉农、小微企业等政策支持的特定领域。他还指出,再贷款创新采用“先贷后借”的报账模式,进一步增强了直达性、精准性。

惠企政策到期后如何接续

在市场看来,外部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仍存压力,国内小微、民企和农村经济实体面临的流动性和融资困境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然会继续存在。

会议强调,完善对受疫情影响严重行业企业贷款贴息及奖补政策。推动银行更多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建立国家融资担保基金风险补偿机制,支持担保机构为缺乏抵押物和信用记录的小微企业提供担保。引导金融机构开展票据贴现和标准化票据融资,人民银行提供再贴现支持,缓解中小微企业占款压力。

王文静认为,引导金融机构开展票据贴现和融资,即鼓励银行通过贴现方式向企业提供资金,然后再由银行向央行申请再贴现。对企业来说,这种方式可以缓解企业的占款压力,只需要在银行存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就可以申请开立汇票,并通过贴现融资;对银行来说,贴现的风险相对较小,而通过向央行申请再贷款的话,也不会占用太多信贷额度。

会议同时指出,统筹做好跨周期调节。发挥地方政府专项债作用带动扩大有效投资。根据国际环境变化和发展实体经济需要,加强政策储备,研究和适时出台部分惠企政策到期后的接续政策,提高应对困难挑战的能力,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就业稳定。

2020年,为具体解决普惠小微企业受疫情影响而出现的资金周转困难,尤其是资金到期还款压力和因缺乏担保品而贷款难两大痛点,央行创设两个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激励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应延尽延”,大幅增加信用贷款投放。目前,这两个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实施期限至2021年底。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记者说,2021年我国宏观经济“前高后低”,下半年经济增长压力较大。如若收缩趋势没有得到改变,下半年信贷平稳增长则面临一定调整。在此情况下,支持企业的相关政策不应贸然退出。应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并根据内外部形势变化和企业实际需求,出台新的支持政策,稳定企业的信心和预期。

王文静则表示,相关的政策储备包括明年财政政策的前置,如将一部分专项债额度前置到两会前发放等;对于部分惠企政策到期后保持连续性,如两项直达货币政策工具今年底到期后再继续延期;根据形势需要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甚至政策利率等。

钱旭红:培养首席技术官,服务高技术成果转化

编者按:7月27日,第二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中国科技峰会——2021中国科技智库论坛在京举办。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旭红在主旨演讲中,强调了首席技术官(CTO)的重要性,为探索培养可推广可复制的中国特色高技术转化产业化领袖英才提出了建议。

整理/记者 赵玲   图文编辑/陈永杰

新媒体编辑/房永珍

【演讲专家】

_20210831091455-7991299

钱旭红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

作为科技的承载者、改变产业面貌的推动者、科技成果转化的人才,首席技术官CTO(Chief  Technology  Officer)应该得到社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_20210831091510-8816716

▲在第三届数字中国建设成果展览会上,市民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体验“5G+AI指挥家”(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此前发生的中美贸易战中,暴露了我们长期的问题。之所以被别人卡脖子,我们的很多高新技术成果在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倒下,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缺乏合格的首席技术官CTO。

▼ ▼ ▼

科技成果转化需求使CTO应运而生

CTO最早的雏形和承担国家某项战略任务的首席科学家非常类似,比如1942年美国为了研究曼哈顿计划、阿波罗计划设立了首席科学家,投资巨大、管理人员众多,包括几千名顶级科学家等,我国也出现过这样的首席科学家,如钱学森、朱光亚等。 

真正意义上的CTO是从1980年开始,首先出现在美国的研发公司,主要工作是将科学技术成果变成可盈利的产品。1990年,在重要的计算机和软件公司,CTO已经成为重要的灵魂人物,有的公司命名为首席信息官CIO(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2000年左右,这些高技术企业都有技术的总负责人,他们已经成为整个产业的灵魂人物,非常擅长公司内外技术资源的技术分解和集成。到了2009年,美国更是在国家层面设立了国家的CTO,希望在国家治理层面,用首席技术官的模式推动国家进步。

由于市场导向原因,各跨国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几乎都有CTO。例如,索尼、佳能、道达尔等跨国企业设有研发总裁;华为、谷歌、微软等高科技企业都设有CTO/CIO;中国石油、波音等高技术企业设有CTO/研发总裁。

▼ ▼ ▼

何为技术领袖?

既然CTO这么重要,那么这个职位的职能是什么呢?首先是创新。这是CTO必须具备的首要素质和基本素质。从CTO的成长训练和共性角度,我们可以认识到,创新人格于他们而言非常重要,不具有创新人格是不可能成为真正的CTO的。这种创新人格可以用四个词来概括:批判性思维、挑战权威、敢冒风险、独立体验。一个CTO的创新水平决定了产业的竞争力。

其次是善于资源配置和技术创新。CTO具有科学家的特质,并且具有经营管理的背景,还要具备人文科技翻译能力,能把董事会的经济决策翻译为技术语言,把所在国家和产业的需求,甚至政治方面的要求翻译成技术语言。 

最后,他们善于分解集成,把具体产业技术问题要追求的理念分解成若干的学术单一问题,发放给全世界最合适的研究者,并将各专业的解决方案合并,转化为整体解决方案。举例来说,当CTO将问题翻译成技术语言后,他们会分析问题涉及哪些学科专业,并且通过信息搜寻、评价、国际会议和别人的推荐,将各个问题和理念分成不同的项目委托出去。当各项工作完成以后,会在CTO带领的团队里进行组装集成,最终成为一项成果,成为样机,通过实践的检验就可以实现产业化。这样,外面的承接者只能接触到某一部分工作,整个组装过程只有CTO团队知道,外界无从知晓,因此很难发生技术泄密,即使泄密也只是某一个部分的泄密,影响不了整体的功能。一个强大的CTO团队不需要很大规模,核心在于有效,而且不能追求大而全,而是追求独特和更有效。 

总的来说,作为技术领袖,CTO的职责包括规划、领导和执行,是企业总工、市场人员和技术研发管理人员职责的结合

▼ ▼ ▼

CTO与总工程师和技术经纪人的区别

那么,CTO和总工程师有什么区别呢?总工程师专门关注工段交界处的事物,虽然也会关注整体性的、战略性的、系统性的问题,但却很少关心未来的以及产业的研发。CTO和总工程师的重要区别在于,CTO往往是研发出身的,对研发有非常深刻的理解,且对市场非常熟悉,非常善于管理,所以CTO严格意义上是总工程师、研发总裁、市场总管、领导管理者等多种角色的融合。 

CTO和技术经纪人是有区别的,过去我们将技术转化的希望寄托在经纪人身上,事实上他们在普通的、低门槛的技术转化和产业对接方面确实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在专业化程度高、高门槛、高技术的产业对接上,技术经纪人几乎毫无用处。因为这时候需要的是技术背景深厚、知识能力广博的CTO。过去的技术经纪人懂市场、懂交易,就是对技术缺乏独特的理解和掌握。而CTO都是从研发中走出来的,具有组织能力和产业视野,因此他们比技术经纪人更能理解什么是高新技术,什么是前沿。

举例来说,苹果的乔布斯是能力比较全面的人,同时他有很强的分解集成能力,相当一部分的单元和模式是分解给别人的。

国内比较典型的比如专门从事中药制造的江中药业,他们非常善于把遇到的产业发展问题分解为不同的生物的、化学的、机械的等问题,外包给外界,做完了以后再进行集成组装。

▼ ▼ ▼

中国为什么缺少CTO?

新时期下,基础科学和技术、工程、市场之间的循环不断加速,过去科学家和工程师、艺术家、甚至和技术管理者、产业管理者完全分离的状况已经不再那么严重,两者逐渐融合,因此我们需要培养那些具有综合能力的人。CTO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阶层,和能够成长为CTO的庞大后备军。 而这个阶层正是我们最为缺乏的。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发达国家的CTO是在几百年的工业化历史中,通过随机试错,不断迭代,自然成长起来的阶层,满足了社会需要。而我国经过了几十年的突飞猛进,根本等不及自然成长的CTO。发达国家CTO自然成长有两类。第一,初创企业模式,在初创公司建立之初,通过融资、发展、再融资过程,使得以技术为特征的引领者慢慢成长起来,大部分被淘汰,少量的存活下来。第二是跨国企业中技术人员成为技术团队的主管,通过管理方面的培训和培养,再成为区域技术主管,最后成为整个跨国公司的CTO。 我国无法照搬培育CTO的体系,因为我们的发展体系太快,而且不得不快,在被别人“卡脖子”的情况下我们必须更加加速。但目前国内CTO的培训状况不容乐观,一方面与国外CTO协作智库的合作暂时搁置,另一方面国内自发组织的CTO社交平台没有完善的课程体系,基本集中于非学历的培训和教育。

▼ ▼ ▼

中国特色产业技术领袖培养模式

现在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建立新的培育培训教育的流程和体系,以实现我国CTO的加速成长。华东师范大学创办了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办学宗旨是通过人才转化带动科技成果转化。具体来说,我们要加强国际合作,吸取国外的经验,加速成长;并且优先和上海有关优势单位合作,提升整个CTO预备队伍的专业水平。华东师范大学具有非常强的综合性优势,我们重视“教育+、生态+、智能+、国际+、健康+”等五大领域,培养“T型”人才,引导他们善于思考、有引领高度、具有独特的技术、关心价值创新,坚持长期主义,坚持世界标准。在整个培养体系中,我们关注四类课程:思维逻辑、高管能力、技术商业化、商业化方法,再根据不同的领域增加不同的课程和训练,比如人工智能、IT、新工科领域等。过去,我们非常强调科技成果的转化,认为成果转化后就可以实行产业化,却不知道人才和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是绑定的。因此我们要培养具有卓越科技创新眼光的,通晓全球市场和领导组织能力的人物,我们要培养具备高素质能力和国际视野的CTO队伍,并且探索形成一套可推广可复制的中国特色产业技术领袖培养模式,通过技术领袖的培养加速我国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过程,从而解决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生态

近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韧性的重要保障。近日,随着工业和信息化部第三批293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名单完成公示,全国已有4762家中小企业上榜。

当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小企业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在日前举行的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峰论坛上,专家学者表示,要努力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培育和扶持“专精特新”企业。

主动应变抢抓机遇

为了发挥引导中小企业长期专注细分市场,发挥“补短板”、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作用,近年来上榜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不断攀升,各级共同推进“专精特新”企业的协同工作体系已初步形成。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专职副会长马彬表示,我国中小企业量大面广,当下正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大宗商品特别是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挤压企业生存空间,对小型企业的影响更为明显”。

“中小企业要主动应对挑战、积极抢抓机遇。”在日前召开的全国中小企业工作座谈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徐晓兰指出,要进一步抓好政策体系、服务体系和发展环境,着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和加强合法权益保护,不断提升中小企业专业化能力和水平。

近期,多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发展制造业优质企业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大力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中小企业“321”工作体系不断深化,结构性减税举措落实落地,推动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担保费率;进一步健全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

各地针对中小企业特点,多措并举,加大服务力度。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等地运用数字技术创新开展服务,打通资源通达“最后一公里”,实现中小企业“一站式”“一键式”服务;福建省、青岛市、苏州市通过开展政策服务,将企业信息和政策信息进行匹配计算并得出智能匹配报告,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浙江省、湖南省整合“政产学研用”等各方面资源,开展协同创新,加强共性技术供给,服务地方中小企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作为最受中小企业欢迎的政策之一,融资服务是各地推进中小企业服务的重要抓手。比如,北京市利用高价值政务数据打通银企对接渠道,提升授信审批效率。截至5月20日,北京市首贷融资服务中心登记业务申请共21094笔,意向贷款金额约818.74亿元。

各类企业融通创新

当前,在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背景下,提高中小企业特别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创新能力、质量效益尤为重要。

“国家支持和培育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的效果逐渐显现。”马彬说,《意见》提出力争到2025年,梯度培育格局基本成型,发展形成万家“小巨人”企业、千家单项冠军企业和一大批领航企业,“这就需要打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生态,联合中小企业建设先进制造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型产业集群等。”

构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格局,旨在根据企业在产业分工中的位置和规模,树立产业链领航、单项冠军和“小巨人”企业三类典型标杆,促进各类企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带动提升。

“企业不分大小,只要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高、在制造业基础和产业链中发挥独特作用,都是制造业优质企业。”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通过进一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可发展成为“小巨人”企业;“小巨人”企业和各类企业持续专注于细分产品市场的创新、产品质量提升和品牌培育,巩固和提升全球市场地位,可发展壮大成为单项冠军企业;聚焦重点领域,有条件的单项冠军企业和大企业集团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就能提升对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引领整合能力,发展成为产业链领航企业,引领带动产业发展。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中小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容忽视。”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宁金彪认为,在法律法规体系上,要切实构建起鼓励中小企业发展、支持中小企业进步、保护中小企业权益的政策体系,促使企业家安心谋发展、大胆搞创新。

在服务体系上,要立足建立多层次、多元化、全方位的政策、环境、工作服务体系;秉承社会化、市场化、开放化原则,建立起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专业化服务的业务体系。

在“走出去”方面,可以考虑研究制定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出海”的政策体系。“让企业有秩序、有效率、有组织地走出去,能够发挥更大作用,在国际上树立起响亮、可信赖的中国企业品牌。”宁金彪说。

专家认为,对于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融资问题,有关部门应着力支持中小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增强抗风险能力。首先,建议企业要做到信息准确、资信可靠,能融资、能还款、能发展;其次,建议金融机构基于中小企业实际需要,开辟新业务、新平台、新产品;再次,科技金融类服务机构,要立足于满足企业与金融机构双方需要的原则,构建科技平台,打通信息链、信用链、资金链,促进企业与金融机构成交与共同发展。(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祝君壁)

来源:经济日报

刚刚高层会议释放重磅信号,告别民资财团化,寻求下一个“房地产”

刚刚,政治局会议召开,这是决定中国下半年宏观政策最重要的一次会议。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已经真正吹到了普通人。
监管对住房、平台经济、校外教培等领域连出重拳,中国人的生活将会从此大不同。
今后的政策方向与力度如何?此次会议正是判断高层治理思路的最佳窗口。
此次会议有三大重磅信号值得关注。
令人略感意外的是,此次会议通稿没有重申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问题。

第一个信号,民资告别财团化模式,鼓励发展专门性企业。
会议提出:“要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应用研究,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首次出现在政治局会议上。
什么样的中小企业才是“专精特新”?即具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四大优势。这个提法也许进一步强化智谷趋势此前关于“中国德国化”的判断。
这个提法第一次出现在高层会议上,是2019年8月26日中央财经委第五次会议,高层表示要发挥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今年,专精特新的培育工作不断在加速。部委砸真金白银。
财政部和工信部在今年2月发布通知,明确在未来5年中央财政安排100亿元以上奖补资金,分三批重点支持100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带动1万家左右中小企业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高层密集表态。
7月13日,高层在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时提出,鼓励中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
7月27日,高层在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峰论坛的致辞中,提出:
我国经济发展到当前这个阶段,科技创新既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我们强调“专精特新”,就是要鼓励创新,做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各位企业家要以“专精特新”为方向,聚焦主业、苦练内功、强化创新,把企业打造成为掌握独门绝技的“单打冠军”或者“配套专家”。
还有近来市场上广为议论的一本研究德国金融体系的学术专著,金融的谜题,由经济研究人员所著。
此次会议进一步验证了当前中国正在借鉴“隐形冠军”数量最多的德国的“科技强国”之路。
科技部直属的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在5月发表了一篇论文,提出德国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做法有四点:
一是教育体制创新,包括a) 强制实行包含3年职业教育在内的12年义务教育制度和推动中等技术教育发展,b) 强调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高等教育体制, c) 双元制教育体系,由企业和职业学院共同负责,培养实用人才。
二是质量立国,关键在于以大型企业为依托的工业实验室、重视技术标准工作、“工匠精神”打造“隐形冠军”。
三是加速商品、资本和劳动要素的流动,打破地区和行业垄断,消除市场壁垒,并提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凝成国家、民族强大竞争力的主要保障。
四是制定前瞻务实的发展战略和路径。
对照当下中国的改革方向,与德国的发展道路确有诸多相似之处。
一是最近的教育改革大动作。整顿校外培训机构,是为了教育公平和长期人口战略;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是在给“制造强国”储备人才。未来中国推行12年义务教育的概率在增大。
二是更加重视企业的科研。在工业化追赶期,中国更加注重培养工程师,只要能解决问题,哪怕是买来的技术都可以,因而也忽视基础研究;此次会议明确要“加强基础研究”,未来不止是要工程师,还要培育出更多解决“卡脖子”问题的科学家。
三是加强反垄断,敲打巨头,给中小企业提供更公平的竞争环境。
去年12月以及今年4月这两次讨论经济议题的会议,分别提出要“加强反垄断与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加强和改进平台经济监管”,反而是这一次没有提到。
但这不意味着针对平台经济的监管已经告一段落,相反,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通稿中这句“要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完善企业境外上市监管制度。”明显是对滴滴事件所引发的数据安全问题作出回应。数据安全风险已经被归入重点领域风险,这恰恰也是各大平台的心病。
就在会议结束之后,工信部叫来了12家重点互联网企业召开座谈会,强调要加强重要数据安全风险评估和出境管理。
此次会议没有提及,更大可能是出于要安抚市场情绪的考虑。
在7月27日市场出现恐慌性下跌时,高层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峰论坛上还有一个表态:
希望广大企业家们把握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冷静分析形势,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坚持专业深化。
此次会议更是提出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完整”是第一次出现。
任何的资本都应该把握当下最大的政治正确。
今天的会议已经亮了明牌,给出了未来的投资方向。如果想分享风口红利,系统学习投资,扫码领智谷读者投资礼包。


第二个信号,高层极度渴望一个新产业,可以成为第二个房地产。
会议提出,“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
回看过去几次会议,这是“新能源汽车”,第一次出现在政治局会议上。
(从左往右:2021年7月政治局会议、2021年4月政治局会议、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源:长江宏观|于博团队)

直接点名,高层在产业政策上对“新能源汽车”的重视和支持,信号已经很直白。
一纸两面。除了读出“利好新能源”之余,这其中也暗示了新能源汽车的责任重大、压力山大,有急需解决的问题。
认真研读会议内容,会发现关于新能源汽车的篇幅前后,有三个核心关键词:国内市场、“卡脖子”、双碳目标。
| “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 “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 “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越是强调,越是显得紧迫。
首先,高层极度渴望一个新产业,成为拉动内需和提振经济的核心引擎。
虽然此次会议没有明确提出扩大内需,但新能源汽车的确是最有可能承担这一重任的产业。不同于其他行业的需求增速疲软,2021年新能源汽车的产销暴涨。
“据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1年1-6月,新能源汽车累计生产121.5万辆、销售120.6万辆,同比均增长2倍,累计销量已经与2019年全年水平基本持平。新能源汽车已经12个月刷新月度销售记录。”
目前新能源汽车的增长空间还极大,包括有待挖掘的二三线城市客群和女性客群。
除了开发国内消费市场,新能源汽车还能带动上下游企业的发展。看看这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再回想过去二十年房地产带起的上下游,有没有熟悉的感觉?
(Wind.天风证券)
其次,加快解决技术“卡脖子”,才能在大国博弈中实现弯道超车。
去全球化、地缘政治关系越发紧张的情况下,中国科技创新的紧迫性越来越高。通过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可以去打通光伏、电池、半导体等核心技术。
谁掌握了能源的技术,就掌握了下一个时代。目前这场新能源的技术大博弈还未有胜负。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SNE Research公布的数据,2021上半年,锂离子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CATL)以29.9%的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动力电池市场第一名。
世界排名前6的分别是:

  1. 宁德时代(29.9%)
  2. LG能源解决方案(24.5%)
  3. 松下(15%)
  4. 比亚迪(6.9%)
  5. 三星SDI(5.2%)
  6. SK创新(5.2%)

而光伏单晶硅片厂商隆基股份,2020年在全球的市场占有率达19%。
目前,新能源汽车上下游产业链,仍有不少技术有待优化。比如电池的问题,目前市场上常见的磷酸铁锂和三元电池,各有优劣。
市场仍然在蹲一个异军突起的冠军选手。
其三,更长远地为碳达峰、碳中和做准备。
中国要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意味着40年内,新能源要100%覆盖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
新能源汽车与双碳不是最为直接的关系,但却的确能通过这一行业的发展,去推动新能源技术的前进。
总的来说,2013以来对新能源车补贴累积3000亿元之后,这一次政治局会议再发声支持。
只有中国敢砸千亿来搞一个新赛道,并且会继续砸钱。
因为肩负重任,所有资金也拼命往新能源挤,导致估值居高不下。
它是继续顶破估值的天花板成为“永远滴神”,还是下一个白酒?值得期待。
图片
图片
第三个信号,稳增长压力较小的窗口期正在逐渐消失。
据“前沿观察”,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今年4月底的政治局会议,都提到了“要用好稳增长压力较小的窗口期”。
而此次会议不再出现相关表述,证明高层研判中国的战略缓冲期已经过去了。
高层对外部环境的判断是“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的恢复则仍然“不稳固、不均衡”。
从宏观政策的整体基调来看,着重强调了对下半年经济增长压力的应对。
“要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统筹做好今明两年宏观政策衔接,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政策效能,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合理把握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进度,推动今年底明年初形成实物工作量。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助力中小企业和困难行业持续恢复。”
在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将开始讨论缩码的背景下,会议则提出“要增强宏观政策自主性”。
从各项具体工作来看,据“政事堂2019”观察,会议的定调是把油门踩到底,首次大规模提出“加快”:
1、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2、加快贯通县乡村电子商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3、加快推进“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资4、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加快发展租赁住房,落实用地、税收等支持政策
罕见提出要“纠正运动式‘减碳’, 先立后破”,这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避免双碳工作对经济增长的负面效应。
虽然下半年经济下行的压力已经逐渐显现出来,但会议也明确释放了信号:
放松地方隐形债务无可能、放松房地产调控无可能。
会议进一步呈现中国领导层对于中国经济、中国今后发展方向的通盘考虑,中国要在不算有利的国际环境下搏一个通途的决心愈发坚定。

上海召开2021年社会化拥军优属座谈会

东方网7月31日消息:为贯彻落实全国社会化拥军工作座谈会和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第十七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昨天下午,市双拥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和市拥军优属基金会组织召开“2021年上海市社会化拥军优属座谈会”。

57567822-2572242

会议由市双拥办主任、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黄冲主持。驻沪部队、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部分成员单位、各区双拥办、退役军人事务局和拥军优属基金会各区会代表,本市主要行业联合会、协会等社会组织和部分企事业单位代表等参加。

57567823-8045334

过去一年,市拥军优属基金会推动社会化拥军优属转型发展的经验做法,探索社会化拥军优属工作的新方式新路径,凝聚更广泛的社会力量,以“拥军优属、固我长城”为主题开展拥军服务类、尊崇优抚类、项目宣介类、宣传动员类、公益服务类等100余项活动,受到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好评。

57567824-4678954

会上,市拥军优属基金会与部分支持拥军优属合作单位进行签约,还向支持拥军优属单位颁发铭牌。

新尝试 新突破 新亮点 “长三角高端产业及金融服务区”将亮相今年工博会

  7月15日,长三角工经联工博会“长三角展区”工作会议在上海举行。上海市工经联、市经团联会长管维镛,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裴崎,执行副会长邱平及苏浙皖三省共经联的负责同志与会。会议由执行副会长邱平主持,大家汇聚一堂,共商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在今年9月举行的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创设“长三角高端产业及金融服务区”相关事宜。

  会上,三省一市通报了前一阶段筹备工作情况,管维镛会长作了总结讲话,他从为什么要做,如何做好这项工作,提出了定位准、选择精、活动实、效果好的总要求;对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他指出可从产业融资,项目融资,科技成果转化融资,产业园区融资四个方面着力;表现方式上他提出可分为展与会的结合,产业与金融的结合,场内与场外的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最后他希望长三角三省一市要把最好的科技创新的产品拿到“长三角高端产业及金融服务区”展示。

myupload_4493-9889945

  在市经信委、市科委、市国资委等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由上海市工业经济联合会牵头,三省一市工经联携手创设的“长三角高端产业及金融服务区”是工博会9大展区基础上的一次探索与创新;也是深化《长三角工经联上海共识》合作意向的一项重要举措。筹划组织工作充分发挥工经联组织连接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在长三角积极组织发动企业与金融机构参会参展。千家金融机构服务千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业链领航企业。下一阶段,三省一市工经联将根据会议精神,加紧落实,务求通过工博会这一平台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努力将“长三角高端产业及金融服务区”打造成工博会上新亮点。

  “长三角高端产业及金融服务区”的创设,首次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理念引入工博会,必将进一步助推产融结合发展,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上海在这方面具有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据悉,上海市工经联会员单位中的一些金融服务业企业纷纷表示将踊跃参与展会,上海股交中心会同入市企业也将积极参与“长三角高端产业及金融服务区”有关活动。

  在工博会“长三角高端产业及金融服务区”展出期间,为更好体现三省一市工业产业发展成果,特别是高端产业引领功能,三省一市工经联还将分别组织若干场论坛和专场产融对接会,介绍各自省市产业发展特点和亮点,同时寻找下一步深化合作交流,一体化推动产业、金融融合发展的新途径。

  上海市工经联副秘书长周伟明等出席会议。

myupload_4494-8603024

李克强在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主持召开抗洪抢险救灾和防汛工作视频会议

李克强在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主持召开抗洪抢险救灾和防汛工作视频会议强调
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
强化责任完善措施全力做好防汛救灾工作

7月26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主持召开视频会议,研究做好当前和下一步抗洪抢险救灾和防汛工作。

应急管理部代表国家防总作了汇报。李克强与河南、河北、江苏、浙江、安徽等防汛救灾任务重的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视频连线,并听取气象局、水利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负责人汇报,详细了解防汛救灾工作、下一步应对准备等,要求紧绷安全这根弦,把各项措施抓实抓细。

89722703db19471d91fffba0d160ae25-7233728

李克强说,近期我国局地极端强降雨,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令人痛心。受灾地区和有关方面全力抢险救灾,做了大量工作。要继续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毫不放松抓好下一步工作。当前正值“七下八上”防汛最关键阶段,据预报北方部分地区还可能有极端强降雨,台风会对沿海地区带来较大影响,防汛形势十分严峻,要全方位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把损失降至最低。

李克强指出,要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全力以赴做好防汛救灾工作。人命关天,河南等受灾地区要把救援受困群众作为防汛救灾首要任务,不留死角,不落一人,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倍努力。及时调度专业队伍和设备,动员社会力量,支持需要的地方救灾。实事求是、公开透明发布救援等信息。

4c970f12834f455c923c9084f501eb35-3225719

李克强说,要突出重点,加强薄弱环节。密切雨情汛情和台风监测预报,强化预警响应机制,做到及时预警、及时反应,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群众自我防护意识。紧急情况下,针对城市严重内涝,要及时组织群众避险,除特殊行业外果断实施停工停学停业,保障医院等重要单位电力、供水、通讯畅通。特别是对人流密集的城市地铁、隧道、地下空间等,要有保障群众安全的硬措施,宁可过一些、严一些,该停就停、该封就封,切实避免人员伤亡。聚焦重点江河、水库、堤坝、重大基础设施安全和城市重点公共场所防涝等,加强巡查值守,备足防汛救灾物料,一有险情立即处置,决不能有丝毫疏忽延迟。严防山洪、泥石流等灾害。

李克强说,要妥善安抚和抚恤遇难者家属,保障好受灾和转移群众基本生活,加强灾区卫生防疫,加快清淤排涝,尽快恢复供电供水、交通通讯等。开展生产恢复和灾后重建,立即动用中央财政预备费,先预拨几十亿元资金支持受灾严重地区,按灾情核查进度再加大支持力度。地方也要安排专门资金。同时公开透明用好社会捐助资金。

李克强强调,要细化并压实各方面、各层级、各环节责任,落实到人,对失职者严肃追责。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应急预案和相关制度,提高防范和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能力。各地区各部门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守护好一方平安,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王勇、肖捷、何立峰参加。

习近平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强调要坚持绿色发展,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新华社北京4月22日电 应美国总统拜登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22日晚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讲话。

7f809145071842cd8e000b8f09d7c634-7116189

4月22日晚,应美国总统拜登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 摄

习近平指出,气候变化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面对全球环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难,国际社会要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动,共商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之策,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勇于担当,勠力同心,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一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应该以自然为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

二是坚持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要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摒弃以牺牲环境换取一时发展的短视做法。大力推进经济、能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

三是坚持系统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不可分割的生态系统。要按照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从而达到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的目标。

四是坚持以人为本。要探索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创造就业、消除贫困的协同增效,在绿色转型过程中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增加各国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五是坚持多边主义。要坚持以国际法为基础、以公平正义为要旨、以有效行动为导向,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遵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的目标和原则。中方欢迎美方重返多边气候治理进程,期待同包括美方在内的国际社会一道,共同为推进全球环境治理而努力。

六是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要充分肯定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所作贡献,照顾其特殊困难和关切。发达国家应该展现更大雄心和行动,同时切实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能力建设等方面支持。

10965f5edaed4cd3b95b718ec6c92ab1-8270527

4月22日晚,应美国总统拜登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

习近平强调,中国将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中方宣布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需要中方付出艰苦努力。中国正在制定碳达峰行动计划,广泛深入开展碳达峰行动,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峰。中国将严控煤电项目,“十四五”时期严控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

习近平指出,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坚定践行多边主义,努力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方将在今年10月承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同各方一道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迈上新台阶。中方通过多种形式的南南务实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中方还将生态文明领域合作作为共建“一带一路”重点内容,持续造福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各国人民。

习近平指出,气候变化带给人类的挑战是现实的、严峻的、长远的。我坚信,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人类必将能够应对好全球气候环境挑战,把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留给子孙后代。

22c70956dc4e44408cf26bcf5ca6b45a-1395397

4月22日晚,应美国总统拜登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燕雁 摄

与会领导人表示,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需要全球合力应对。应该迅速采取行动,进一步加大减排力度,加强技术创新,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更大增长空间,实现绿色、更可持续发展,保护好人类共同的星球,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造福子孙后代。支持昆明《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取得成功。要更加关注脆弱国家和群体,发达国家要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他们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

丁薛祥、杨洁篪、王毅、何立峰等参加。

关于组织开展上海市2021年度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计划申报工作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为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大对本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根据《上海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计划管理办法》(沪科规〔2021〕2号),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开展2021年度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计划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申报范围

  为进一步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生态环境,更大范围、更深程度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2021年度上海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将与本年度“创•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对接。

  申报条件:

  1.企业应在本市注册,具有独立的企业法人资格,财务和管理制度健全,且为非上市企业。

  2.企业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或服务等业务,具有创新能力和高成长潜力,一般无知识产权纠纷。

  3.企业上年度营业收入不超过3000万元,已完成的研发费用总额不低于50万元,且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不低于5%;职工总数不超过300人,其中直接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占比不低于10%。

  4.申报上年度及当年内未发生重大安全、重大质量事故和严重环境违法、科研严重失信行为,且未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

  5.企业申报时根据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所得分值不低于60分,且科技人员指标得分不得为0分(评价网址:www.innofund.gov.cn)。

  6.同一企业获得创新资金资助的次数未满3次。

  支持方式:采取后补助的方式。根据评审结果,创新资金支持项目分为A、B两档。A档给予不超过20万元/项的资助,B档给予不超过10万元/项的资助。

  各区政府应对本辖区立项项目予以配套资助,且每个项目的资助额度不低于市拨付B档项目的经费额度。

  二、申报要求

  除满足前述相应条件外,还须符合以下要求:

  1.项目申报单位在同一年度内只能申请一个创新资金项目,具有组织项目实施的相应能力。

  2.研究内容已经获得财政资金支持的,不得重复申报。

  3.所有申报单位和项目参与人应符合科研诚信管理要求。项目责任人应承诺所提交材料真实性,申报单位应当对申请人的申请资格负责,并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核,不得提交有涉密内容的项目申请。

  4.申报项目若提出回避专家申请的,须在提交项目可行性方案的同时,上传由申报单位出具公函提出回避专家名单与理由。

  5.区科技行政部门对所辖区内的申报项目进行审核,并择优推荐。

  三、申报方式

  1.项目申报采用网上申报方式,无需送交纸质材料。申请人通过“中国上海”门户网站(http://www.sh.gov.cn)–政务服务–点击“上海市财政科技投入信息管理平台”进入申报页面,或者直接通过域名http://czkj.sheic.org.cn/进入申报页面:

  【账户注册】转入注册页面进行单位注册,然后再进行申报账号注册(单位注册需使用“法人一证通”进行校验);

  【初次填写】使用申报账号登录系统,转入申报指南页面,点击相应的指南专题后,按提示完成“上海科技”用户账号绑定,再进行项目申报;

  【继续填写】登录已注册申报账号、密码后继续该项目的填报。

  有关操作可参阅在线帮助。

  2.项目网上填报起始时间为2021年4月28日9:00,截止时间(含申报单位网上审核提交)为2021年5月19日16:30。为避免因系统繁忙影响申报,请项目申报单位合理安排申报进度。

  四、评审方式

  采用通讯评审的方式。

  五、立项公示

  上海市科委将向社会公示拟立项项目清单,接受公众异议。

  六、咨询电话

  服务热线:8008205114(座机)、4008205114(手机)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2021年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