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此题如何解?
2月8日至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要求,“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加大对实体经济融资支持力度,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上述要求既包含了总量方面的目标(如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也包含了结构方面的任务(特别是加强对小微企业等主体的支持)。我们认为,使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解决结构性问题最为称手。
先后受到疫情、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当前小微企业利润增速明显低于大型企业,不同类型企业间盈利不平衡状况较为突出。因此,亟需货币政策的精准发力,进一步加强金融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
中小微企业与大型企业是异质性主体,总量型货币政策与异质性主体之间存在错位。一方面,当前中小微企业的资金状况有所恶化,因此急需外源性资金的补充,在下图中表现为D1向右平移至D1’。但另一方面,正是由于其资金状况恶化、信用风险提高,因此银行对其供给资金的意愿也出现了下降,进一步造成了资金供需的失衡。
总量型政策无差别地对待中小微企业和大型国企、融资平台这类具有隐性的政府信用背书的主体(我们统称“优势企业”)。很显然,此时银行更愿意将资金提供给“优势企业”,从而推动S2大幅右移至S2’,而S1向右移动的幅度非常有限,即△S1<<△S2。在这种情况下,资金被“优势企业”所获得,而中小微企业仍会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此时,如果使用结构性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向中小微企业供给资金,则可以将S1向右推至S1”,中小微企业得到的信贷从Q1显著提升至Q1”,而信贷成本从i1下降至i1”,政策效果更为精准和明显。
我们也注意到,似乎有时货币政策会面临“两难”的抉择:一方面,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加大,需要货币政策加强逆周期调节;另一方面,大幅放松货币政策会放大金融风险、固化结构扭曲、推高宏观杠杆率。很明显,传统的总量型货币政策不容易协调好上述这两方面的关系。
如果通过总量工具提供“适量”的流动性,那么金融体系的资金会首先被大型国企、融资平台等“优势部门”所获得,此时中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不容易获得足够的金融支持。如果通过加大资金供给量的办法提高“薄弱环节”的资金可得性,那么又无法做到货币政策的松紧适度。
与此相比,结构性工具对流动性总量的影响较小,更容易将流动性控制在合理充裕的状态并实现流动性的精准滴灌,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也更易避免出现上述固化结构扭曲、推高宏观杠杆率等问题。
关于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