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疫情期间,位于长宁区的无线通信模组研发企业芯讯通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业务人员无法到现场与客户面对面交流。因此,当6月上海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后,芯讯通的业务负责人第一时间启程,前往全国各地拜访工厂和企业。“在收获客户认可的同时,我们也深切感受到,人、财、物和信息的流动,对任何产业都至关重要。”芯讯通负责人说。
6月以来,记者探访了多家“指挥部”设立于上海的科技企业。经历本轮上海疫情,面对因各地疫情散发而依旧存在的市场不确定性,企业负责人不约而同地提出了相似的看法:一家企业恢复生产,并不意味着完全“复苏”;只有供应链和产业链都恢复了活力,才是最终的目标。
在“云”上打开市场
今年6月6日,黑湖科技位于长宁区武夷路的总部正式恢复线下办公,当天恰好是公司成立的纪念日。目前,黑湖科技在上海的办公室有近400名员工,还有100多名工作人员遍布全国各地。
“我们原本以为,到不了现场,项目进度就会受阻,无法与工厂负责人和一线工人交流,但好在方法总比困难多。”黑湖科技副总裁刘崇明告诉记者,解决办法,一是靠恢复人员流动后尽快出差,二是靠更加高效地拓展产业链上下游市场。
“我们的系统具备轻量、简单的特点,可以实现远程上线,帮助工厂更加高效、结构化地接收数字化信息,顺利完成系统交付。”刘崇明表示,面对疫情考验,黑湖科技总部所在的长宁区显示出企业“指挥部”集聚的优势。截至目前,长宁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贸易型总部、外资研发中心和民营企业总部已达118家,居上海中心城区前列。“虽然长宁没有大量的工厂,但企业总部都在这里,它们的上游工厂和供应商数量可观,我们通过长宁区对接企业的‘大脑’,就可以开展密切的业务往来和交流。”
产品属性更强的中国石化化工销售有限公司华东分公司,年销售量可达3000万吨,仅去年一年的销售额就有1300亿元。公司党委书记孔全表示,由于销售端与生产端关联紧密,当前端的生产企业因疫情受到影响时,很快就会反映在终端的销售上。
去年底,中石化位于浙江宁波的一家炼化企业投产了120万吨乙烯,这些产品都需要中石化化工销售华东分公司来打开销路。“我们原本要走访客户、打开市场,现在业务节奏改变,企业就要主动自救。”
为此,公司启动了线上办公预案,销售工作通过电话、邮件、远程付款、线上交货确认等方式完成,从订单生成到最后的货款回笼,都能在线上结清。“这里物流不通、那里人员不能回岗,遇到这些问题我们就赶紧调整方案,不会坐以待毙。”孔全说。企业还开通了“云走访、微服务”模式,通过“云”上走访客户、微信服务,把华东各地的生产企业、销售部门和客户组织起来进行视频沟通,线上“面对面”反馈产品效果,成功实现了疫情期间的销售和服务不断档。
提升应对风险韧性
相较人和物的流动因疫情受阻,财和信息的流动可以在线完成,影响尚不算明显。然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还是让企业对修炼内功、加快数字化进程变得尤为迫切。
危中寻机,是新冠疫情持续两年多来贯穿许多企业的“信条”。刘崇明告诉记者,2020年疫情刚发生时,黑湖科技的业务有明显增长。“我们主要服务制造业实体,疫情中工厂普遍面临管理人员无法到岗、人手不足、供应商供不上货等问题,我们的系统能缓解这方面的困境。”
疫情也促使制造业从业者们开始思考,如何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企业应对风险的韧性,这为“黑湖智造”系统产品带来了一波业务增长。黑湖在同期推出的公益产品,则意外吸引了许多为疫情所困、寻求突破的小微企业。这一产品后来演变成了“黑湖小工单”,专门服务于小微企业快速完成数字化转型的第一步。而今,黑湖科技已成长为一家服务20个细分行业、数千家制造企业的大公司,再要迎来一波短期内明显的增长并非易事。
打破透明“天花板”的办法,唯有修炼内功。经历本轮上海疫情,芯讯通验证了建立应急工作机制、研发生产多点布局、供应链提前备货的前瞻性与正确性。面对疫情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芯讯通敏锐关注到了新应用需求的出现,尤其是与防疫相关的智慧应用需求的上升。眼下,芯讯通的产品已经被大量应用在智慧门磁、防疫机器人、智能云喇叭、5G无人机等应用场景,不仅有效降低了人力成本,也让物联网行业看到了新的机遇。
关于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