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重点内容
1. 后续经济工作总基调:坚持稳中求进,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稳就业和稳物价则是下半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2. 关于疫情防控:要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坚持动态清零。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不是二选一的问题,要保证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功能有序运转;
3. 关于宏观政策:扩大需求上积极作为,有效弥补社会需求不足。后续政策操作的着力点应从宽货币(增加基础货币)向宽信用(实体使用货币)转变,即民企融资发展、居民借款消费;
4. 关于稳物价:要强化粮食安全保障,提升能源资源供应保障能力。粮食和能源安全既是经济安全的重要基础,也是稳物价的重心;
5. 关于房地产:稳定房地产市场,压实地方政府责任,保交楼、稳民生。当前房地产不仅是单个行业问题,更是经济发展安全问题,需要高度重视;
6. 关于平台经济:实施常态化监管,集中推出一批“绿灯”投资案例。后续的工作重点将是在实施常态化监管的同时,更大力度地支持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
7. 关于市场主体: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要发挥企业和企业家能动性,营造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
8. 关于稳就业: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相比于全年其他经济目标,最需要保住的目标是失业率在5.5%以内。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8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每个季度的政治局会议都是中央对季度经济运行的定调,以及宏观政策、微观政策、产业政策等进行调整指导的窗口,是季度经济工作的风向标,国家季度的“BP”(商业计划书),对下一个季度的经济走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此外,7月底所召开的年中政治局会议更是具有全年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所定基调往往会持续到年底。
二季度,中国经济在内部新一轮疫情冲击、外部地缘经济分裂和全球高通胀的复杂严峻发展环境之下,通过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有效实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等方式,努力使经济运行回归正常轨道,守住了不失速的底线(即不出现负增长)。
但当前经济恢复的基础还不牢固,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窗口,下半年经济运行仍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所以,此次年中政治局会议所释放的政策信号尤为重要。
而本次政治局会议,对当下市场普遍关切的问题作出了全面回应。包括:疫情防控是否坚持“动态清零”?5.5%经济增速预期目标是否下调?下阶段经济工作的重心?宏观财政与货币政策力度是否加大?房地产、平台经济等后续政策取向?
后续经济工作总基调:
坚持稳中求进,
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
在经济形势判断部分,首先,会议认为,“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这是对今年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大环境的总体判断,困难讲透。
其次,会议认为“我们有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疫情防控取得积极成效,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绩。全国上下付出了艰辛努力,成绩值得充分肯定”,这是对上半年疫情防控与经济工作成绩的充分肯定,成绩讲足。
最后,会议认为“当前经济运行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做好自己的事”,明确后续经济工作,即便外部环境复杂严峻,但仍要坚持“以我为主”,保持战略定力的要求。
在后续经济工作总基调部分,会议强调,“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坚持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三大核心,便是下半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与总要求。
在后续经济工作目标部分,会议强调,“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着力稳就业稳物价,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力争实现最好结果”。此外,会议要求,“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有条件的省份要力争完成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我们认为,首先,虽实现全年5.5%的预期目标增速难度较大,但并未明确放弃,主要是因当前经济仅实现了环比修复,并未实现完全复苏,经济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窗口,稳经济仍需各方面保持紧迫感,付出艰苦努力,绝不可掉以轻心,力争实现最好结果。而有条件的省份要力争完成预期目标。其次,全年经济增速“保4争5”是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应有之义。最后,稳就业和稳物价则是下半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关于疫情防控:
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
坚持动态清零
今年以来,新一轮疫情多点散发与防疫措施升级,毫无疑问是经济稳增长的最大制约项。大量市场主体因疫情反复且防疫措施升级,生产经营活动频繁受阻,从而造成发展的预期及信心持续转弱,这也是此次会议将疫情防控放在最前部分的原因。
会议指出,“要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要综合看、系统看、长远看,特别是要从政治上看、算政治账。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动态清零,出现了疫情必须立即严格防控,该管的要坚决管住,决不能松懈厌战。要坚决认真贯彻党中央确定的新冠肺炎防控政策举措,保证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功能有序运转,该保的要坚决保住”。
7月23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上也清晰指出,“近期,本土疫情呈现多点散发、多地频发的态势,部分地区疫情外溢仍未完全阻断,防控形势严峻复杂。要毫不动摇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发生疫情的地区要因地因势处置聚集性疫情,集中资源和力量快速扑灭,快速遏制本土疫情扩散蔓延”。
可见,坚持“动态清零”依旧是后续疫情防控政策落实的总方针、大前提,决不能松懈厌战。但在此前提下,要更加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找到新的动态平衡点,建立更加科学精准的疫情防控长效机制,而不是一成不变。
此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也绝不是二选一的问题,各地方要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完成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保证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功能有序运转。坚决防止疫情防控单打一、一刀切,杜绝层层加码。
关于宏观政策:
扩大需求上积极作为,
有效弥补社会需求不足
此次会议在宏观政策部分明确要求,“宏观政策要在扩大需求上积极作为。财政货币政策要有效弥补社会需求不足”;财政方面要求,“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支持地方政府用足用好专项债务限额”;货币方面要求,“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用好政策性银行新增信贷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金”。
6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曾指出,“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运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为稳住经济大盘、稳就业保民生有效助力”。
从当前经济的三驾马车来看,伴随着美国等西方发达经济体为应对四十年未有之大通胀开始“暴力”加息缩表,全球总需求将开始大幅下降,海外供需缺口收窄,这也将对我国下半年出口形成一定的压制,稳增长的重心则落在了内需,也就是投资和消费。
二季度末经济实现环比修复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部门对经济活动进行了补缺,宏观财政货币政策配合基建投资发力(上半年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7.1%,过去两年平均同比增长1.8%),稳住了经济大盘。但经济从环比修复到实现真正的复苏则需要私人部门接力政府部门发力,即企业投资与居民消费发力,经济实现内生性增长。
私人部门中居民消费是随着收入预期改变的,只有居民收入预期向好,居民才会增加消费。收入预期向好则需要企业实现投资发展,而企业实现投资发展的前提是具备发展的信心。所以,私人部门发力的大前提是企业具备发展的信心,信心越大,发力则越大,反之则反。
我们认为,宏观财政货币政策在合理适度的前提下,不会急于转弯,而是将更加精准有力,在扩大有效需求上将更加积极作为。后续政策操作的着力点应从宽货币(增加基础货币)向宽信用(实体使用货币)转变,而当下宽信用中的重点便是私人部门使用货币,即民企融资发展、居民借款消费,这也是此次会议强调,“财政货币政策要有效弥补社会需求不足”的深意。
此外,倘若下半年发生超预期的黑天鹅、灰犀牛事件,使经济出现新的下行压力,或市场主体,中小企业发展的预期与信心依旧较弱,经济内生性修复动能不足,货币政策仍有空间,总量工具依旧在政策工具箱之中,结构性政策也将持续发力。
关于稳物价:
要强化粮食安全保障,
提升能源资源供应保障能力
会议指出,“要全方位守住安全底线。要强化粮食安全保障,提升能源资源供应保障能力,加大力度规划建设新能源供给消化体系”。上文讲到,“稳就业稳物价”是下半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粮食和能源安全既是经济安全的重要基础,也是稳物价的重心。
从通胀具体数据来看。首先,代表上游通胀的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上半年上涨7.7%。其中,一季度上涨8.7%,二季度上涨6.8%。分月看,尽管PPI环比有涨有降,但受去年同期基数走高影响,同比涨幅持续回落。从长期来看,受俄乌冲突等地缘政治因素影响,国际能源和金属价格将持续高位波动,使国内相关行业价格维持高位。而国内保供稳价政策效果逐步显现,将带动煤炭及相关行业价格涨幅持续回落。可预计,下半年上游通胀PPI将实现持续回落。
其次,代表下游通胀的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半年上涨1.7%。其中,一季度上涨1.1%,二季度上涨2.3%。6月份,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向稳趋好,物流逐步畅通,CPI环比持平,但受去年同期基数走低影响,6月份同比涨幅扩大至2.5%。
需要关注的是,6月份猪肉价格同比下降6%,降幅比上个月大幅收窄15.1个百分点,新一轮猪周期已经启动,食品价格涨幅或将持续扩大。可预计,伴随着上游部分原材料涨价效应的传导、新一轮猪周期启动,下半年CPI将实现温和上涨。此外,在经济实现内生性增长前,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或将维持在1%左右。
6月CPI虽同比上涨达2.5%,但相比2%—5%的温和通胀区间上限还有较大的空间,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更是长期处于低位,这反应出内需中有效需求不足,尤其居民消费意愿长期较弱。我们认为,应在供给侧继续做好保供稳价工作的同时,在需求侧适度提升对通胀的容忍度,继续实施扩张性的宏观财政和货币政策,加大刺激有效需求力度,助力实体实现宽信用。
关于房地产:
稳定房地产市场,
压实地方政府责任,保交楼、稳民生
会议指出,“要稳定房地产市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压实地方政府责任,保交楼、稳民生”。关于房地产后续的政策取向,也放在“要全方位守住安全底线”部分中,体现出当前房地产不仅是单个行业问题,更是经济社会发展安全问题,需要高度重视。
虽然,今年房地产政策逐步放松,如全面房贷利率下调、限贷限购政策放松等,180多个省市地方因城施策出台了楼市松绑政策。但是从数据来看,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68314亿元,同比下降5.4%,房地产市场的销售、拿地、施工、竣工等数据依旧较弱。此外,近期多地的“停贷风波”使市场预期持续转弱,7月地产销售再次大幅下降。房地产是今年经济的严重拖累项,也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风险因素。
而造成当前房地产现状的本质原因是,近几年在落实房地产调控政策时(如“三道红线”),房地产行业的各方参与者、市场主体逐渐形成了,“房地产是传统经济,有明显的发展弊端,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快速摆脱对房地产的依赖,应忍受住转型之痛”的认知偏差,忽略了房地产对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之处。
本次会议在继续强调房住不炒的同时,提出了“因城施策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压实地方政府责任,保交楼、稳民生”,这是一个积极有为的政策信号,体现出稳地产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可预计,在因城施策的大框架下,各地方将出台更多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政策,而保交楼、稳民生也是各地方政府责任,需要压实。
关于平台经济:
实施常态化监管,
集中推出一批“绿灯”投资案例
会议指出,“要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完成平台经济专项整改,对平台经济实施常态化监管,集中推出一批‘绿灯’投资案例”。
平台经济是中国进入2000年互联网时代后的“科技房地产”,其占经济的比重、贡献的高端人才就业、以及为社会创造的价值与房地产行业不相上下。但去年以来,对平台经济的反垄断与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使市场产生“全面打击平台公司发展”的认知偏差。
首先,对平台经济反垄断与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本质原因是,近几年因平台经济巨头们控制着巨大的流量、资本以及用户数据。在供给端,可以通过强大的资本实力,快速做出更加优化的商业模型,在需求端,可以通过源源不断的用户流量以及用户行为数据,将优化后的商业模型精准给到用户。在实现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以下发展中的问题:
第一,在竞争中形成了对整个商业价值端的零和游戏,线上挤压线下,线上平台入驻后的销售费率等成本远高于线下经营成本;
第二,平台流量为王,造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现象频发,假冒伪劣产品盛行;
第三,利用人性的弱点,创造出不利于社会长期发展的产品;
第四,通过“无底线”的用户数据采集,进行大数据杀熟,形成单方面独赢而非平台与消费者共赢的局面;
第五,进入存量竞争时代后,年轻从业者出现了996、007式的内卷;第六,通过强大的资本与数据优势,跨行业垄断式发展,挤压行业内其他企业健康发展的空间。
但是,在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的20多年间,平台经济巨头们靠自身不懈努力的发展,使得中国在工业时代较落后的商业地位逐步实现了赶超,同时培养了10亿网民,提升了整体的商业效率,解决了大量高端人才就业,扩大了中国经济的规模,数字经济相关产业的发展更是离不开平台经济的带动。
所以,对平台经济反垄断的政策意图是为了解决上述发展中出现的一些具体问题,同时使平台经济更为长期健康发展。
此次会议指出,“集中推出一批‘绿灯’投资案例”。首先,是对平台经济所产生的认知偏差进行纠偏。其次,可预计,更多有利于平台经济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具体政策将逐步落地。
7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出台支持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具体措施,引导平台企业依法合规开展普惠金融业务,发挥好平台经济创造就业、促进消费作用”。其中,重点是“发挥好平台经济创造就业、促进消费作用”,再次肯定了平台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方面重要作用。
预计,伴随着7月21日国家网信办依法对滴滴全球股份有限公司处人民币80.26亿元罚款后,此轮平台经济的专项整改工作将完成。后续的工作重点将是在实施常态化监管的同时,更大力度地支持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
关于市场主体:
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
会议要求,“要发挥企业和企业家能动性,营造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
当前,经济虽实现了环比修复,但市场主体,尤其中小企业发展信心并未完全恢复,这是下半年经济实现内生性增长的核心“堵点”。因为,中小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就业、90%以上的市场主体数量。所以,中小企业的问题并不仅是微观个体的问题,还是最大的宏观问题。
从具体数据来看,作为经济运行的先行指标PMI,6月录得50.2%,时隔4个月后重回扩张区间(2月50.2%、3月49.5%、4月47.4%、5月49.6%、6月50.2%),反映出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逐步向好,经济整体实现环比修复。
但从大、中、小型企业PMI来看,6月大型企业处于扩张区间,中型企业重返扩张区间,而小型企业在今年以来持续处于收缩区间。大型企业PMI为50.2%,比上月下降0.8个百分点,高于临界点;中型企业PMI为51.3%,比上月上升1.9个百分点,重回临界点以上;小型企业PMI为48.6%,虽比上月上升1.9个百分点,景气水平有所改善,但仍低于临界点。
此外,6月BCI(长江商学院中国企业经营状况指数)录得42.9,虽比5月份的37.3有一定幅度的反弹,但仍大幅低于分水岭(50为指数的分水岭,以上为乐观,以下为悲观)。企业融资环境指数也仅从5月的40.9小幅反弹至6月的44.3,同样低于分水岭。因BCI相比PMI更偏向民营中小型企业,是由企业销售前瞻指数、企业利润前瞻指数、企业融资环境指数和企业库存前瞻指数以算术平均的方式构成,这充分反映出当前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发展的信心仍未完全恢复。
近期,我们在与一些中小企业家交流时常常听到一句话,“心气大不如前”。企业虽伴随着经济从“谷底”修复,逐步开始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但心气,也就是信心并没有完全恢复,这也是近两年多疫情多轮冲击所造成的“后遗症”。有时经济数据是客观“冰冷”的,但主观感受是难以测量却更加真实的,而这一只“看不见的手”之力量却无比强大。
今年以来,宏观政策已持续发力恢复中小企业信心。建议各部门、各地方尽快打响中小企业“信心恢复战”。首先,要坚决防止疫情防控简单化、一刀切,根据各地方实际情况建立疫情防控长效机制,更加科学精准化;其次,要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最后,要站在微观市场主体需求的角度,落实好已出台的助企纾困存量政策,同时,以企业信心为政策着力点,研究出台超常规的增量政策,给予企业多方位的政策扶持,助力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企业恢复对未来发展的信心。
经济实现内生性增长的“钥匙”是中小企业的发展信心,只要打赢中小企业“信心恢复战”这最关键的一战,中小企业信心实现“V型”反弹,中国经济当前环比修复的动能就会转化为更为强大复苏势能。
此次会议,单独提出了“要发挥企业和企业家能动性,营造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表明政策面的积极态度,是不允许中小企业发展信心持续转弱的。市场主体,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也应拾起发展信心,走在经济周期曲线之前。
关于稳就业:
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
会议强调,“要扎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要着力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
从具体数据来看,虽然,6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回落至5.5%(前值5.9%),但16-24岁年轻人的失业率上升至19.3%(前值18.4%),屡创新高。此外,7月份破千万的高校毕业生将集中进入劳动力市场,稳就业的压力将会大幅增加。这也是会议中重点提到“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的原因。
但是,市场微观行为往往滞后于宏观经济周期,失业同样如此。在疫情冲击最严重的时候,很多企业停工停产,但那时并不会出现大规模裁员的情况。当经济逐步进入复苏,企业实现复工后,发现新增订单锐减,伴随着财务状况的持续恶化,便会下定决心裁员,这时失业率会大幅提升。
7月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福建主持召开东南沿海省份政府主要负责人座谈会时讲到,“1.6亿多户市场主体是我国经济的韧性所在,保住市场主体就能支撑稳就业、稳经济大盘”。
7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就业是头等民生大事、稳经济大盘的重要支撑。有就业才能创造财富、增加收入,进而带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继续通过保市场主体稳就业。持续落实助企纾困政策,打通落实堵点,实行社保费缓缴、稳岗返还、就业补助等打包办理”。
下半年,相比于全年其他经济目标,最需要保住的目标是失业率在5.5%以内。在复杂严峻的经济发展环境下,如果能够保住失业率目标,经济活动能正常运转,哪怕最终经济增速没有达到5.5%左右的全年目标,也是十分成功的。而中小企业贡献了市场中80%的就业,稳就业则首先要稳住中小企业,只要让中小企业具备充足的发展信心,就业岗位就会实现内生性的扩张。
整体而言,年中政治局会议清晰的释放了后续经济工作对实现稳中求进的强烈诉求,全面回应了市场的普遍关切。在稳中求进,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总基调下,经济将加速从环比修复走向新一轮复苏期。
而往前看,中国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所处的经济周期将再次反转(IMF发布2022年7月世界经济预测,将发达经济体增速的预测值下调至2022年的2.5%与2023年的1.4%)。此外,下半年即将召开的二十大也将积极布局未来。
东方欲晓,风景这边将独好。当下我们更需要做的是拾起发展信心,抓住未来的确定性!
关于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