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30日下午,来自同济大学、上海大学及知芯集成电路企业的专家学者,在上海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协会会议室,召开了“微电子芯片创新企业成长促进研讨会”。会议围绕芯片、集成电路、微电子企业目前面临的应用技术人才尤其蓝领工人短缺问题等展开了深入热烈而广泛的讨论。
上海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协会会长钱振华博士、常务副会长原上海机器人学会理事长、上海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钱晋武教授、上海大学原教务处长、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万旺根教授、同济大学原统战部长、博士研究生导师岳继光教授、上海大学侨联副主席蓝箭、上海大学采招办副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王瑞教授、上海知芯集成电路企业代表张燕女士、携飞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负责人王丽及协会副秘书长肖梓依、协会办公室张洁女士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近年来,我国集成电路、微电子产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规模化、行业技术水平都在不断提高。2020年,我国集成电路行业市场规模为8848亿元,较2019年同比增长17.00%。党中央国务院到各级政府均高度重视集成电路行业的发展,不断出台各项政策支持集成电路微电子、芯片等半导体产业的发展。2020年11月份,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正式将集成电路写进中国“十四五”规划,旨在我国新体制下,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突破我国在集成电路领域的关键技术难关。在多重因素驱动下,我国集成电路市场规模逐年增长,但随之而来的是人才的大量稀缺。据《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显示,2019年集成电路就业人数约为51.2万,尽管比两年前增长了20万,但缺口仍接近30万。
研讨会上,知芯集成电路企业代表张燕女士表示,长三角是集成电路产业的集聚区,培训企业正是抓住这一市场需求,建立实训基地,为集成电路产业提供人才培训课程,帮助集成电路企业匹配相应人才。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学员少,培训成本高等实际问题。
上海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协会会长钱振华指出为半导体集成电路行业做人才培训,符合目前市场发展趋势。但是作为培训方,首先应对集成电路企业做深入调研,确实把握好企业的需求,再有针对性、精准地设计相应课程,要有系统化的培训实践,要建立对集成电路行业应用人才、熟练蓝领工人的技术评审标准,要补大学教学的不足,要即时、及时针对企业的迫切需求,如此才能抓住企业的真正需求,为企业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会长钱振华表示协会愿意提供平台资源、专家智库、相关企业信息来推动这项工作有序有效地开展。建议知芯集成电路企业,与相关科研院所一起成立这个领域的“专精特新”专项课题,可以共同成立“半导体产业研究中心”,来助力行业发展。
研讨会上,钱晋武教授建议知芯公司与上企国协等合力共进,凝心聚力,发挥专家学者在IC器件与系统设计、制造、检测、应用等方面的专业优势,与相关企业的技术进步和能力提升需求实现精准对接,在师资聚集、课程开发、教材编写、设施研发等方面做出特色,在培训体制、运营机制等方面尝试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创新。
岳继光教授提出电路制造涉及多学科(机、电、光、计、测、控、软等)领域知识,其中,电路设计与计算是关键。需要设计者掌握电工(路和场)、电子(模电与数电)、高频与通信线路、电力电子线路以及微电子等专业基础理论以及电子线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系统(设计与加工软件)的专门知识。针对目前入职学生普遍存在的“欺软怕硬”、“重经验轻计算”等现象,建议开设“集成电路设计与计算”类的培训课程,以提高受训人员的理论设计与计算能力。使受训人员回到企业时,不仅能够熟练使用已有的“进口软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初步研发集成电路领域自主知识产权的插件、工具集、知识库等,乃至原型系统的能力。
万旺根教授深入分析了集成电路企业需求、与高校集成电路人才培养体系之间的差异,并提出只有找准集成电路人才培养的着眼点,力求做到人才培养精准匹配企业需求,才能真正解决集成电路企业人力资源的短板,助推我国集成电路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蓝箭老师提议借助微电子领域的专家和平台,可以做微电子科普博物馆和微电子实习基地,开展科学论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借助中小企业协会的平台资源,开展微电子教育认证证书培训。
王端教授表示很多知名企业都有自己的考核标准和证书,比如微软和思科,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们的标准,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设置相应培训课程,那样更加符合市场需求。
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充分发挥了各位专家对这个行业技术了解的水平及对集成电路产品目前研发生产中存在问题的精准把握,充分体现这批专家对集成电路产业技术创新的深厚造诣。
集成电路产业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核心焦点,也是目前入围“专精特新”企业名单的主力军。加快培养“创芯”人才,就是助力“专精特新”企业健康发展,也是上海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协会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撰稿及摄影: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