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归档 时政要闻

2023中德(欧)中小企业交流合作大会在济南开幕

   9月22日,2023中德(欧)中小企业交流合作大会在山东省济南市开幕。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徐晓兰以视频方式出席大会并致辞。

  徐晓兰表示,中小企业是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中方愿与德方、欧方加强中小企业领域交流合作,发挥互补优势,开拓市场潜力,携手促进世界经济包容可持续发展。探索建立中小企业合作机制,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支撑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效率、韧性、活力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促进双方中小企业实现互利共赢。合力拓展中小企业合作广度,加强在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未来产业等领域的合作。持续挖掘中小企业合作深度,推动双方中小企业在产品、技术、品牌、人才、市场等方面深度对接。共同营造中小企业合作环境,秉持公平、开放、包容原则,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共同维护产业链供应链互联互通。

  本届大会以“智汇中德·融通发展”为主题,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山东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司局及部属单位,有关国家驻华使馆、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外国商协会、跨国公司、专精特新企业等代表参加大会。


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办公厅

财政部印发《关于加强财税支持政策落实 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

近日,财政部印发《关于加强财税支持政策落实 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

《通知》指出,要全面落实对小微企业的精准税费优惠政策,不得以任何理由削弱政策力度,确保把该减的税费减到位。

严禁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对违法违规行为保持“零容忍”,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坚决做到发现一起、处理一起,问责一起。

全文如下,一起来看。

8yue27ricaizhengbufachuzhongyaotongzhi-7988062

关于加强财税支持政策落实 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

财预〔2023〕7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政局: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有生力量,是现代化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段时期以来,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中小企业的财税政策。今年以来,国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国内经济恢复基础仍不稳固。各地区要加大工作力度,不折不扣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财税政策,为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落实落细减税降费政策,减轻小微企业税费负担(一)及时足额兑现减税降费政策。在认真落实普惠性减税降费政策的基础上,全面落实对小微企业的精准税费优惠政策,不得以任何理由削弱政策力度,确保把该减的税费减到位,持续发挥各项税费优惠的政策效能,为小微企业发展添活力、增动能。(二)坚决防止征收过头税费。各地区要依法依规组织财政收入,及时公布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在目录以外不得擅自增加收费项目、扩大征收范围、提高征收标准。要加强涉企收费管理,规范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收费项目,严禁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密切关注财政收入征收工作开展情况,对违法违规行为保持“零容忍”,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坚决做到发现一起、处理一起,问责一起。二、强化财政金融政策协同,保障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一)落实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和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返乡创业农民工等重点就业群体申请的贷款,由创业担保贷款担保基金提供担保,财政部门给予贷款实际利率一定比例的财政贴息。各地区可结合实际扩大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支持范围,提高贷款额度上限、贷款利率上限。(二)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作用。发挥国家融资担保基金体系引领作用,稳定再担保业务规模,引导各级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等经营主体的融资增信支持。推动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优化银担“总对总”批量担保合作模式。推进融资担保业务数据标准化、规范化,强化银担、银企信息共享,引领体系内机构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升财政金融服务小微企业质效。(三)支持地方打造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中央财政实施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奖补政策,引导地方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示范区可将中央财政奖补资金统筹用于支小支农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等方面,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效应,促进普惠金融服务增量扩面、降本增效。三、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一)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中央财政继续通过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并已经下达有关预算。各地财政部门要抓紧向纳入支持范围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拨付资金,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作配套、促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等。(二)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中央财政将选择部分城市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并给予定额奖补。有关地方财政部门要统筹利用中央奖补资金,选取重点行业和相关中小企业,遴选数字化服务商开发集成“小快轻准”的数字化服务和产品,供企业自愿选择,解决中小企业“不敢转”、“不愿转”、“不会转”的问题,推动中小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三)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引导作用。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将继续支持种子期、初创期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地方设立的相关政府投资基金,应在规定的投资范围内,按照市场化原则,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项目加大投资支持力度,助力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四、落实政府采购、稳岗就业等扶持政策,助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一)强化中小企业政府采购支持政策。严格落实预留份额、价格评审优惠政策措施,进一步扩大中小企业采购份额。超过400万元的工程采购项目中适宜由中小企业提供的,预留份额由30%以上阶段性提高至40%以上的政策延续至2025年底。通过积极推进政府采购电子化,支持中小企业开展采购合同融资,加大信用担保运用,为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活动提供便利。(二)支持中小企业稳岗扩岗。落实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政策,中小微企业招用符合条件的毕业年度或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青年,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可按规定申请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落实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可按不超过企业及其职工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的60%申请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对招用毕业年度和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小微企业,按规定落实社会保险补贴政策。(三)保障中小企业账款及时支付。要按照项目进度和预算安排拨付项目建设资金,保障项目单位及时支付中小企业账款。落实建设工程价款结算办法,将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建设工程进度款最低支付比例由60%提高至80%,鼓励有条件的项目推行施工过程结算。健全防范新增拖欠账款的长效机制,严格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严防歧义合同、“开口合同”,将政府拖欠中小企业账款纳入日常监管,形成有力约束。五、健全工作机制和管理制度,提高财税政策效能(一)营造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在分配财政资金的过程中,对各类企业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依法保障中小企业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活动,进一步提升政府采购透明度,督促有关单位依法及时公开各类政府采购信息,方便中小企业获得政府采购信息。对于妨碍公平竞争的规定,要及时清理整顿。(二)促进支持政策直达快享。各地财政部门要会同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加大政策宣传辅导力度,帮助中小企业熟悉政策内容、了解申报程序,促进应享尽享。完善业务办理流程,压缩或整合申报环节,精简材料报送要求,不断提高办事效率,积极推进“网上办”、“掌上办”,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走路”。充分运用财政直达资金监控系统,加强对涉企补助资金的跟踪监控,督促加快资金下达速度,确保财政补贴资金快速精准拨付至受益对象。(三)因地制宜出台进一步支持政策。在保障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出台的各项财税政策落实到位的前提下,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结合财力状况,聚焦当地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精准有效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财政政策扶持力度,缓解中小企业的经营压力和实际困难,促进中小企业健康高质量发展。

财  政  部

2023年8月20日

上海市专业技术人才和项目对接大会共促成合作意向

上海近2500万常住人口中,专业技术人员总量已超过300万人。其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万余人,入选上海领军人才1739人,出站博士后3万余人,“超级博士后”2435人。

在近日举行的2023上海市专业技术人才和项目对接大会上,高层次人才、工程师、博士后等专业技术人才群体通过竞赛、洽谈和研讨等方式,既“向上生长”拓宽创新视野,又“向下扎根”推动成果转化,迸发出蓬勃的创新创造活力。

“创新路上有支持有陪伴”

举办第三届上海市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首届上海市中青年工程师创新创业大赛,发布本市职称制度改革阶段性成果,举行对接洽谈会……两天的会期内,主办方围绕专业技术人才举办的活动丰富且多样。

市人社局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处长祝颖华说,今年首次集中举办“两赛一会”,就是希望搭建一个竞技、展示、交流和对接的平台,释放出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积极信号。

连续第三年举办的上海市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今年增设了生物医药与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与食品、海洋开发与应用、金融科技等9个专业领域赛道。全市50个博士后设站单位近400名博士后报名参与,参赛规模为历届之最。

倚锋资本董事总经理夏龙第二次以评委身份参加上海市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走进会场,高质量的参赛项目更让他感到惊喜,“能感觉到方方面面对博士后的重视程度在提高”。在大赛选手、中国商飞公司博士后范周伟看来,参赛有助于开拓视野,“对接下来的研究更有把握了”。

首次举办的上海市中青年工程师创新创业大赛,则设置了数字技术研究与开发、数字技术应用、高端制造、建设交通、资源生态和社会服务等6个赛道,吸引了353个项目、1658名选手参与,最后选拔产生了20个优秀创新创业型项目。

“90后”工程师段艺霖带来的“新一代可信人工智能大模型工业质检应用系统”项目,正是这20个获奖项目之一。他这次还迎来一个意外之喜:得益于本轮职称制度改革,通过“以赛代评”,他的工程师职称一下子从副高提到了正高。“我评上副高才4年”,段艺霖告诉记者,“创新路上有支持有陪伴,这本身就让人充满了动力”。

“找一个值得奋斗的地方”

问起专业技术人才有哪些“成长的烦恼”,很多人都会提到“强研究弱转化”问题。此次大会积极牵线搭桥、链接资源,帮助1000多名工程师和博士后分别与红杉中国、张江科投、罗氏制药、环上大科技园、中国银行等100多家产业园区、孵化器、头部企业、风险投资机构和金融机构进行了人才和项目对接,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深度融合。

博士后张帮周的项目“微生态医疗与产业化应用”,获得了多家投融资机构的青睐;博士后彭博方的项目“第三代半导体晶圆检测设备”,已与浦东软件园孵化器成功签约;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发布的“复杂运营环节下大型商船多源异构”项目,与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曹天宇达成初步进站合作协议;来自达观信息科技“深度融合大语言模型的企业级智能文本审核系统”的工程师团队,已与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将在大语言模型领域进一步深入对接。

人才在找投资,资本也在找人。作为一名投资人,夏龙担任评委的同时,还在物色着合适的投资项目。两天下来,他在心里默默给3个项目打了钩——在他看来,这些都是具有市场潜力的项目,很有可能成为细分赛道上的领跑者。“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窗口,让我们更专注于优秀的人和成果。”

据了解,截至目前,大会共促成合作意向93项,其中19个博士后创业项目与产业园区达成落地协议,30个项目与风投机构或金融机构达成初步意向,9人与用人单位达成进站合作初步意向,35个中青年工程师创新创业参赛团队与行业专家实现一对一合作。

(原载于2023年8月26日《解放日报》)

加快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爆发力强的高增长企业!陈吉宁专题调研创新企业和创新服务机构


按照市委主题教育工作安排和大兴调查研究部署要求,市委书记陈吉宁8月11日下午专题调研创新企业和创新服务机构,认真听取企业、机构的意见建议。陈吉宁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科技创新为牵引,持续完善产业生态和创新生态,提升创新服务效能,加快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爆发力强的高增长企业,为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服务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扎实有力推动上海高质量发展。

与设计师和初创企业、投资机构负责人深入交流,了解入驻体验、服务品质

1-3903391

以“创新驱动、产业孵化、品牌打造、人才培养、国际传播、科学普及”为主要功能的上海创新创意设计研究院,今年初入驻位于虹口北外滩的优秀历史建筑雷士德工学院旧址并开始运营,通过聚合国际设计创新生态,服务引领产业转型升级。陈吉宁来到研究院,一路察看了食品创新实验室、产业联合实验室、前沿设计创新奖展厅、特邀专家工作室、路演空间和创新孵化产品展示厅等。这里,创新团队正交流探讨创意设计,精心打磨完善作品,一件件或别具创意、设计独特,或融入新科技、新工艺、新材料的产品展示其间。陈吉宁仔细察看各类创新产品,就企业核心技术、研发设计生产、市场前景、融资方式、人才培养等问题与设计师和初创企业、投资机构负责人深入交流,了解这里的入驻体验、服务品质等,听取他们对加快品牌打造、营造创新生态的想法建议,询问还有哪些需求和问题需要帮助解决。

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进一步强化创新策源、优化空间布局、完善服务配套,打造良好创新生态

2-3493821

陈吉宁指出,凡是创新成果层出不穷的地方,必定拥有生命力旺盛、根植力强的创新生态。要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进一步强化创新策源、优化空间布局、完善服务配套,打造良好创新生态,加快形成更具影响力的创新引擎。要更大力度集聚创新要素,强化与金融资本对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提升创新成果转化效率和产业化水平。要强化服务赋能,搭建开放平台,推动开放合作,吸引汇聚更多优秀企业和人才在上海实现梦想、成就事业。要聚焦企业成长全生命周期,加强制度和政策供给,提升孵化器发现培育、孵化服务创新企业的能力,更好助力初创企业心无旁骛、加速成长。

市领导李政参加调研。

转自:上海发布

重磅!恢复和扩大消费20条措施发布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措施的通知

国办函〔2023〕7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已经国务院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国务院办公厅

2023年7月28日

(此件公开发布)

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

国家发展改革委

为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力,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现就恢复和扩大消费提出如下措施。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优化就业、收入分配和消费全链条良性循环促进机制,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充分挖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畅通经济循环,释放消费潜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需要。

——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顺应市场规律和消费趋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升服务质量,激发市场活力,释放潜在需求,着力营造推动消费升级的良好生态。

——坚持优化供给和扩大需求更好结合。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拓展消费新空间,打造消费新场景,丰富消费体验,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市场新需求。

——坚持提质升级和创新发展更好结合。突出体现大众化、普惠性,加快城乡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扩大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营造便利消费、放心消费环境,不断提升消费便利度、舒适度、满意度。

二、稳定大宗消费

(一)优化汽车购买使用管理。各地区不得新增汽车限购措施,已实施限购的地区因地制宜优化汽车限购措施。着力推动全面取消二手车限迁、便利二手车交易登记等已出台政策落地见效。促进汽车更新消费,鼓励以旧换新,不得对非本地生产的汽车实施歧视性政策。加大汽车消费金融支持力度。增加城市停车位供给,改善人员密集场所和景区停车条件,推进车位资源共享利用。

(二)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落实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等政策。科学布局、适度超前建设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换电模式推广应用,有效满足居民出行充换电需求。推动居住区内公共充电基础设施优化布局并执行居民电价,研究对充电基础设施用电执行峰谷分时电价政策,推动降低新能源汽车用电成本。

(三)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完善住房保障基础性制度和支持政策,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着力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困难群体的住房问题。稳步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进一步发挥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在老旧小区改造和老旧住宅电梯更新改造中的作用,继续支持城镇老旧小区居民提取住房公积金用于加装电梯等自住住房改造。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持续推进农房质量安全提升工程,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支持7度及以上设防地区农房抗震改造,鼓励同步开展农房节能改造和品质提升,改善农村居民居住条件。

(四)提升家装家居和电子产品消费。促进家庭装修消费,鼓励室内全智能装配一体化。推广智能家电、集成家电、功能化家具等产品,提升家居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加快实施家电售后服务提升行动。深入开展家电以旧换新,加强废旧家电回收。利用超高清视频、虚拟现实、柔性显示等新技术,推进供给端技术创新和电子产品升级换代。支持可穿戴设备、智能产品消费,打造电子产品消费应用新场景。

三、扩大服务消费

(五)扩大餐饮服务消费。倡导健康餐饮消费、反对餐饮浪费,支持各地举办美食节,打造特色美食街区,开展餐饮促消费活动。因地制宜优化餐饮场所延长营业时间相关规定。培育“种养殖基地+中央厨房+冷链物流+餐饮门店”模式,挖掘预制菜市场潜力,加快推进预制菜基地建设,充分体现安全、营养、健康的原则,提升餐饮质量和配送标准化水平。推广透明厨房,让消费者吃得放心。

(六)丰富文旅消费。全面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鼓励错峰休假、弹性作息,促进假日消费。加强区域旅游品牌和服务整合,积极举办文化和旅游消费促进活动。健全旅游基础设施,强化智慧景区建设,提高旅游服务质量。鼓励各地制定实施景区门票减免、淡季免费开放等政策。在保障游客自主选择权的基础上,支持不同区域景区合作推行联票模式,鼓励景区结合实际实施一票多次多日使用制,更好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推动夜间文旅消费规范创新发展,引导博物馆、文化馆、游乐园等延长开放时间,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24小时生活圈”。打造沉浸式演艺新空间,建设新型文旅消费集聚区。

(七)促进文娱体育会展消费。加快审批等工作进度,持续投放优秀电影作品和文艺演出。优化审批流程,加强安全监管和服务保障,增加戏剧节、音乐节、艺术节、动漫节、演唱会等大型活动供给。鼓励举办各类体育赛事活动,增加受众面广的线下线上体育赛事。大力发展智能体育装备,提升科学健身智慧化水平。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升行动,加强体育公园建设,补齐全民健身设施短板。遴选确定新一批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鼓励各地加大对商品展销会、博览会、交易会、购物节、民俗节、品牌展、特色市集等活动的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扩大会展消费。开展“老字号嘉年华”等活动,促进品牌消费。

(八)提升健康服务消费。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共建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等医疗联合体,加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着力增加高质量的中医医疗、养生保健、康复、健康旅游等服务。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进一步完善互联网诊疗收费政策,逐步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开发面向老年人的健康管理、生活照护、康养疗养等服务和产品,支持各类机构举办老年大学、参与老年教育。积极扩大普惠型服务供给,推动公共消费提质增效。

四、促进农村消费

(九)开展绿色产品下乡。有条件的地区可对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等予以适当补贴,按照产品能效、水效等予以差异化政策支持。开展绿色建材下乡活动,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对绿色建材消费予以适当补贴或贷款贴息。

(十)完善农村电子商务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大力发展农村直播电商、即时零售,推动电商平台和企业丰富面向农村的产品和服务供给。完善县乡村三级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加快提升电商、快递进农村综合水平,支持县级物流配送中心、乡镇物流站点建设改造,整合邮政、快递、供销、电商等资源,推行集约化配送,鼓励农村客运车辆代运邮件快件。建设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在有条件的乡村布设智能快件箱,增加农村零售网点密度,逐步降低物流配送成本。

(十一)推动特色产品进城。深入推进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三品一标”,开发具有鲜明地域特点、民族特色、乡土特征的产品产业,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和订单农业,拓宽特色农产品上行通道。引导线上线下各类平台持续加大消费帮扶力度,开设专馆专区专柜促进脱贫地区特色产品顺畅销售,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增强消费能力。

(十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保护传承优秀乡土文化,盘活和挖掘乡村文旅资源,提升乡村文旅设施效能。推动实施乡村民宿服务认证,培育发布一批等级旅游民宿,打造一批品质民宿。支持经营主体开发森林人家、林间步道、健康氧吧、星空露营、汽车旅馆等产品,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美丽田园、景观农业、农耕体验、野外探险、户外运动、研学旅行等新业态,拓展乡村生态游、休闲游。

五、拓展新型消费

(十三)壮大数字消费。推进数字消费基础设施建设,丰富第五代移动通信(5G)网络和千兆光网应用场景。加快传统消费数字化转型,促进电子商务、直播经济、在线文娱等数字消费规范发展。支持线上线下商品消费融合发展,提升网上购物节质量水平。发展即时零售、智慧商店等新零售业态。鼓励数字技术企业搭建面向生活服务的数字化平台,推进数字生活智能化,打造数字消费业态、智能化沉浸式服务体验。加强移动支付等安全监管。升级信息消费,促进信息消费体验中心建设改造,提升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建设水平,高质量举办信息消费系列特色活动,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更多消费领域融合应用。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持续推动创新突破,开辟更多新领域新赛道,进一步完善相关领域服务标准。

(十四)推广绿色消费。积极发展绿色低碳消费市场,健全绿色低碳产品生产和推广机制,促进居民耐用消费品绿色更新和品质升级。健全节能低碳和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完善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体系,鼓励先行制定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广泛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等创建行动,反对奢侈浪费和过度消费,倡导理性消费,加快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六、完善消费设施

(十五)加快培育多层级消费中心。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科学布局、培育发展一批区域消费中心和地方特色消费中心。深入推进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提升城市商业体系,推动步行街改造提升,发展智慧商圈,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构建分层分类的城市消费载体,提高居民消费便利度。加强社区便民服务,合理布局养老、托育、餐饮、家政、零售、快递、健身、美发、维修、废旧物品回收等便民生活服务业态,推进完整社区建设。

(十六)着力补齐消费基础设施短板。结合推进城市更新,强化存量片区改造与支持消费新场景发展的硬件功能衔接。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建设改造一批乡镇商贸中心、集贸市场、农村新型便民商店,推动重点商贸街巷改造升级。稳步推动产地销地冷链设施建设,补齐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短板,推动城乡冷链网络双向融合。

(十七)完善消费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政策。实施消费促进专项投资政策,支持消费基础设施建设、设备更新改造和关键生产线改造升级,将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支持符合条件的消费基础设施发行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支持各地保障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合理用地需求。允许企业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不改变用地结构和性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严格按文明城市规范要求和所在地临时建设、规划管理相关规定,在建设用地上搭建临时简易建筑,拓展消费新场景。

七、优化消费环境

(十八)加强金融对消费领域的支持。引导金融机构按市场化方式,加大对住宿餐饮、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服务等的综合金融支持力度。更注重以真实消费行为为基础,加强消费信贷用途和流向监管,推动合理增加消费信贷。在加强征信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合理优化小额消费信贷和信用卡利率、还款期限、授信额度。

(十九)持续提升消费服务质量水平。全面开展放心消费行动,完善重点服务消费领域服务标准。依法打击假冒伪劣行为,持续推动创建放心市场、放心商店、放心网店、放心餐饮、放心景区、放心工厂,加快形成退换货、质量追溯、明码标价、监管、评价的放心消费制度闭环,营造放心消费环境。

(二十)完善促进消费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探索建立消费动态大数据监测平台系统,开展消费前瞻指数研究和编制。加快消费信用体系建设。持续深化改革,加快清理制约消费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有序破除消费领域的体制机制障碍和隐性壁垒,促进不同地区和行业标准、规则、政策协调统一。

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现有部门间协作机制作用,强化协同联动,加强督促落实,结合实际细化出台工作方案和配套政策。各地区要压实属地责任,完善工作机制,精心组织实施,因地制宜采取有效举措、探索有效做法,切实推动各项措施落地见效。

来源:中国政府网

上海出台16项措施促进生产性互联网平台发展

上海将大力推动生产性互联网平台的发展,将其作为强化“四大功能”、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载体。昨天举行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透露,近日,围绕促进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高质量发展,本市出台新政,推出三个方面16项措施,并成立新的跨部门工作机制。到2025年,全市生产性互联网平台交易额将突破3.3万亿元。

新政+专班+体系——全面发力

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是企业间为商品生产、流通提供配套服务的新型经济形态,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驱动力,以网络信息基础设施为重要支撑。根据新出台的《关于促进本市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该领域平台主要包括四大类,即大宗商品交易服务平台、工业品电商服务平台、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专业服务平台。

据介绍,上海的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具有先发优势,经过近十年的培育,目前已发展成为规模达万亿元级、领域广泛辐射的产业赛道,并呈现出领域更宽、能级更高、模式更优的特点。其中,大宗商品交易服务平台能级高、辐射力强,年交易额达千亿元级的平台有6个、百亿元级11个;工业品电商平台的发展全国领先,4家平台年业务规模接近500亿元,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成为推动各领域企业转型发展的强大引擎;另外,检测检验、汽车信息、绿色低碳供应链等领域的专业服务平台,也都在全国具有很大影响力。

不久前召开的十二届市委三次全会,对促进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高质量发展做了重要部署。市政府办公厅近期印发《若干意见》,同时成立由市商务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地方金融监管局等组建的工作专班,统筹推进重点事项。相关重点区域也成立由属地政府或管委会牵头的区域工作专班,制订区域工作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若干意见》,上海后续还会以该文件为指引,进一步出台措施,从而形成“1+X”支持体系。近期将出台的政策包括标准体系、绿色低碳、综合监管、金融监管等。

强、大、专、优——精准施策

平台型企业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根据《若干意见》,上海对于推动生产性互联网平台高质量发展、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给予很高的定位和期待。《若干意见》提出,生产性互联网平台是现代产业生态体系的重要环节,是上海强化“四大功能”、增强上海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发展能级、主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载体。

据介绍,新政的目标是聚焦实体经济发展的新需求,强化创新引领,强化要素保障,强化系统推进,着力实现二三产融合发展、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更好增强市场价值发现功能、资源配置优化功能、专业服务增值功能,不断提升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的发展能级和辐射带动力。

结合四大类平台的功能与特点,上海此次分类培育,精准施策。大宗商品交易服务平台方面将着力“做强”,依托国家金融要素市场,升级大宗商品的场外衍生品平台,加强“期现联动”,建立重要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对于工业品电商服务平台,重点是“做大”,提供专业化、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服务。对于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主要是“做专”,鼓励发展以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服务,打造新型产业链、供应链和企业生态。专业服务平台方面,关键词是“做优”,加快培育一批与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汽车、时尚消费品等重点产业紧密相关的平台。

总体上,通过“梯次培育”的方式,上海将以两到三年努力,升级本地平台或者引进其他平台,争取涌现出一批国家级平台。此外,将鼓励一批平台“走出去”,引导一批平台丰富先进技术应用场景,壮大一批平台优化绿色、高效、完整的产业生态体系。

优环境、布重点——干货满满

如何为生产性互联网平台的发展打造更优环境是上海此次重点关注的。在这方面,《若干意见》包含了许多实打实的举措。

上海提出,要发挥政策引导作用,用足用好各项专项资金、政策,加大对平台的支持力度。一方面,将鼓励、指导符合条件的平台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要创新发展相关金融产品和服务,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另一方面,对于相关平台的物流仓储设施用地需求,将编制相关规划给予必要保障,特别是支持建设智慧化、共享型现代仓储基础设施。

平台企业在新兴技术领域拥有很大的应用潜力。为此,上海提出,要发挥平台在数据、应用场景方面的优势,强化数据整合和资源配置能力,加快传统业务场景的数字化重构;对于目前炙手可热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将积极培育垂直细分领域的大模型企业,面向平台提供技术支持服务。此外,对于区块链技术、数字人民币等,也将加快试点。

此外,全市目前已确定生产性互联网平台的重点地区,浦东新区、临港新片区、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宝山区、普陀区等结合各自特点,也率先提出了下一步举措。

其中,浦东新区提出将培育50家标杆企业,打造3到5个示范基地,形成综合性平台集聚区;临港将做强一批石油天然气、塑化、有色等大宗商品交易服务平台,做优一批跨境贸易、技术交易等专业服务平台,支撑临港新片区国际化体系建设;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将聚焦数字化转型和专业服务,打造联动全球的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示范枢纽;宝山、普陀等区将聚焦大宗商品交易、绿色低碳供应链、有色金属供应链等,打造相应的生态圈和服务体系。

(原载于2023年7月19日《文汇报》)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

(2023年7月14日)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加快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使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引导民营企业通过自身改革发展、合规经营、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发展质量,促进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作出积极贡献,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肩负起更大使命、承担起更重责任、发挥出更大作用。

二、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持续优化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充分激发民营经济生机活力。

(一)持续破除市场准入壁垒。各地区各部门不得以备案、注册、年检、认定、认证、指定、要求设立分公司等形式设定或变相设定准入障碍。清理规范行政审批、许可、备案等政务服务事项的前置条件和审批标准,不得将政务服务事项转为中介服务事项,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不得在政务服务前要求企业自行检测、检验、认证、鉴定、公证或提供证明等。稳步开展市场准入效能评估,建立市场准入壁垒投诉和处理回应机制,完善典型案例归集和通报制度。

(二)全面落实公平竞争政策制度。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健全公平竞争制度框架和政策实施机制,坚持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强化制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的反垄断执法。未经公平竞争不得授予经营者特许经营权,不得限定经营、购买、使用特定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定期推出市场干预行为负面清单,及时清理废除含有地方保护、市场分割、指定交易等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优化完善产业政策实施方式,建立涉企优惠政策目录清单并及时向社会公开。

(三)完善社会信用激励约束机制。完善信用信息记录和共享体系,全面推广信用承诺制度,将承诺和履约信息纳入信用记录。发挥信用激励机制作用,提升信用良好企业获得感。完善信用约束机制,依法依规按照失信惩戒措施清单对责任主体实施惩戒。健全失信行为纠正后的信用修复机制,研究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完善政府诚信履约机制,建立健全政务失信记录和惩戒制度,将机关、事业单位的违约毁约、拖欠账款、拒不履行司法裁判等失信信息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四)完善市场化重整机制。鼓励民营企业盘活存量资产回收资金。坚持精准识别、分类施策,对陷入财务困境但仍具有发展前景和挽救价值的企业,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积极适用破产重整、破产和解程序。推动修订企业破产法并完善配套制度。优化个体工商户转企业相关政策,降低转换成本。

三、加大对民营经济政策支持力度

精准制定实施各类支持政策,完善政策执行方式,加强政策协调性,及时回应关切和利益诉求,切实解决实际困难。

(五)完善融资支持政策制度。健全银行、保险、担保、券商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融资风险市场化分担机制。健全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信用评级和评价体系,加强涉企信用信息归集,推广“信易贷”等服务模式。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中小微企业在债券市场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发行科技创新公司债券,推动民营企业债券融资专项支持计划扩大覆盖面、提升增信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

(六)完善拖欠账款常态化预防和清理机制。严格执行《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健全防范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依法依规加大对责任人的问责处罚力度。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不得以内部人员变更,履行内部付款流程,或在合同未作约定情况下以等待竣工验收批复、决算审计等为由,拒绝或延迟支付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款项。建立拖欠账款定期披露、劝告指导、主动执法制度。强化商业汇票信息披露,完善票据市场信用约束机制。完善拖欠账款投诉处理和信用监督机制,加强对恶意拖欠账款案例的曝光。完善拖欠账款清理与审计、督查、巡视等制度的常态化对接机制。

(七)强化人才和用工需求保障。畅通人才向民营企业流动渠道,健全人事管理、档案管理、社会保障等接续的政策机制。完善民营企业职称评审办法,畅通民营企业职称评审渠道,完善以市场评价为导向的职称评审标准。搭建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用工和劳动者求职信息对接平台。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推进民营经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优化职业发展环境。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发挥平台企业在扩大就业方面的作用。

(八)完善支持政策直达快享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直达机制作用,推动涉企资金直达快享。加大涉企补贴资金公开力度,接受社会监督。针对民营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建立支持政策“免申即享”机制,推广告知承诺制,有关部门能够通过公共数据平台提取的材料,不再要求重复提供。

(九)强化政策沟通和预期引导。依法依规履行涉企政策调整程序,根据实际设置合理过渡期。加强直接面向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政策发布和解读引导。支持各级政府部门邀请优秀企业家开展咨询,在涉企政策、规划、标准的制定和评估等方面充分发挥企业家作用。

四、强化民营经济发展法治保障

健全对各类所有制经济平等保护的法治环境,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稳定的预期。

(十)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防止和纠正利用行政或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以及执法司法中的地方保护主义。进一步规范涉产权强制性措施,避免超权限、超范围、超数额、超时限查封扣押冻结财产。对不宜查封扣押冻结的经营性涉案财物,在保证侦查活动正常进行的同时,可以允许有关当事人继续合理使用,并采取必要的保值保管措施,最大限度减少侦查办案对正常办公和合法生产经营的影响。完善涉企案件申诉、再审等机制,健全冤错案件有效防范和常态化纠正机制。

(十一)构建民营企业源头防范和治理腐败的体制机制。出台司法解释,依法加大对民营企业工作人员职务侵占、挪用资金、受贿等腐败行为的惩处力度。健全涉案财物追缴处置机制。深化涉案企业合规改革,推动民营企业合规守法经营。强化民营企业腐败源头治理,引导民营企业建立严格的审计监督体系和财会制度。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党组织作用,推动企业加强法治教育,营造诚信廉洁的企业文化氛围。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民营企业腐败治理机制。推动建设法治民营企业、清廉民营企业。

(十二)持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对民营中小微企业原始创新保护力度。严格落实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行为保全等制度。建立知识产权侵权和行政非诉执行快速处理机制,健全知识产权法院跨区域管辖制度。研究完善商业改进、文化创意等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办法,严厉打击侵犯商业秘密、仿冒混淆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和恶意抢注商标等违法行为。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违法犯罪行为的刑事打击力度。完善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机制。

(十三)完善监管执法体系。加强监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依法公开监管标准和规则,增强监管制度和政策的稳定性、可预期性。提高监管公平性、规范性、简约性,杜绝选择性执法和让企业“自证清白”式监管。鼓励跨行政区域按规定联合发布统一监管政策法规及标准规范,开展联动执法。按照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原则,推行告知、提醒、劝导等执法方式,对初次违法且危害后果轻微并及时改正的依法不予行政处罚。

(十四)健全涉企收费长效监管机制。持续完善政府定价的涉企收费清单制度,进行常态化公示,接受企业和社会监督。畅通涉企违规收费投诉举报渠道,建立规范的问题线索部门共享和转办机制,综合采取市场监管、行业监管、信用监管等手段实施联合惩戒,公开曝光违规收费典型案例。

五、着力推动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引导民营企业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刻把握存在的不足和面临的挑战,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坚守主业、做强实业,自觉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十五)引导完善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股东行为、强化内部监督,实现治理规范、有效制衡、合规经营,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依法推动实现企业法人财产与出资人个人或家族财产分离,明晰企业产权结构。研究构建风险评估体系和提示机制,对严重影响企业运营并可能引发社会稳定风险的情形提前预警。支持民营企业加强风险防范管理,引导建立覆盖企业战略、规划、投融资、市场运营等各领域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提升质量管理意识和能力。

(十六)支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鼓励民营企业根据国家战略需要和行业发展趋势,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按规定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培育一批关键行业民营科技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加大政府采购创新产品力度,发挥首台(套)保险补偿机制作用,支持民营企业创新产品迭代应用。推动不同所有制企业、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开展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完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管理制度和成果转化机制,调动其支持民营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积极性,支持民营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产业研究院、中试熟化基地、工程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支持民营企业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和成果转化。

(十七)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和技术改造。鼓励民营企业开展数字化共性技术研发,参与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应用创新。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低成本、模块化智能制造设备和系统的推广应用。引导民营企业积极推进标准化建设,提升产品质量水平。支持民营企业加大生产工艺、设备、技术的绿色低碳改造力度,加快发展柔性制造,提升应急扩产转产能力,提升产业链韧性。

(十八)鼓励提高国际竞争力。支持民营企业立足自身实际,积极向核心零部件和高端制成品设计研发等方向延伸;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中国制造”美誉度。鼓励民营企业拓展海外业务,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有序参与境外项目,在走出去中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履行社会责任。更好指导支持民营企业防范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长臂管辖”等外部挑战。强化部门协同配合,针对民营经济人士海外人身和财产安全,建立防范化解风险协作机制。

(十九)支持参与国家重大战略。鼓励民营企业自主自愿通过扩大吸纳就业、完善工资分配制度等,提升员工享受企业发展成果的水平。支持民营企业到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投资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和生态产业,促进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投入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减碳技术和服务,加大可再生能源发电和储能等领域投资力度,参与碳排放权、用能权交易。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现代种养业,高质量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业,壮大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等特色产业,积极投身“万企兴万村”行动。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引导民营资本参与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领域建设。

(二十)依法规范和引导民营资本健康发展。健全规范和引导民营资本健康发展的法律制度,为资本设立“红绿灯”,完善资本行为制度规则,集中推出一批“绿灯”投资案例。全面提升资本治理效能,提高资本监管能力和监管体系现代化水平。引导平台经济向开放、创新、赋能方向发展,补齐发展短板弱项,支持平台企业在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鼓励民营企业集中精力做强做优主业,提升核心竞争力。

六、促进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全面贯彻信任、团结、服务、引导、教育的方针,用务实举措稳定人心、鼓舞人心、凝聚人心,引导民营经济人士弘扬企业家精神。

(二十一)健全民营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建设机制。积极稳妥做好在民营经济代表人士先进分子中发展党员工作。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育引导民营经济人士中的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坚决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积极探索创新民营经济领域党建工作方式。

(二十二)培育和弘扬企业家精神。引导民营企业家增强爱国情怀、勇于创新、诚信守法、承担社会责任、拓展国际视野,敢闯敢干,不断激发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发挥优秀企业家示范带动作用,按规定加大评选表彰力度,在民营经济中大力培育企业家精神,及时总结推广富有中国特色、顺应时代潮流的企业家成长经验。

(二十三)加强民营经济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优化民营经济代表人士队伍结构,健全选人机制,兼顾不同地区、行业和规模企业,适当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领域倾斜。规范政治安排,完善相关综合评价体系,稳妥做好推荐优秀民营经济人士作为各级人大代表候选人、政协委员人选工作,发挥工商联在民营经济人士有序政治参与中的主渠道作用。支持民营经济代表人士在国际经济活动和经济组织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十四)完善民营经济人士教育培训体系。完善民营经济人士专题培训和学习研讨机制,进一步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完善民营中小微企业培训制度,构建多领域多层次、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体系。加强对民营经济人士的梯次培养,建立健全年轻一代民营经济人士传帮带辅导制度,推动事业新老交接和有序传承。

(二十五)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把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落到实处,党政干部和民营企业家要双向建立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各级领导干部要坦荡真诚同民营企业家接触交往,主动作为、靠前服务,依法依规为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解难题、办实事,守住交往底线,防范廉政风险,做到亲而有度、清而有为。民营企业家要积极主动与各级党委和政府及部门沟通交流,讲真话、说实情、建诤言,洁身自好走正道,遵纪守法办企业,光明正大搞经营。

七、持续营造关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社会氛围

引导和支持民营经济履行社会责任,展现良好形象,更好与舆论互动,营造正确认识、充分尊重、积极关心民营经济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十六)引导全社会客观正确全面认识民营经济和民营经济人士。加强理论研究和宣传,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把握好正确舆论导向,引导社会正确认识民营经济的重大贡献和重要作用,正确看待民营经济人士通过合法合规经营获得的财富。坚决抵制、及时批驳澄清质疑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否定和弱化民营经济的错误言论与做法,及时回应关切、打消顾虑。

(二十七)培育尊重民营经济创新创业的舆论环境。加强对优秀企业家先进事迹、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宣传报道,凝聚崇尚创新创业正能量,增强企业家的荣誉感和社会价值感。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舆论环境和时代氛围,对民营经济人士合法经营中出现的失误失败给予理解、宽容、帮助。建立部门协作机制,依法严厉打击以负面舆情为要挟进行勒索等行为,健全相关举报机制,降低企业维权成本。

(二十八)支持民营企业更好履行社会责任。教育引导民营企业自觉担负促进共同富裕的社会责任,在企业内部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动构建全体员工利益共同体,让企业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体员工。鼓励引导民营经济人士做发展的实干家和新时代的奉献者,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个人价值,向全社会展现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形象,做到富而有责、富而有义、富而有爱。探索建立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引导民营企业踊跃投身光彩事业和公益慈善事业,参与应急救灾,支持国防建设。

八、加强组织实施

(二十九)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党中央对民营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建立完善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工作机制,明确和压实部门责任,加强协同配合,强化央地联动。支持工商联围绕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和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更好发挥作用。

(三十)完善落实激励约束机制。强化已出台政策的督促落实,重点推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产权保护、弘扬企业家精神等政策落实落细,完善评估督导体系。建立健全民营经济投诉维权平台,完善投诉举报保密制度、处理程序和督办考核机制。

(三十一)及时做好总结评估。在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中对涉民营经济政策开展专项评估审查。完善中国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健全政策实施效果第三方评价机制。加强民营经济统计监测评估,必要时可研究编制统一规范的民营经济发展指数。不断创新和发展“晋江经验”,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好经验好做法,对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以适当形式予以固化。

德国“隐形冠军之父”:期待中德加大相互投资力度

6月22日至29日,德国著名管理学者、“隐形冠军之父”、德国隐形冠军企业协会名誉主席赫尔曼·西蒙率领德国隐形冠军企业代表团访华,与到访地政府和企业交流对接,共促中德产业发展。

据介绍,“隐形冠军”是指虽不为公众熟知,但在某一细分领域或行业做到全球领先的中小企业。这一概念由赫尔曼·西蒙创立。

赫尔曼·西蒙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投资在中德关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德国企业也表现出在中国投资的愿望,这样的交流会碰撞出新的机会,他希望看到在中德、德中之间会有更加强有力的投资。

上海推出28条措施助力中小微企业

5月17日,记者从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为进一步助力中小微企业提质增效、提升抗风险能力,上海市服务企业联席会议办公室牵头制订《上海市助力中小微企业稳增长调结构强能力若干措施》,并经市政府同意予以正式发布。

中小企业是稳定经济基本盘的重要基础。去年,上海规上中小企业工业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值49.4%,中小企业工业出口交货值占全市32.3%。《若干措施》聚焦中小微企业最关心的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等六个方面,提出28条具体措施。

创新发展方面,《若干措施》提出,实施科技成果赋智中小企业专项行动,市级技术改造专项支持门槛从2000万元降至1000万元,从而扩大技改受益面;对“小升规”企业和工业产值首次突破10亿元、50亿元、100亿元等不同规模的先进制造业企业,鼓励各区给予支持;实施“上海产业菁英”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每年培育200人。

助力数字化转型方面,上海将发放“AI算力券”,重点支持租用市智能算力且用于核心算法创新、模型研发的企业,最高按合同费用20%进行支持;发放“智评券”,市级安排资金5000万元,同时鼓励各区进行政策配套,支持企业采购智能制造成熟度能力评估诊断服务,今年计划推动3000家规上工业企业完成测评;实施中小企业“工赋伙伴”计划,今年培育不少于300家中小数商企业。

营造融通发展生态方面,努力构建大中小企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发展生态,并将政府采购工程面向中小企业的预留份额阶段性提高至40%以上的政策延续到今年年底。

金融赋能方面,提出推进“融资畅通”工程和无缝续贷工程,落实国家融资担保奖补资金,平均担保费率保持在1%(含)以下。

纾困支持方面,上海将开展中小微企业助企纾困专项行动,发挥中小企业服务专员作用,实现政策上门对接。

加强精准服务方面,上海正持续强化企业服务云等平台服务能级,加强政策集成创新,提高跨部门协同效能。

自2011年起,上海在全国率先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程,现已累计培育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572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0家,数量质量均居全国前列。另外,2020年起,工信部委托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围绕市场、法治、融资、创新和政策环境,对全国36个城市开展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上海已连续3年综合排名名列前茅。

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28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会议认为,今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决定性胜利,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宏观政策靠前协同发力,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得到缓解,经济增长好于预期,市场需求逐步恢复,经济发展呈现回升向好态势,经济运行实现良好开局。

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好转主要是恢复性的,内生动力还不强,需求仍然不足,经济转型升级面临新的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仍需要克服不少困难挑战。

会议强调,要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把发挥政策效力和激发经营主体活力结合起来,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统筹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风险隐患持续化解,乘势而上,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会议指出,要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既要逆势而上,在短板领域加快突破,也要顺势而为,在优势领域做大做强。要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培育壮大新动能。要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加快推进充电桩、储能等设施建设和配套电网改造。要重视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营造创新生态,重视防范风险。

会议强调,恢复和扩大需求是当前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关键所在。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形成扩大需求的合力。要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善消费环境,促进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要发挥好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的引导作用,有效带动激发民间投资。

会议指出,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破除影响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法律法规障碍和隐性壁垒,持续提振经营主体信心,帮助企业恢复元气。各类企业都要依法合规经营。要下决心从根本上解决企业账款拖欠问题。要推动平台企业规范健康发展,鼓励头部平台企业探索创新。

会议强调,要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认真落实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把吸引外商投资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要支持有条件的自贸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开展改革开放先行先试。

会议指出,要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统筹做好中小银行、保险和信托机构改革化险工作。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推动建立房地产业发展新模式。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要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严控新增隐性债务。要继续抓好新冠疫情防控工作。

会议强调,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稳定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持续抓好安全生产。要做好迎峰度夏电力供应保障。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加强生态环境系统治理。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大兴调查研究,奔着问题去,切实帮助企业和基层解决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