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归档 时政要闻

【城市节拍】上海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将迎第二次修正

4月3日下午,记者在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通气会上获悉,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6.0版落实落地已有部分领域取得积极进展,涉及市场准入退出、解决商业纠纷等方面。

市发改委介绍,目前优化营商环境6.0版已有部分领域取得积极进展,比如,市场准入退出方面,企业高频证照变更联办“一件事”深化推进,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等13项许可证和备案可与营业执照变更同步联办;电子营业执照改革向个体工商户拓展。解决商业纠纷方面,解纷“一件事”平台上线,可在线申请矛盾纠纷化解服务。信用服务方面,印发《关于推行市场主体以专用信用报告替代有无违法记录证明的实施方案》,推行“一份报告替代一摞(41份)证明”。企业服务方面,12345市民热线设立企业服务专席,并建立三方通话解决企业诉求机制;各政务服务大厅设立“办不成事”窗口,了解并解决企业群众“想办却办不成的事”。政策服务方面,正在推进政策集成式发布试点,强化涉企政策统一发布。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知识产权保护“一件事”集成服务平台启用,提供一窗口统办、一平台交易、一链条保护、一站式管理、一体化服务、一键式咨询六大服务。特色营商环境建设方面,张江科学城出台强化以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发起设立张江创投联盟和张江孵化联盟等10项举措。

市发改委营商环境建设处处长卢爱国表示,下一步,市发改委将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要求,进一步突出对标国际一流、注重市场主体感受、发挥重点地区示范带动,推动营商环境工作持续深入,重点从三个方面推进优化营商环境6.0版落实:一是拓展市场化营商环境广度。近期将着力推动清除隐性壁垒、统一大市场、长三角高水平营商环境建设、市场准入效能评估等工作;二是提升法治化营商环境亮度。近期将抓紧开展《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第二次修正,进一步夯实营商环境法治体系;三是彰显国际化营商环境高度。近期将启动对标世界银行新评估体系标准改革专项行动。

(原载于2023年4月4日《解放日报》)

上海市科委关于2023年第一批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公告

上海市科委关于2023年第一批入库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公告

各有关单位:

依据《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办法》(国科发政〔2017〕115号)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服务工作指引》(国科火字〔2022〕67号)要求,经公示通过,现将上海市2023年第一批2472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名单(详见附件)予以公告。

附件:上海市2023年第一批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名单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2023年3月27日

上海市 2023 年第 1 批

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名单

_20230328070858-2752937

……

查看完整名单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_20230328071043-4594228

黄奇帆:中国式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和市场体制

 【编者按】黄奇帆前市长在经济界有一个传说,是中国“最懂经济的省长”;他从重庆市市长退下来后,仍然活跃在中国的经济活动中,对中国经济、世界经济的现状与趋势发表见解独到的观点、分析、判断。黄奇帆前市长,曾出任过本协会名誉会长,因此对上海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协会来讲培感亲切,我们将持续关注转发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理解、独到见解。

坚持以实体经济为重心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党的二十大强调,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因为制造业是工业的躯干、经济的基础、民生的保障,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一环。

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中国制造业发展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方面,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自 2011 年以来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回落。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在 2006 年时达到 32.5% 的峰值,自 2011 年开始逐年降低,2020 年降到 26.3%,9 年时间里下降了 5.8 个百分点。

全球主要工业国家如美、德、日、法、意、英、韩等,制造业比重出现明显下降的趋势,都是在迈入发达国家、高收入国家行列之后发生的。与这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比重从达峰到下滑,幅度明显更大,速度明显更快。

另一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中国制造业在品种和质量上还存在多方面不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高端高质产品不足。很多产品属于低端低质,在性能、可靠性、寿命、良品率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往往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环节。

二是同质化竞争严重,细分市场的开发不足。同一制造业门类从业企业数量众多,但缺乏专业化基础上的分工协作,容易陷入同质竞争。一旦哪个行业处于风口,大量制造业企业往往一拥而上,形成低水平重复,最后导致恶性竞争、产能过剩。

三是关键技术被“卡脖子”。对于制造业许多关键环节中的核心技术,我们没有掌握、受制于人,很多产业链容易被人“一剑封喉”。

四是缺乏引领国际的高端品牌。中国的制造业体系存在大量的低端加工,缺少高端品牌以及相应的市场渠道优势。一个品牌往往需要十几年时间的专一专精才能得到市场认可,建立起畅通有效的营销渠道,而中国每年创立上千万家企业,很大一部分都在五年内倒闭或者转行了。数据表明,美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是 8 年,日本是 12 年。相比之下,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生命周期只有 3 年,自然难以建立起品牌效应。

“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从经济发展规律来看,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判断:

一是国家在经济发展迈向发达国家水平的过程中,制造业占比会逐步下降,但不宜下降得过快过早,至少应该等到整个国家人均 GDP 超过 1.5 万美元后再逐步下降。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这一标准,就出现了制造业比重下降的现象,接下来要着力延缓下降趋势。

二是相对于中国国情而言,制造业占比不宜过低。无论如何,制造业比重在 2035 年前不能低于 25%,在 2050 年前不能低于 20%。再加上 10% 左右的采矿业、电热气水和建筑业,整个第二产业应该在 2035 年前保持在 35% 以上、在 2050 年前保持在 30% 以上,不能走美国等国家第二产业占 GDP 的比重不足 18% 的极端。

三是在制造业占 GDP 比重达峰并开始逐渐下降时,为保持工业发展的势头,务必加大研发投入,使创新能力成为工业制造业的第一动力。就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保持研发投入超过制造业产值的 3%-4%,保持“从 0 到 1”基础研究创新投入占总研发投入的 20% 以上,保持制造业创新领先的独角兽企业占资本市场市值的 30% 以上,是制造强国的标志现象。

四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伴随着一定比例的生产性服务业,在制造业占GDP比重逐渐下降过程中,与制造业有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应逐渐增大到50%-60%。当这四方面条件都满足后,以“制造业+采矿业+建筑业+生产性服务业”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实体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达到65%左右。这个时候,中国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就有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的经济总量也将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走向全球第一。

现代化产业体系除了要“稳定”制造业增加值在 GDP 中的比重,还要积极“进取”。只有进有所取、进有所成,才能从根本上摆脱我们现在在一些领域受制于人的境地。

为此,我们要在产业链、供应链等产业组织层面有新的迭代升级,有更高质量的产业体系,才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占据主动,才能发挥中国作为最大规模单一市场、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优势。为此,我们未来要在以下五个方面努力实现新进展、新突破。

一是要以产业链招商打造产业链集群。要从过去招商引资就项目论项目的“点招商”模式向“产业链招商”模式转变,打造空间上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集约高效、规模达万亿元级的战略新兴产业链集群。

从此次疫情的应对看,那些产业链相对完整、产业集群自成体系的地方,恢复起来要比那些两头在外、高度依赖国际供应链的地方要快、要好。这种集群化生产模式降低了从全球采购零部件所带来的风险,在疫情时期更突出显现了其竞争力。

要努力推动形成三种集群——

一种是制造业上中下游的集群。比如说汽车产业,一辆汽车有上万个零部件,要形成支柱,就要把上中下游原材料、零部件产业、各种模组的百分之七八十都实现本地化生产。

另一种是促使同类产品、同类企业扎堆形成集群。当几个同类大企业在同一个地方落地后,上游的原材料、零部件配套产业既可为这家龙头企业服务,也可为那家企业服务。这就有条件把同类产品、同类企业扎堆落户,形成集群。

最后一种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形成集群。新产品开发过程中,会有很多从事研发、设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知识产权应用等生产性服务业的企业为之配套,这就涉及创新链条的延伸。

有条件的地方应该积极创造条件,促进此三类集群。

二是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补链、扩链、强链。要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更高水平的开放,实施“补链”“扩链”“强链”行动计划,实现更高层次的水平分工、垂直整合。

针对我国相对薄弱的物流、保险、工业设计、金融科技、数字经济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大力度吸引优势外资进入,补齐供应链的短板,即“补链”;

利用业已形成的贸易关系,将产业链上下游优势企业导入,形成产业链高度集成的新布局,即“扩链”;

推动现有优势企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提升我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势,即“强链”。

推动补链、扩链、强链,同样是为了形成更高水平的产业链集群。这种产业链集群在国外需求依旧疲软的时候,可以通过努力营造以当地需求、国内需求为拉动的内循环,保证产业链集群的健康发展;当国外市场复苏的时候,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扩大产业集群规模,提高发展质量,通过加强区域产业链合作带动全球产业链的大循环。这既有助于我们防范和应对类似新冠肺炎疫情这种因天灾导致的全球“断链”风险,又因为产业链集群本身形成了巨大市场份额,可以有效阻遏未来在某些关键领域被人“卡脖子”的风险。

三是要培育并形成一批既能组织上中下游产业链水平分工,又能实现垂直整合的制造业龙头企业。中国制造业门类齐全,实际上在全世界形成了一个十分突出的产业能力——对复杂产品的组装能力。

这类高技术的复杂产品的总装厂固然仍停留于微笑曲线的中间,与掌握着“三链”的跨国公司相比,我们所在的中间环节的增加值不高。但也不要小瞧了这一能力,因为它是成百上千的企业组成的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这一能力的背后,是对企业管理水平、供应链组织能力的集成,也是我们不可多得的一大优势。这种能力的形成一方面与“产地销”和“销地产”模式分不开,另一方面与中国的基础设施水平、产业配套能力、高素质的熟练工人队伍以及日益精进的科研开发能力是分不开的。

过去,跨国公司在中国建了不少合资的汽车主机厂、手机组装厂、笔电家电组装厂。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很多内资企业已经学会了这种大规模制造和管理能力,为我们培养内地自己的“富士康”、培育新时代的制造业龙头企业打下了基础。

四是要培育中国自己的生态主导型的“链主”企业。微软公司、谷歌公司、苹果公司是生态主导型企业的典型例子。

以苹果公司为例,它已经是一个“无部件制造商”,是一个以其知识产权为基础组织全球价值链的特殊商业组织。苹果公司不直接生产苹果手机,却凭借其拥有的专利、商标、版权、品牌、产品设计、软件、数据库等在生产前和生产后组织、管理和经营着全球产业链的标准、供应链的纽带和价值链的枢纽,主导着整个苹果产品的“生态圈”。

当前,中国在部分领域已有此类企业出现,比如华为,我们要倍加珍惜:一是要用中国大市场为这类企业推广其应用、迭代其技术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二是鼓励这类企业树立全球视野,植入全球化基因,通过搭建国际交流、项目合作和市场开拓平台,帮助这类企业在全球开展知识产权、行业标准的布局。三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生态主导型的“链头”企业的共性特征,是在底层技术上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支持此类企业发展壮大,强化其知识产权保护,就是从根上对其竞争力形成有效保护,这方面需要持续加强。

五是谋划和布局一批符合未来产业变革方向的整机产品。这是新一轮产业变革制高点。产业链集群化真正的主战场,在于一些世界性的、具有万亿美元级别市场规模的耐用消费品。

事实上,全世界每隔 20-30 年就会有四到五种有代表性的耐用消费品进入千家万户,成为风靡一时的消费主流,不管在中国还是亚洲其他地区,还是在欧洲、美国,都是如此。比如 1950—1970 年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等;1980—1990 年是空调、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21 世纪以来的二十年是手机、笔记本电脑、液晶电视、汽车等。这些产品的市场规模往往超过万亿美元级,哪个国家、哪个城市能够把这些产业发展起来,就会在国际竞争中走在前列。

当下,就应该抢抓未来的“四大件”“五大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从符合未来产业变革方向的整机产品入手打造战略性全局性产业链”,就是这个意思。

今后二三十年,能够形成万亿美元级别市场的“五大件”大体上包括以下五种:一是无人驾驶的新能源汽车,二是家用机器人,三是头戴式的AR/VR眼镜或头盔,四是柔性显示屏,五是 3D 打印设备。要积极进行前瞻性布局主动出击,围绕这些重点产业形成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链集群。

总之,建设以实体经济为重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稳中求进”,不仅能构建中国本土的更具韧性和竞争力的产业链体系,而且还有一批能在全球布局产业链、供应链的龙头企业和链头企业。这是我们统筹发展与安全的根本之道。

全面深化改革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什么是高水平?我理解,核心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国有与民营的关系两类问题,进而放大中国作为超大规模单一市场的优势和红利。

首先,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明确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二十大对此再次强调。新征程上,我们要围绕这两句话继续深化改革。

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方面,中国的市场经济是由计划经济转型而来,虽然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已经渗透到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仍有不少亟待完善的地方。

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二十大对此再次做出强调,并加了“充分”两字。那么,这个“充分”和“决定性作用”如何体现?

我认为,着重体现为二十大报告中的两句话:“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

事实上,围绕这些内容,近年来党中央都有重磅文件发布。其中,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重在破除阻碍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数据等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扩大要素市场化配置范围,健全要素市场体系,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重在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连通、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一、进一步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等。

要通过这些市场基础制度的完善,进一步持续推动国内市场高效畅通和规模拓展,加快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进一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培育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进而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构建更加系统、完备、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方面,二十大报告针对“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墨不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

我理解,这个创举不仅是将社会主义的价值要求与市场经济的机制有机结合起来,更是对政府角色的自我革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是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中的“守夜人”,而是要在维护市场、弥补市场、发展市场方面有所作为,以有为政府促进形成高效市场。

经过多年的改革,我国政府在健全宏观调控、制定发展规划、促进区域协同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好的经验。未来要建设现代化国家,还有很多重要的工作要做。比如二十大报告中重点提及的“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就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要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核心是要进一步健全人民币发行机制,确立人民币自己的锚。这涉及理顺财政与央行的关系,建立与大国金融、强国金融相匹配的国债发行机制,构建更加平滑可靠的国债收益率曲线。

此外,随着现代科技的广泛应用,金融业态、风险形态、传导路径和安全边界都发生重大变化,需要进一步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继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引导各类金融资源服务实体经济;等等。

其次,要处理好国有与民营的关系。

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了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这里面有一个认识问题,两个操作问题。

关于不同经济成分的比重问题。从 1980 年到 2010 年,非公经济产生的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由 18% 持续增长到 60% 左右,非公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被概括为“56789”。但自 2010 年到现在,非公经济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一直徘徊在 60% 左右,为什么不再往上涨呢?

这里面有个基本的逻辑。任何经济体的增加值按照活动主体可以分为政府行为产生的增加值和市场主体的经营活动产生的增加值。而市场主体又可分为公有制主体和非公主体,所以有公有制经济和非公经济。一般情况下,政府的税收占 GDP 的比重在 20% 左右,这些税收经过政府支出后形成了占 GDP 总量 15% 左右的增加值,因此市场主体的活动产生的增加值大约在 85%。

在中国,非公主体产生的 GDP 目前大致占 60%。同时,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意味着公有制企业产生的增加值也要在 GDP 中占有一定的比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有制企业产生的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在持续下降,但不可能无限制地降下去、降没了,目前大致在 25%,比较合理。这样大致形成了政府、非公主体、公有制主体三类经济主体的经济贡献所占比例为15∶60∶25的格局。以后随着经济活动的波动,非公主体的经济贡献可能会到 65%。

当然,对于个别省份如广东、浙江等,非公经济比重大一点无可厚非,因为央企的经济增加值统计不在地方在中央。对于社会整体来说,“56789”不仅描述了非公经济的贡献,也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的准确刻画;“15∶25∶60”的比例不仅是合理的,也是稳定的。这样,政府和公有制企业的经济贡献加起来占40%,可以起到有效调节经济运行的作用,非公有制企业经济贡献占 60% 则有利于保持经济活力、涵养就业、促进创新等。

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经济发展。企业家愿不愿意扩大再生产、愿不愿意从事创新性的冒险活动,与其对经济的预期、市场竞争是否公平、产权是否得到有效保护有关。有一个判断民营企业投资积极性的核心指标,就是全部民企的净资产增长率。每年有多少企业利润未经分配,留存下来成为净资产,有多少社会股权资本注入实体产业。

如果一个地方每年的民企仅仅是总资产在增加,净资产不增加,则说明其负债在增加,经济杠杆率在增加,有可能产生泡沫。如果全社会企业有利润但净资产在减少,就说明有更多的企业在亏损,或者是有企业在转移资产。

此前,广大民营企业受疫情冲击最为严重,最为关键的是要采取措施稳定民营企业家的信心,营造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预期。而关键之关键在于,落实好总书记于 2018 年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提出的六条要求:一要切实减轻企业税费负担;二要采取措施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三要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特别是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四要完善政策执行方式,将“加强产权保护”落到实处;五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六要保护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落实了这六条,海量的民间资本一定会再次活跃起来。

关于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二十大对此再次强调,这方面的关键是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特别是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做好了既可以盘活天量的国有资本,又可以“四两拨千斤”地撬动社会资本,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为整体经济赋能。

2021 年,我国企业国有资本权益(中央加地方)总额为 86.9 万亿元,99% 的股权资本是工商产业型资本投资公司的资本,总资本回报率和全要素生产率都不高。建议从现有产业型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总盘子中,划转出价值 10 万亿元左右的股权资产来组建若干个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让这些运营公司像新加坡淡马锡公司、美国巴菲特的投资公司或者像私募基金那样,专注另类投资、股权投资,根据被投资企业的效益来决定进退,再与资本市场结合起来,国有资本就盘活了。

如果这 10 万亿元的投资能实现年化回报 10%,每年就会有上万亿元的收益,可以为国家安全、公共服务等需要国有资本进入的领域提供持续稳定的资金来源,而不用增加财政负担。从工商产业类退出的 10 亿元资本,可以为民营经济腾出 20 多万亿元工业、商业、产业类市场空间,进一步鼓励并推动民营经济发展,从而打通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资金循环,有利于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激活经济全局。

二十大强调“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在当前绿色革命的大背景下,我国清洁能源产业蓬勃发展,其中必将出现几个生态主导型的企业和几百甚至几千家独角兽企业。对这些企业,我们要吸收上一轮互联网浪潮中我国企业被外资投资控制的教训,以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为依托,主动去培育这些潜在的独角兽,分享产业发展红利。

这两件事做好了,中国经济将在劳动力红利之后迎来一个新的红利——超大规模单一市场所产生的红利,即市场红利。

就规模而言,中国人口有约 14 亿,占全球总人口的比例接近 20%。西欧最发达的德国、法国、英国,人口都在 6000 万-8000 万,只占全球人口总量的 1% 左右,加上日本 1.26 亿人、美国 3.3 亿人,这些高收入国家的总人口也就是 12.15 亿人,而中国一个国家就有 14 亿人,对于全球供需格局的影响比这些高收入国家还大。

就市场结构而言,中国是单一的大市场。单一市场是指法律体系统一、税务体系统一、商业规则统一、语言文化统一的市场。中国就是典型的单一市场,遵守的是一个法律体系,汉族人口在中国民族结构中占主体地位,占中国总人口的91.11%,各民族和谐稳定均衡发展,汉语作为官方语言全国通用,商业规则、市场环境是大体一致的。这跟印度碎片式市场和欧盟的散装式市场是不一样的。

就工业基础而言,中国是全要素、全门类、全产业链集成的经济体。

这三者叠加在一起,将产生三方面的红利。

第一,“规模经济”效应。进入中国市场的制造业,一旦规模上去了,就能够大幅摊薄六项成本。

一是研发成本,随着产品产量的增加,均摊到每一件产品上的科研成本就会大幅下降,企业也就能投入更多资金进行原始创新、科研开发。

二是固定资产投资成本,生产制造需要投入厂房、生产线、设备等固定资产,产量规模越大单位成本就越低。

三是采购成本,无论是商品、材料、部件,采购的数量越大,打折降价的系数越大,采购成本也就越低。

四是人力成本,一旦形成规模效应,劳动力成本也会被摊薄。

五是物流成本,包括运输、仓储、中转、装卸等环节的单位费用都会随着规模增长而摊薄。

六是市场开拓成本,通常来说,企业每进入一个新市场都要进行相应的市场调研、用户分析、产品定位、渠道拓展等,而中国本身是一个单一市场,同一套策略、同一种产品就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大大降低了市场开拓费用。

一般来说,规模经济可以影响整个制造业成本的 30%-40%,一旦达到了充分的规模,就可以把价格压低 30%-40%,以价格优势打败国外竞争对手。

第二,“引力场”效应。这种“引力场”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从需求角度看,超大规模市场意味着超大规模的本国消费市场和超大规模的进口贸易量。从本土消费看,2021 年中国消费品零售总额为 68328.71 亿美元,美国为 74173.44 亿美元,中国的消费品零售总额已相当于美国的 92.12%,将在不久的将来超过美国。从进口贸易看,中国未来 10 年累计商品进口额有望超过 22 万亿美元,服务进口总额将达 5 万亿美元,两者加起来超过 27 万亿美元,这个巨大的蛋糕吸引着全球跨国公司到中国开拓市场。

二是从生产角度看,超大规模市场意味着市场分工可以更加深化,全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甚至各工序之间都可以通过分工和专业化形成相互嵌套、相互共生的产业链集群。一旦某个或某几个链主企业落户在某地,就会带动产业上下游企业跟着落户。因为市场规模足够大,哪怕是做普通的纽扣、打火机都可以形成规模化配套能力。这也是中国有很多“块状经济”“产业集群”的重要原因。

三是从时间角度看,超大规模市场意味着供给和需求的互促共生现象将会十分显著。不仅需求端在不断地更新升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去“供给”,而且由于作为供给端的生产本身具有“学习效应”,将会带来越来越多的创新产品,也就是说“供给”也在创造“需求”。二者互相促进,相互吸引。

第三,“大海效应”。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大海有风平浪静之时,也有风狂雨骤之时……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

主席讲的这个“大海”,就是指中国经济的超大规模。一方面,与小国经济不同,在面临外部冲击时,超大规模市场可以让本国经济具有更大的内循环余地,具有更强的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一般的“狂风骤雨”无法掀翻这个“大海”。我们之所以能经受住亚洲金融危机、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皆源于此。

另一方面,超大规模市场意味着产业发展、区域发展的差异性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起到减少冲击影响的效果,局部的内部冲击不易在全国形成共振效应。部分行业、部分区域发展面临困境,并不对宏观经济总体稳定产生巨大冲击。这一条已经在疫情防控期间得到充分验证了。对企业来讲,对基本面的预期十分重要。中国经济的超大规模决定了其如“大海”般稳定。

以上这三种效应是中国超大规模单一市场所带来的,是中国发展到如今这个阶段自然产生的新红利,也是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所蕴含的自然逻辑。

美媒:“中国找到了对策”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3月16日报道,在与美国争夺技术供应链主导权的竞争加剧之际,中国找到了对策。那就是培育被称为“小巨人”的企业,而且培育成千上万家。

报道称,近年来,中国将更多资金用于在多个行业帮助实现自给自足并建立主导地位,此举旨在突破北京所谓的技术“卡脖子”问题。

中国正通过两个计划来实现该目标。其中之一是向进入“小巨人”计划的企业提供支持,这些企业通常是被认为有能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小型专业化公司。

另一个计划则被称为制造业“单项冠军”,旨在找出并支持那些已经或有望在重要市场成为全球领导者的本土公司。

法国兴业银行认为,这些前程似锦的“小巨人”努力让自己和北京的长期优先事项保持一致。

报道称,在进入“小巨人”和“单项冠军”名单的企业中,有很多是在外界知名度不高,却在航空航天、可再生能源、电子和半导体等新兴领域扮演重要角色的企业。

近年来,随着美国加大力度压制中国技术进步以及后者寻求在该领域更加自给自足,中国加速推进相关计划。他们从德国学者赫尔曼·西蒙的著作中汲取了灵感,西蒙用“隐形冠军”一词来形容那些被视为国家工业实力基石的中小企业。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的专家刘志彪去年撰文指出,“隐形冠军”决定着中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关键点。

中国在2016年公布了第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大约两年后,其开始评选首批“小巨人”企业,此举部分是为了帮助企业克服技术瓶颈,同时也是为了培育未来的单项冠军;据报道,该国已培育约9000家此类企业。

经济日报: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更优环境

中小企业联系千家万户,是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营造良好环境、加大支持力度,是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近年来,我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政策支持力度日益增强,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中小企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更加坚定。

助企纾困政策效果逐步显现  

去年以来,国家层面出台40多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相关政策,各地出台270多项相关举措。今年年初,《助力中小微企业稳增长调结构强能力若干措施》印发,提出了两个方面15条具体措施,进一步推动稳增长、稳预期。“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广大中小企业迎难而上,呈现出强大的韧性和活力。”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徐晓兰介绍,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的数量、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10.5%、5.2%和1.1%。
  日前发布的《2022年度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报告》显示,各地积极推动落实各项政策举措,着力解决中小微企业面临的各项困难。
  “我们通过企业座谈会及问卷调查,了解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及发展意愿,逐项分析相关助企纾困政策的知晓落实情况及企业满意度。”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主任单立坡介绍,助企纾困政策宣传普及和落地实施效果较好,约八成企业表示知道有关政策;养老失业工伤保险费缓缴、住房公积金和医保费缓缴等政策涉及面最广,近五成企业获益;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减免、地方“六税两费”减免、增值税留抵退税等税收政策含金量较高,近七成的企业已经获益;用水用电用气“欠费不停供”、一次性留工培训补助等政策满意度较高,已享受政策的企业中约七成表示非常满意或满意。
  单立坡告诉记者,调研中发现今年一些政策为企业降低了运营成本,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融资问题。企业普遍希望能够保持政策延续性,为企业创造更多休养生息的空间和时间。
  “我们经常说政策千万条、落实第一条。工信部将压实各方面责任,力争该免的免到位、应减的减到位、能缓的缓到位,切实让中小企业享受政策红利。”徐晓兰说。

促进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在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政策研究处处长宋烜懿看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对于中小企业发展至关重要。中小企业在与大企业竞争过程中,仍处于弱势地位,存在机会不对等现象。例如,在某项招投标中,即便双方产品质量相近,采购方也更青睐大企业。
  为解决这一困境,宋烜懿告诉记者,财政部于2021年印发《政府采购需求管理办法》,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也于近期印发《助力中小微企业稳增长调结构强能力若干措施》,明确要求将政府采购工程面向中小企业的预留份额阶段性提高至40%以上政策,延续到2023年底。
  各地也积极出台细则,深圳市深化政府制度改革,通过推进电子化招投标、规范保证金管理等,确保中小微企业公平享受政策红利。“还有的地方要求一定金额以下订单尽量交给中小企业做,并给予适当优惠。但政府采购行为仍要符合市场规律,中小企业要想获得更多订单需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宋烜懿认为,大多数中小企业自身创新能力有限,应寻找外部创新资源,加强产学研协作,既能节约研发成本,又能在关键技术环节取得突破。多地经验值得借鉴:重庆围绕重点产业链关键技术需求,依托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和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基金,构建“总院+分院”“母基金+子基金”的中小企业育成体系;合肥积极引进国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科技资源,共建高水平协同创新平台。
  影响中小企业创新另一关键因素便是人才。“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不少中小企业反映引进高端人才难,留住更难。个中原因较为复杂,人才落户、子女教育、薪酬、职业前景等导致人才难以流入中小企业。”宋烜懿建议,各地政府应加强引导,积极出台相关政策解决人才瓶颈。例如,杭州市出台“人才生态37条”,围绕高峰人才引育、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提出四大工程和七大计划;南宁市建立全国首个“智慧人才”一体化服务平台,实现跨部门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实现流程自转人才“一次不用跑”;天津市深化民营企业职称评审“直通车”机制,针对上市培育重点企业推出“科创企业评职称”专项服务,有效提升企业创新实力。

帮扶政策落地还需做好服务

  据统计,仅在2022年,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及各相关部门就出台了40多份文件,从融资、财税、创新等方面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工具已经非常充足,但如何让政策管用、好用,关键在于做好后续服务。工信部明确提出,要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打造“一起益企”、服务月等服务品牌。
  “经过多年发展,已建成1700多家各类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和促进中心,并形成其为骨干,以国家级、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双创示范基地为重要支撑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单立坡说。
  在浙江,企业码平台定期梳理企业诉求及反映问题,形成诉求快速提交、后台及时处理、部门限时答复等在线工作机制。“我们根据企业提出的问题线索,联合开展万名干部助万企精准服务活动,助企服务‘一对一’帮扶。2022年累计受理企业诉求96602件,答复办结率97%。”浙江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主任唐辉介绍。
  “部分地区在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包括企业成本负担依然较重,政务服务能力水平需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运用及保护能力偏弱,数字化转型支持政策和服务效果有待增强等。”单立坡认为,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有高质量的服务,应紧跟企业更高层次需求,打造更加专业化、精细化服务产品。
  “要加快研制进一步健全中小微企业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通过以政府指导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中心、示范平台、特色产业集群等服务机构提供公共服务,市场化服务机构提供专业服务,强化协同链条,不断提升服务的能力,为中小微企业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徐晓兰说。

_20230315205814-4270190

工人在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兴仁镇专精特新企业生产车间忙碌。许丛军摄(中经视觉)

第二届全国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论坛在深圳召开

2月21日至22日,第二届全国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论坛在深圳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徐晓兰出席主论坛并致辞,同期,还主持召开了全国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工作调研座谈。
  徐晓兰在致辞中表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帮助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实现高质量发展。2022年,规上工业中小企业数量、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10.5%、5.2%和1.1%。截至2022年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已占A股上市企业总数的27%,占2022年新上市企业数量的59%,其中,在科创板新上市企业中,72%的企业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一手抓帮扶,一手抓发展,促进中小微企业稳增长调结构强能力。健全中小企业法治环境,强化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有关法律制度。完善中小企业政策环境,解决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问题,切实让中小企业享受政策红利。优化中小企业创新环境,开展数字化赋能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赋智中小企业、质量标准品牌赋值中小企业专项行动,健全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改善中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开展“一链一策一批”中小微企业融资促进行动,加大对优质中小微企业直接融资支持。加快构建高效服务体系,加快研制进一步健全中小微企业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健全中小企业海外服务体系。会上,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发布了《2022年度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报告》。

  徐晓兰在调研座谈时表示,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是推动中小企业纾困培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措施。要深入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实施《“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着力扩大服务有效供给,提升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为中小企业提供多层次、多渠道、多功能服务,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在广东期间,徐晓兰调研了国家5G中高频器件创新中心、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国家印刷及柔性显示创新中心和有关企业。


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办公厅

黄奇帆:推动广州高质量发展重点在制造业,智能制造是突破口(附演讲全文)

【编者按】黄奇帆前市长在经济界有一个传说,是中国“最懂经济的省长”;他从重庆市市长退下来后,仍然活跃在中国的经济活动中,对中国经济、世界经济的现状与趋势发表见解独到的观点、分析、判断。黄奇帆前市长,曾出任过本协会名誉会长,因此对上海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协会来讲培感亲切,我们将持续关注转发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理解、独到见解。

“广州是重要的国家中心城市、开放前沿,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举足轻重。推动广州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在制造业。”2月19日,在读懂广州高质量发展论坛上,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表示,广州要实现“制造业立市”的目标,需要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

黄奇帆指出,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中国制造业发展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自2011年以来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回落。近两年,制造业比重稍有回升,2021年升至27.5%,2022年继续提高到27.7%,但尚不稳定。“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这一标准就出现了制造业比重下降的现象,存在着未富先衰、未强先拐的情况,接下来要着力延缓下降的趋势。”

黄奇帆认为,相对于中国的国情而言,制造业占比不宜过低。无论如何制造业比重在2035年前不能低于25%。他建议,为保持工业发展的势头,我国务必要加大研发投入,使创新能力成为工业制造业的第一动力。此外,在制造业占GDP比重逐渐下降过程中,与制造业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需从现在的25%左右逐渐增大到50%-60%。

作为重要的国家中心城市、开放前沿,广州在高质量发展中又扮演怎样的角色?在黄奇帆看来,推动广州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在制造业。为实现广州“制造业立市”的目标,黄奇帆提出要着重做好三方面工作。在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方面,黄奇帆表示,当前智能制造已成为做大做强做优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突破口,是推动我国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为此,黄奇帆表示,一方面要大力发展产业互联网,我国在这方面仍然存在高性能芯片、智能仪器仪表与传感器、移动通讯技术、操作系统、工业软件、算力六个短板,突破这六个方面的薄弱环节,广州有基础有能力有希望,更有责任和担当。另一方面,也要前瞻性地谋划和布置一批符合未来产业变革的整机产品,这是新一轮产业变革制高点。

在推动制造业服务化方面,黄奇帆强调,广州是国际知名的服务之都,“广州服务”享誉全国,但这些服务多是指生活性服务业。推进制造业服务化,重点是发展现代服务业中的生产性服务业。广州应在着力发展大力发展为制造业产业链提供研发、设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知识产权应用等生产性服务业;用好自贸试验区的开放平台作用,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开放,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为制造业迭代升级创造条件;推动数字贸易创新发展新模式新业态三个方面克服短板,为全国做出榜样。

第三方面是推动制造业绿色化。黄奇帆表示,实现“双碳”目标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能源结构的巨大调整会带来大量的投资,在供给端,如按照每千瓦5000元1千瓦的投资,120亿千瓦的装机将需要60万亿的投资;在消费端,各种终端用电用能设施的更新改造,如电动车、智能环保建筑等至少会形成40万亿的投资需求。

“一方面要加强形成世界级清洁能源产业链集群,培育经济增长新的动力源,另一方面要采取切实措施,推动工业部门脱碳减碳,构建绿色低碳工业体系。”黄奇帆说。

2-2287262

以下为演讲原文:

弄潮儿要向潮头立——在读懂广州高质量发展会议上的讲话

各位同志,各位专家,女士们、先生们:

很高兴参加今天的论坛。党的二十大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按照今天会议的主题,我想就党的二十大提出的这些新要求结合广州市的实践,谈一点我的学习心得,供大家参考。

一、以实体经济为主体要求保持制造业一定比重

制造业是工业的躯干、经济的基础、民生的保障,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一环。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中国制造业发展存在两个突出问题。

一方面,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自2011年以来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回落。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2006年时达到32.5%的峰值,并且自2011年开始逐年降低,2020年降到26.3%,9年时间下降了5.8个百分点。注意到全球主要工业国家如美、德、日、法、意、英、韩等,制造业比重出现明显下降的趋势,都是在迈入发达国家、高收入国家行列之后发生的。与这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比重前几年从达峰到下滑,幅度明显更大、速度明显更快。近两年,制造业比重稍有回升,2021年升至27.5%,2022年继续提高到27.7%,但尚不稳定。

从经济发展规律来看,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判断:一是国家在经济发展进入发达国家的过程中,制造业占比会逐步下降,但不宜下降地过快过早,至少应该等到整个国家人均GDP超过1.5万美元后,再逐步下降。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这一标准就出现了制造业比重下降的现象,存在着未富先衰、未强先拐的情况,接下来要着力延缓下降的趋势。

二是相对于中国的国情而言,制造业占比不宜过低。无论如何制造业比重在2035年前不能低于25%。再加上10%左右的采矿业、电热气水和建筑业,整个第二产业在2035年前应该保持在35%以上。不能走美国等国家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不足18%的极端。

三是在制造业占GDP比重达峰并开始逐渐下降时,为保持工业发展的势头,务必加大研发投入,使创新能力成为工业制造业的第一动力。

就一个国家和地区来说,保持研发投入超过制造业产值的3%-4%、保持“0到1”基础研究创新投入占总研发投入的20%以上、保持制造业创新领先的独角兽企业占资本市场市值的30%以上,是制造强国的标志现象。

四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伴随着一定比例的生产性服务业,在制造业占GDP比重逐渐下降过程中,与制造业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从现在的25%左右逐渐增大到50%-60%。当这四方面条件都已经满足后,以制造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生产性服务业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实体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达到65%左右。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说中国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就有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的经济总量也将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走向全球第一。

二、新形势下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制胜新赛道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其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是新形势下适应新科技革命要求、打破各种脱钩断链图谋、谋求科技自立自强的有效手段。

从需求端看,中国有规模庞大的单一市场,有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网络零售市场,即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而且这个市场在不断升级换代,这将为本土创新提供作为肥沃的土壤。

从供给端看,中国有规模庞大的人才队伍、工程师队伍,有随时可以将各种创意创新创造进行产业化的市场主体群,这也是中国创新越发有底气有后劲的重要源泉。

从经济规律看,技术进步存在偏向性技术变迁的普遍特征,即一个经济体内的技术变迁方向总体上受这个经济体的资源禀赋和市场规模影响。比如,目前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的60%左右,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全球占比在50%左右,这既与中国试图摆脱石油依存度过高的一系列努力有关,也与我们多年来大规模建设电网基础设施有关。

总之,以中国超大规模单一市场加上全产业链制造业优势,只要有一点创新创意的“星星之火”,就可以“燎原之势”形成新的产业蓝海,反过来为技术应用、技术集成、技术迭代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三、推动广州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在制造业

广州是重要的国家中心城市、开放前沿,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举足轻重。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广州责无旁贷、不可或缺。

注意到,广东省“十四五”规划目标中,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要超过30%,这体现了制造业大省的担当。

和全国一样,过去10年,广州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有一定的下滑,2020年是23.8%,在“十四五”期间应力争回到25%以上。

注意到广州已提出了“制造业立市”的方针,正全面实施先进制造业强市战略,加快建设“两城两都两高地”(两城:智车之城、软件名城;两都:显示之都、定制之都;两高地:新材料高地、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高地),着力推动“3+5+x”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链集群发展。这是非常令人鼓舞的目标。当然,这些产业链集群的形成不仅仅是靠销地产、产地销的优势招商引资的结果,而且是依靠技术创新,形成自主的品牌产品,占据产业链的龙头、链头地位,成为引领广东甚至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先锋。

为此,要重点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当前,智能制造已成为做大做强做优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突破口,是推动我国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制造业智能化,一方面,要大力发展产业互联网。在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数字化升级的过程中,产业生态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把原材料变成产品,还要加工“数据”要素、把数据变成产品的一部分,并进而通过数据产品和服务拓展产业链的价值空间。产业互联网实现的过程,涉及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的万物发声、万物万联、人机对话、智能网联,最终实现虚拟现实镜像孪生等五个步骤,这个过程涉及大量核心技术、核心硬件装备、高端软件产品的突破。在这方面我国仍然存在不少短板。一是高性能芯片。二是智能仪器仪表、传感器。三是移动通讯技术。四是操作系统。五是工业软件。六是算力。突破这六个方面的薄弱环节,广州有基础有能力有希望,更有责任和担当。

另一方面,推动制造业智能化,要前瞻性谋划和布局一批符合未来产业变革方向的整机产品。这是新一轮产业变革制高点,全球产业竞争重要的主战场在于一些世界性的、具有万亿美元级别的耐用消费品。事实上,每一次工业革命,都有一批在老百姓生活场景中体现这一时代核心技术的4-5个代表性的耐用消费品。比如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机械化时代,代表性消费品如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照相机等;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电气化时代,汽车、空调、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信息化时代,是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手机、液晶面板的电视机等。那么,当下全球正在发生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人工智能、智慧网联时代,有哪些大产品将会进入千家万户呢?就是以超大数据、超强算力、超强算法喂养的人工智能为核心技术的智能汽车、家政服务机器人、聊天对话机器人、柔性显示终端、3D打印、AR/VR头盔眼镜等智能终端产品。这些产品一旦成熟,市场规模往往超过万亿美元级,哪个国家、哪个城市能够把这些产业发展起来,就会在国际竞争中走在前列。广州要积极进行前瞻性布局主动出击,围绕这些重点产业形成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二是推动制造业服务化。着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服务贸易、数字贸易等。据世行有关报告,发达国家产品的最终价格中,制造环节增值占比不到40%,服务环节增值约占60%。制造与服务日益融合,服务对产业发展,尤其是对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支撑促进作用更趋凸显,服务已成为制造企业维护竞争优势的核心环节。在数字技术赋能的背景下,服务融入产品设计、生产工艺、交付、维护等全流程的速度加快。目前,跨国公司已成为服务要素投入和服务化转型发展的主力,传统大型商品制造商已经转型为综合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数据显示,服务业务收入已占世界500强中制造企业总收入的25%,20%的跨国制造企业的服务业务收入超过总收入的50%。广州是国际知名的服务之都,“广州服务”享誉全国。但这些服务多是指生活性服务业。推进制造业服务化,重点是发展现代服务业中的生产性服务业。这方面广州有很好的基础,接下来,还要再接再厉。一是要大力发展为制造业产业链提供研发、设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知识产权应用等生产性服务业。这类产业往往技术含量高、创新动能强,不论是培育发展“专精特新”制造业企业,还是服务那些链主型制造巨头,这类企业是整个产业生态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要用好自贸试验区的开放平台作用,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开放,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为制造业迭代升级创造条件。我国已经连续十几年是全球货物贸易大国,但还不是贸易强国。衡量贸易强国的关键是服务贸易、数字贸易。我国的服务贸易存在着资本含量低、技术密度低、人才密度低、附加值效益低的短板。香港作为全球贸易中心,除了货物贸易发达之外,关键是服务贸易、转口贸易、离岸贸易非常发达,在香港1.3万亿美元的国际贸易中,除了几千亿美元的货物贸易外,有近万亿美元是服务贸易、转口贸易、离岸贸易。广州作为千年商都,开放前沿,应利用自贸试验区平台大力发展与跨国公司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运行有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包括科研开发、信息服务、仓储物流配送、第三方物流以及跨境大产品全球售后服务;要创造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吸引这些跨国公司,把“三链”服务相关的业务总部到我国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来注册落户。三是要推动数字贸易创新发展。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报告,全球数字服务贸易占服务贸易的比重已由2011年的48%增长至2020年的63.6%。数字贸易是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产物,部分伴生于货物贸易和非数字服务贸易,部分则是纯粹是数字化服务或产品的跨境贸易,正成为全球贸易的新形态、未来贸易发展的新引擎。广州是电商之都,理应弄潮儿向潮头立,理应在推动平台经济高质量上走在全国前列,理应在创新发展数字贸易新模式新业态中擦亮“千年商都”的金字招牌。

三是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实现“双碳”目标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能源结构的巨大调整会带来天量的投资。比如在供给端,如按照每千瓦5000元1千瓦的投资,120亿千瓦的装机将需要60万亿的投资;在消费端,各种终端用电用能设施的更新改造,如电动车、智能环保建筑等至少会形成40万亿的投资需求;而传输和配送端,远距离输配电的特高压及智能电网设施等投资至少也需要50万亿。这样加起来会达到150万亿之巨。

这就是常说的新赛道新领域。广州要抢占先机。一方面,要加快形成世界级清洁能源产业链集群,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源。要通过扩链强链补链,加快形成空间上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清洁能源产业链集群。

我坚信,在这个过程中将会出现几个生态主导型的企业和几十甚至几百家独角兽企业。另一方面,要采取切实措施推动工业部门脱碳减碳,构建绿色低碳工业体系。建议从五个方面推进脱碳减碳:一是源头减量;二是节能减排;三是循环回收;四是工艺流程改造;五是对各种废弃物回收利用。在具体操作上,建议学习借鉴国际经验,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碳中和为目标,通过市场机制构建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产业链上下游利益共同体,发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效应,推动构建绿色低碳新型工业体系。广州正在筹建碳期货交易场所,建议围绕这些场景和活动设计产品和服务,助推广州乃至全国制造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朋友们,党的二十大吹响了奋进新征程的时代号角。广州蓄势待发,前景可期。祝愿广州明天会更好!谢谢大家!

5天3位知名企业家离世,紧急提醒

2月14日

浙江上市公司中马传动发布讣告

公司实际控制人之一

原董事长吴江因病医治无效

不幸去世,年仅55岁

1-8807309


公开资料显示,吴江1968年出生在浙江温岭。1985年,吴江的父亲吴良行下海创办了温岭县大众齿轮厂(中马集团前身)。1988年,未满20岁的吴江高中毕业后,也跟随父亲开始共同创业。


自2017年中马传动在A股上市后,吴江便一直担任董事长职务,2月14日过世4天前,他刚辞任上市公司相关职务。据知情人士透露,吴江得的是肺癌。


就在一天前的2月13日

另一浙江上市公司三力士发布公告

公司创始人吴培生因病不幸去世

享年76岁

2-3754199


几天前的2月10日

杉杉品牌创始人郑永刚

突发心脏疾病救治无效去世

年仅65岁

3-7543330

资料图 郑永刚参加节目。


短短几天

就有三位企业家离世

“做企业家是个体力活”

身体更要自我调节


浙江工商大学教授、浙商博物馆馆长、浙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轶清告诉记者,他24年前就采访过郑永刚,跟他打过多次交道;跟吴江也见面多次,印象中他平时话不多,为人稳健,身体比较壮实。这两位过早离世,确实令人颇为痛惜。

企业家可以说是各个职业当中,综合负荷最大的职业之一,需要有运动员的体魄。”杨轶清打了个形象的比方,“做企业首先是个体力活,要能出差、能熬夜、能喝酒,对身体负荷的要求很高。”企业家如果身体透支,没有时间锻炼身体和保养身体,健康问题就会暴露出来。


浙大邵逸夫医院全科医学科兼健康促进中心主任陈丽英对记者表示,每个人的身体健康情况,跟他(她)的身体基础条件、生活方式有关,确切地说,与他(她)的饮食、运动、作息规律、面临的压力、心态以及吸烟喝酒的习惯有关。但良好的生活方式说起来轻松,要做好却很难。


“比如饮食上,要做到荤素搭配结构均匀,各种营养比例合理,现在尤其要注意营养过剩,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摄入量不要过高;做到有规律地运动,增强心肺功能,让人体的机能保持旺盛的活力;适度的压力对身体是有好处的,但压力太大就会导致免疫系统失衡,并引发各种问题,如慢性病、精神疾病、各种癌症等。”陈丽英说。


陈丽英的建议是要进行自我调整,比如在应酬上要节制,一些可参加可不参加的应酬就不一定要参加了;每天挤出一定时间进行运动,哪怕花五分钟、十分钟时间在办公室做做广播操也好。


“人就像是一台机器,不要等出了问题再来修,而应该像汽车保养一样,到一定时间(或跑了一定公里数)就要去4S店做保养,要早做体检;光是体检还不够,还要根据体检查出来的问题(苗头),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预防措施,用健康的生活方式,防止这些问题恶化成比较严重的疾病。如果体检后不做改变,体检也没有了任何意义。”

上海市2023年度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计划申报启动在即!

一、申报范围

为进一步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生态环境,2023年度上海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将继续与本年度“创•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对接,着力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支持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创新创业,加大推进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以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发展。

申报条件:

1.在本市注册,财务和管理制度健全,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或服务等业务,具有创新能力和高成长潜力,一般无知识产权纠纷的非上市企业。

2.企业上年度营业收入不超过3000万元,已完成的研发费用总额不低于50万元,且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不低于5%;职工总数不超过300人,其中直接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占比不低于10%。

3.企业须获得2022年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登记编号,或在2023年5月31日前获得2023年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登记编号(评价网址:www.innofund.gov.cn)。

4.同一企业获得创新资金资助的次数未满3次。

支持方式:

采取后补助的方式。根据评审结果,创新资金支持项目分为A、B两档。A档给予不超过20万元/项的资助,B档给予不超过10万元/项的资助。

各区政府应对本辖区立项项目予以配套资助,且每个项目的资助额度不低于市拨付B档项目的经费额度。

申报要求

除满足前述相应条件外,还须符合以下要求:

1.项目申报单位在同一年度内只能申请一个创新资金项目,具有组织项目实施的相应能力。

2.研究内容已经获得财政资金支持的,不得重复申报。

3.所有申报单位和项目参与人应遵守科研伦理准则,遵守人类遗传资源管理相关法规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相关规定,符合科研诚信管理要求。项目负责人应承诺所提交材料真实性,申报单位应当对申请人的申请资格负责,并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核,不得提交有涉密内容的项目申请。

4.申报项目若提出回避专家申请的,须在提交项目可行性方案的同时,上传由申报单位出具公函提出回避专家名单与理由。

5.区科技行政部门对所辖区内的申报项目进行审核,并择优推荐。

申报方式

1.项目申报采用网上申报方式,无需送交纸质材料。申请人通过“中国上海”门户网站(http://www.sh.gov.cn)–政务服务–点击“上海市财政科技投入信息管理平台”进入申报页面,或者直接通过域名https://czkj.sheic.org.cn/进入申报页面:

_20230215193517-2916179

【初次填写】使用“一网通办”登录(如尚未注册账号,请先转入“一网通办”注册账号页面完成注册),进入申报指南页面,点击相应的指南专题,进行项目申报;

【继续填写】使用“一网通办”登录后,继续该项目的填报。

有关操作可参阅在线帮助。

2.项目网上填报起始时间为2023年2月23日9:00,截止时间(含申报单位网上审核提交)为2023年3月14日16:30。为避免因系统繁忙影响申报,请各单位合理安排申报进度。

评审方式

本年度创新资金评审环节将依托2023年“创•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市赛评选环节,市科委统一组织专家,采取大赛路演、网上评审等方式进行评选。届时请申报单位做好相关准备。

立项公示

上海市科委将向社会公示拟立项项目清单,接受公众异议。

咨询电话

服务热线:

021-12345

8008205114(座机)

4008205114(手机)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2023年2月15日

【通知】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 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印发《上海市推动四大工艺行业高质量提升发展实施意见(2023-2025)》的通知


各区经委(商务委)、生态环境局:

四大工艺(铸造、锻造、电镀、热处理)行业是本市汽车、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的上游关键配套环节,在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发挥重要的基础支撑功能。为促进本市四大工艺行业数字化、绿色化、专业化、集约化转型提升,现将《上海市推动四大工艺行业高质量提升发展实施意见(2023-2025)》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

2023年2月1日

上海市推动四大工艺行业高质量提升发展实施意见(2023-2025)

四大工艺(铸造、锻造、电镀、热处理)行业是汽车、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的上游关键配套环节,是上海发展先进制造业不可或缺的坚实支撑,是产业链供应链坚强稳定的基础保障。为促进本市四大工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实体经济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强基、固链、补点、提质”为根本要求,以“数字、绿色、专业、集约”为主攻方向,加快四大工艺行业转型升级,增强产业链核心环节竞争力,为上海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筑牢支撑底座。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本市四大工艺行业数字化、绿色化、专业化、集约化水平明显提升,形成10家上海市级智能工厂、打造30个智能制造特色场景、突破50项先进技术工艺装备,核心部件的本地产业链配套能力显著增强,工厂生产效率平均提升15%以上、能耗成本平均降低15%以上,行业中50%以上企业被认定为市级高新技术企业、80%以上企业进入合规园区内,总体形成3-5个特色产业园区与专业集群。

(三)发展思路

贯彻“做强头部、提升中部、调整尾部”主线思路,分类推动产业四大工艺行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做大做强头部,支持工艺技术先进、行业地位核心、亩均产值较高的重点企业打造示范性智能工厂与绿色工厂,鼓励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的优质项目落地,突破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产业链关键技术、工艺、装备,提升高端核心部件自主可控能力。二是优化提升中部,促进工艺技术较好、提升意愿较强的潜力企业积极开展技术改造、加快提质增效,注重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转型,鼓励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推广,增强产业链上游部件与加工解决方案的本地供给能力。三是调整规范尾部,减少高能耗、高污染、低水平的“两高一低”项目产能,加快推动企业入园、规范企业安全生产,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和重点重金属排放总量、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

二、重点任务

贯通产品、工艺、工厂、园区等重点环节,实施五大重点任务,全面促进行业转型升级。

(一)高端装备锻铸行动

推动产品装备向高端化、专业化升级,重点增强汽车、电子信息、能源动力、航空航天、船舶海工、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机器人等领域的核心部件供给能力。一是发展高端铸钢、铸铁、有色合金铸件,推进薄壁、复杂结构的高精度、高表面质量精密铸件研发;二是发展高温合金材料锻件等高端锻件,开发大型自由锻件、复杂结构锻件;三是发展新型材料、塑料电镀及功能性电镀产品,增强复杂结构产品表面处理能力;四是发展高质量、低形变、可控模块化生产的热处理技术。着力提升四大工艺产品装备的性能可靠性、稳定性、耐久性,增强质量检测及缺陷修复能力。

(二)先进工艺提升行动

推动加工工艺向高效化、精细化升级,一是铸造行业,重点发展高真空压铸、挤压铸造、差压铸造,推进铸造快速成型、一体化压铸成形、砂型3D打印技术应用,加快节能高效熔炼炉、大型压铸机等工艺装备突破;二是锻造行业,重点发展复合成型、精锻成型、多工位成型、多向模锻等模锻锻造,以及面向大型、异形复杂件的锻造技术;三是电镀行业,重点发展环境友好型电镀工艺,提升电镀合金工艺和复合电镀工艺,从源头减少污染物产生;四是热处理行业,重点发展物理/化学气相沉积、先进化学热处理、感应加热热处理、激光及离子束加热、少无氧化热处理及特殊异形材料的热处理技术。

(三)智能制造转型行动

推动生产流程向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加快技术改造、机器换人、设备换芯普及进度,促进柔性加工、模拟仿真、数字孪生、远程运维、机器视觉检测等技术应用,支持信息技术(IT)网络与生产控制(OT)网络融合互通,推广制造执行系统(MES)与资源计划系统(ERP),建设一批具有四大工艺行业特色的智能制造示范场景、车间、工厂,加快企业上云用平台。鼓励本市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商拓展面向四大工艺行业的市场业务,增强数字化解决方案供给能力。

(四)绿色发展示范行动

推动制造管理向绿色化、低碳化升级,坚持绿色理念、打造绿色工厂,促进节能减排及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普及,建设高效生产能力与低碳排放工艺。提升废气、废水、固废等处理工艺,降低单位产能能耗、水耗、物耗等综合成本,推进废旧金属循环与再生利用,推广整体化短流程低成本锻压技术。鼓励企业加强环保自律管理与改造提升,严格执行环保排放标准。

(五)园区配套保障行动

推动产业布局向协同化、集约化升级,鼓励各区结合本地重点产业发展需要,加强四大工艺产业链项目招商引资与内部配套,促进产业链供应链深度互联与协同响应;提升产业园区内的四大工艺产能供给水平,本市以汽车、装备为主导产业的市、区级特色产业园区均应在园区内部或周边布局四大工艺产线或加工能力,承接园区内半数以上企业的配套需求,鼓励其他类型特色产业园区因地制宜发展四大工艺优质企业;探索四大工艺行业特色园区和专业集群发展模式,推动专业园区加强污染物中间处理站等公共设施建设配套。

三、保障措施

(一)优化产能结构质量

各区经委(商务委)要牵头谋划好新建或改造升级的高端建设项目落地实施,将拟新建、改扩建或调整项目方案在立项阶段报送至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经济信息化委会同市生态环境局等部门组织行业专家对报送方案进行优质项目认定,经认定后的园区及规划工业用地内建设项目可实施新建、改建与扩建,经认定后的其他存量项目可就地实施技术改造。市经济信息化委将定期发布《上海市四大工艺行业重点工艺技术发展指导目录》,鼓励各区推动符合目录方向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落地。

(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支持头部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提升装备、工艺、工厂技术水平;建立重点项目储备库,统筹纳入市区两级的首台突破、技术改造、节能减排、专精特新等专项资金补贴政策;鼓励“主机厂-装备企业-四大工艺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组织谋划一批产业链补点合作项目,联合攻关关键技术装备或加工处理工艺;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结对创新合作,畅通成果转化测试渠道;推动行业协会加强高质量标准供给,开展新产品、新技术的行业标准制订、宣贯和推广应用等工作。

(三)助力企业转型升级

组织行业专家团队、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商、智慧能源解决方案服务商等为企业提供线下诊断服务,“一企一策”设计转型方案和实施路径;对转型效益突出的数字化、绿色化工厂及场景,经评审认定后纳入上海市智能工厂、绿色工厂支持名单,推广案例经验与解决方案;鼓励金融机构面向四大工艺行业转型升级融资需求,提供综合性金融优惠服务;培育面向四大工艺行业的智能装备生产商与集成商。

(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各区经委(商务委)要会同区生态环境局等部门引导企业规范健康发展、积极提质增效、切实降低排放,积极协作推进优质项目的备案、环评等相关手续;各街镇、园区要加强配套资源保障,发挥更积极的服务企业功能,促进四大工艺企业在关联产业园区内发展壮大;分行业、分领域组织四大工艺产业链上下游对接推介活动,加强本地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合作,提升区域内部配套能力。

(五)加强人才梯队培养

优化本市四大工艺行业人才结构,形成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创新人才梯队,在模具设计、加工调试、项目管理、智能制造等领域每年培养50名“工艺智匠”人才。促进产教融合,鼓励上海高等学校、职业院校与重点企业开展课题合作与联合培养;促进跨学科融合,加强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促进线上线下融合,推进技能实训基地建设与在线精品课程设计。


附件:四大工艺行业重点工艺技术发展指导目录(2023版)

附件

四大工艺行业重点工艺技术发展指导目录

(2023版)

_20230210190600-9584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