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归档 时政要闻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此道大题如何解?

1、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此题如何解?

2月8日至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要求,“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加大对实体经济融资支持力度,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上述要求既包含了总量方面的目标(如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也包含了结构方面的任务(特别是加强对小微企业等主体的支持)。我们认为,使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解决结构性问题最为称手。

先后受到疫情、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当前小微企业利润增速明显低于大型企业,不同类型企业间盈利不平衡状况较为突出。因此,亟需货币政策的精准发力,进一步加强金融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

中小微企业与大型企业是异质性主体,总量型货币政策与异质性主体之间存在错位。一方面,当前中小微企业的资金状况有所恶化,因此急需外源性资金的补充,在下图中表现为D1向右平移至D1’。但另一方面,正是由于其资金状况恶化、信用风险提高,因此银行对其供给资金的意愿也出现了下降,进一步造成了资金供需的失衡。

_20211214171329-1186454

总量型政策无差别地对待中小微企业和大型国企、融资平台这类具有隐性的政府信用背书的主体(我们统称“优势企业”)。很显然,此时银行更愿意将资金提供给“优势企业”,从而推动S2大幅右移至S2’,而S1向右移动的幅度非常有限,即△S1<<△S2。在这种情况下,资金被“优势企业”所获得,而中小微企业仍会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此时,如果使用结构性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向中小微企业供给资金,则可以将S1向右推至S1”,中小微企业得到的信贷从Q1显著提升至Q1”,而信贷成本从i1下降至i1”,政策效果更为精准和明显。

我们也注意到,似乎有时货币政策会面临“两难”的抉择:一方面,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加大,需要货币政策加强逆周期调节;另一方面,大幅放松货币政策会放大金融风险、固化结构扭曲、推高宏观杠杆率。很明显,传统的总量型货币政策不容易协调好上述这两方面的关系。

如果通过总量工具提供“适量”的流动性,那么金融体系的资金会首先被大型国企、融资平台等“优势部门”所获得,此时中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不容易获得足够的金融支持。如果通过加大资金供给量的办法提高“薄弱环节”的资金可得性,那么又无法做到货币政策的松紧适度。

与此相比,结构性工具对流动性总量的影响较小,更容易将流动性控制在合理充裕的状态并实现流动性的精准滴灌,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也更易避免出现上述固化结构扭曲、推高宏观杠杆率等问题。

_20211214171336-2257569

中央定调释放重要信号,2022年的上海经济,如何实现“稳”与“进”?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入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全面部署明年经济工作,明确指出新发展阶段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的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今年以来,面对持续演进的百年变局和持续流行的世纪疫情,面对巨大的风险挑战,中国经济攻坚克难,行稳致远,成绩来之不易。同时,我国经济走势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和不确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面剖析了这些挑战,强调“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要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这是一条重要遵循。

“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是做好明年经济工作的重要取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新闻稿连提25个“稳”字,信号可谓强烈。“稳”字当头,首先应当是战略上的“稳”、认识上的“稳”——任尔东西南北风,我们都要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不断做强经济基础,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坚持多边主义,主动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全党都要聚精会神贯彻执行,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数十年来,正是因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中国经济得以创造腾飞的奇迹,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并迈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解决发展的问题,必须靠发展。对今天的我们来说,矢志不渝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就是一个重要而根本的战略定力。保持这个定力,始终遵照中央要求,努力排除各种干扰杂音,聚精会神抓发展、步调一致向前进,我们就可以无惧风浪、勇往直前。

_20211212171545-2659600

上海是需要始终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竞争的城市,是世界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上海经济是中国经济的重要风向标。愈是任务艰巨,上海愈是要有强烈的使命意识、担当精神,自觉担起中央交给的国家战略使命,自觉全面、完整、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拿出实实在在的高质量发展成效,体现开路先锋、示范引领、突破攻坚的作用。 

上海经济外向度高,转型起步较早,对风险挑战、压力困难的感知也相对更敏锐、更直接。我们既要正视困难,也要增强信心,特别是坚持趋利避害、因势利导。

稳与进、危与机,都是上海需要着力把握好的辩证关系。要善于稳中求进,以进促稳,也要善于危中寻机、化危为机。当前,一方面要努力稳住经济基本盘,重点保持好消费和投资的稳定、外资外贸外企的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核心支柱产业的稳定、重要经济动能的稳定;一方面要用好宏观政策窗口期,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狠抓政策落实见效,最大程度释放政策红利,最大限度挖掘增长潜能。尤其重要的一点,就是充分运用好上海的综合优势,不断用政策工具放大综合优势、强化城市功能,并以日益强化的城市功能构筑新的战略优势。

与此同时,也要着重把握好当下和长远的关系、短期困难和未来前景的关系。越是挑战艰巨,越是要善于放下包袱、突破观念,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闯出新路。而寻路的过程,往往不能只是“低头看”,更要学会“朝前看”。当前有些行业转型压力较大,必须着眼未来看当下,深刻认识未来趋势,倒逼当下的改革,不能再被传统观念束缚;有的领域挑战较多,甚至存在结构性矛盾,更要善于用全面、系统、辩证、长远的眼光来研判施策。

始终胸怀大局、敢于放眼未来、敢于突破攻坚,本身就是一种“进”。可以想见,明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将会艰巨繁重,但只要能够坚定信心、凝聚共识、深化认识、真抓实干,读懂悟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的重大部署和指向,真正将“稳”与“进”落到实处,上海定能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不断创造新奇迹、展现新气象。

黄奇帆:未来经济运行将有五个新特征

【编者按】黄奇帆前市长在经济界有一个传说,是中国“最懂经济的省长”;他从重庆市市长退下来后,仍然活跃在中国的经济活动中,对中国经济、世界经济的现状与趋势发表见解独到的观点、分析、判断。黄奇帆前市长,曾出任过本协会名誉会长,因此对上海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协会来讲培感亲切,我们将持续关注转发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理解、独到见解。

以内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不是“内卷”“躺平”,而是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是要形成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通过扩链、补链、强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链集群,在那些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如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长三角和成渝双城经济圈,将形成一批空间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节约高效、规模达万亿级的具有全球经济力的产业链集群。

广大中小企业会致力于“专精特新”,努力成为嵌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隐形冠军”。

预计到2035年,现在4亿中等收入群体会增加到8亿,6亿低收入群体会减半,内需消费的能力将大大提高,内循环的第一动力将更加强劲。

12月4日,国际金融论坛(IFF)第18届全球年会在广州南沙开幕。IFF学术委员会主席、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黄奇帆通过视频进行了演讲。

黄奇帆表示,新发展格局中以内循环为主,未来经济运行将会有五个新特征

我国将形成更具韧性、更有质量效益和更加安全的工业体系;

我国经济将从高度依赖外循环国际市场转向更多依赖内循环国内市场、依赖国内经济循环体系;

由追求产品市场高效流通为主,转向追求要素市场更高效率配置;

科技自立自强,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开发,再到产业化的创新链条将更加顺畅;

人均可支配收入对GDP的占比将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_20211205134335-7213283

以下为演讲全文:

很高兴参加国际金融论坛第十八届全球年会,结合今天报告会的主题,我就“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下我国经济内外循环发展的新特征”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党中央提出我国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理解这个新发展格局中以内循环为主,至少意味着未来经济运行将会有五个新的特征:

(一)我国将形成更具韧性、更有质量效益和更加安全的工业体系

看上去我国现有的工业体系门类齐全,是全要素、全品种的工业体系,但实际上存在着几个问题:1、好多产品处于低端低质、高端高质的交错,关键技术和零部件被“卡脖子”;2、同质化竞争严重,产业内分工不足,对细分市场的开放严重不足;3、能源资源、部分粮食产品进口依赖度过高,总体成本居高不下,我们买什么,国际市场什么就贵,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存在隐患。在内循环条件下这些短板都会被一一弥补。

通过扩链、补链、强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链集群,在那些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如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长三角和成渝双城经济圈,将形成一批空间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节约高效、规模达万亿级的具有全球经济力的产业链集群。

在这个过程中,处于头部的企业不仅要占据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环节,还要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与此同时,广大中小企业会致力于“专精特新”,努力成为嵌入到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隐形冠军”。

(二)我国经济将从高度依赖外循环国际市场转向更多依赖内循环国内市场、依赖国内经济循环体系

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在2006年时达到了一个最新的高度,达到了64%,进入党的十八大以后,通过调整慢慢地降下来,到2019年我国进出口贸易占GDP总量的比重是32%,2020年进一步降低到31.5%。

未来随着中等收入人群进一步增加,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将进一步凸显。过去靠国际市场外循环来拉动中国经济的格局,将逐步转变为由我国自身超大规模市场的多层次、多样性的消费牵引内循环、促进双循环的新格局,外贸依存度将逐步降到25%左右,经济运行将更多的依赖内循环和国内市场,国民经济将更加健康高效。

(三)由追求产品市场高效流通为主,转向追求要素市场更高效率配置

外循环拉动下,经济增长较为粗放,靠的是劳动力和资本的大量投入,但由于重生产、轻消费,订单为王,重商主义,经济长期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转向内循环为主,不仅意味着要进一步打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环节的梗阻,形成更加畅通的经济循环,还要通过推进劳动力、资金、土地、技术和数据等要素市场化配置,着力点提升全要素生产力。

说简单一点,外循环拉动下拼的是要素的投入程度,比如说劳动力和土地等足够便宜,外资就来了;内循环驱动下拼的是要素的配置效率,需要有深层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四)科技自立自强,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开发,再到产业化的创新链条将更加顺畅

目前,全社会对科技创新的热情高涨,2020年,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总经费的比重首次超过6%,这一比例此前十几年徘徊在5%左右,而世界上的主要发达国家这一指标平均为20%左右。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将这一指标逐步提高到8%以上,相信未来还会进一步提高,到2030年这一指标会达到15%,2035年达到20%,这样就使我国在基础开发环节,在核心高科技开发上的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20%左右。

在不断增加0到1的投入,并提高1到100的转化力,催生100到100万的生产力释放的基础上,随着一批新型研发机构的加快培育,单方面被人“卡脖子”的情况会有较大改变,同时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开发再到产业化的创新链条也将加速形成。

(五)人均可支配收入对GDP的占比将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目前,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为42%左右,这个比例是比较低的,未来要形成以消费为主体的需求格局,必须调整收入分配格局。通过40多年改革开放外循环为主体的发展条件下,以劳动力成本为比较优势,努力扩大出口占领国际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收益向外资出口倾斜,压低了劳动力的收入比重。

所以在改革开放40年中,最初的30多年的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是逐渐下降的,1980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是58%,到2012年降到了40%,所以有30多年这个比重不断下降。十八大以后最近这些年比重有所回升,下降的比重趋势得到了遏制,到2020年回升到了42%。

在今后内循环为主、共同富裕的政策推动下,劳动力收入占GDP的比重会进一步提升,到2030年预计这个比重可能上升到50%,2035年以后达到52%。

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预计到2035年现在4亿中等收入群体会增加到8亿,6亿的低收入群体会减半,内需消费的能力将大大提高,内循环的第一动力将更加强劲,促进中国经济更好、更高质量的发展。

同时,以内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是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是要形成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对外开放格局也会形成新特点。

第一个特点,从引进外资为主,转变为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

先看“引进来”,从2001年加入WTO到现在二十年,中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接近2万亿美元,近十年累计达1.2万亿美元,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吸引外资投资的第一大国,去年在全球投资大幅下降的背景下,我国引进外资规模达到1493亿美元,逆势增长5.7%。

再看“走出去”,从1980年到2012年,、30多年累计走出去投资5000亿美元左右,十八大以后到现在不到十年的时间,走出去投资已经达到5000亿美元。

这背后,一方面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需要更多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有贸易相通逐渐带动中国资本走出去,在当地投资企业满足当地市场;另一方面,一些新经济从一诞生就具备全球化的基因,有走出去的需要,比如说数字经济代表的抖音、腾讯、阿里等,这些企业从一开始就要考虑国际化,不走出去竞争力就会天生不足,就等于把市场送给别人,就会在全球竞争中处下风。

随着中国经济体量增大,我们对能源资源供给的需求更大,尤其在新发展格局下,需要有更加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需要吸收全球的养料,更需要我们的企业走出去,实际上是将内循环与外循环由过去商品流通的大进大出,升级到资本要素跨境的便利流动。

第二个特点,从扩大出口为主,转变为既鼓励出口又鼓励增加进口双向并重。

当今世界,出口大国未必是经济强国,因为出口可能是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来料粗加工产品,而进口大国一般是经济强国,进口所需的外汇可能来自于技术和服务等贸易顺差,也可能来自于人民币国际化的直接支付。

预计十年后,中国的GDP会达到160万亿人民币以上,按现行汇率换算约24万亿美元。同时对世界来说中国也是全球最具潜力的大市场,预计未来十年累计商品进口量有望超过22万亿美元,服务进口总量将达到5万亿美元,两者加起来超过27万亿美元,这么庞大的市场需求必将对以后世界经济复苏带来直接而持久的拉动,进而助推世界经济循环逐渐走向复苏、走出低迷。

第三个特点,从沿海地区开放为主,转变为沿海沿边内陆协同开放、整体开放、东中西同步开放。

自2013年设立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以来,我国已经分六批设立了21个自贸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实现了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全覆盖,特别是中欧班列的带动下,沿线通道经济、口岸经济、枢纽经济快速发展,为内陆城市对外开放拓展了新空间,这些尝试因中欧班列物流汇聚功能,带来更多人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汇集,进而带动加工贸易、先进制造、保险物流、金融服务等产业兴起和集聚,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

随着产业的兴旺和人口的集聚,城市经济加快繁荣,形成了内陆地区新的陆港城市,一些重要枢纽城市如成都、重庆、西安、乌鲁木齐、郑州等由过去的开放末梢变成了开放的前沿。

第四个特点,从关贸总协定和WTO框架下的货物贸易为主,转变为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共同发展。

根据WTO统计,从2012年到2019年,全球跨境服务贸易出口占全球贸易出口的比重已经从19.5%提升到24.5%,预计2040年服务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占比有望提高到30%以上,特别是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中间品贸易的比重现在已经达到70%以上,而中间品贸易背后需要大量国际物流、保险、金融结算、工业设计等等。

尽管我国已经是货物贸易第一大国、服务贸易第二大国,但是我国的服务贸易结构中存在着逆差大、附加值低、劳动密集型比重高,资本密集型、人才密集型比重较低的问题。在外贸结构中我国的服务贸易占比从2012年的11.1%,提高到2020年的12.44%,这8年里面才提高了一个多点。

为此,党中央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支持发展服务贸易,同时决定每年召开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可以预见未来我国服务贸易的比重将会逐步提升,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将共同支撑中国贸易高质量发展。

第五个特点,从融入和适应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为主,转变为积极参与甚至引领国际投资与贸易规则的制定修订。

中国加入WTO二十年,全面履行加入承诺,大幅开放市场,接受、适应、融入以WTO为核心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

进入新发展阶段,针对国际国内新形势变化,党中央提出实施贸易自由区提升战略,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这是主动应对规则、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治理的重大举措,这也是更深层次开放。从过去几十年推动要素流动型开放的基础上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性开放转变,实则是要全面对接国际贸易新规则,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实现国内国际营商环境趋同化。

目前,RCEP已经签署生效,中欧CAI已经达到,中国已经申请加入CPTPP,中国正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的谈判和制定,推动国际贸易持续朝着更加包容有序、互利共赢的方向演进。

总之,在“三新”背景下,国家经济发展的五个新特征和对外开放的五个新特点,跟过去40多年的改革开放发展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这些新特征、新特点,将牵引新的发展路径战略,将不仅影响我国每年的经济形势和发展规划,也会成为今后5-15年直到2050年的发展特征和路径。

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释放重大信号,中小企业步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11月23日,在加大中小企业纾困帮扶力度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工信部副部长徐晓兰表示,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和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接连发布重磅政策文件,“凝聚部门合力,助企纾困与激发活力并举,既利当前、又惠长远,形成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1+2’长短政策‘组合拳’。”其中,“1”是指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纾困帮扶力度的通知》(国办发〔2021〕45号)(简称“《通知》”),“2”是指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的《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实事清单》(工信部企业〔2021〕170号)(简称“《清单》”)和《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若干措施》(工信部企业〔2021〕169号)(简称“《措施》”)。分析认为,国务院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将推动我国中小企业步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一是解决当下中小企业诉求。近期,中小企业发展多有受阻,其中,因受原材料价格上涨、用工难用工贵、物流成本高等导致经营成本压力加剧,因订单不足、应收账款回款慢导致市场开拓、资金回笼乏力,以及因新冠肺炎疫情散发、部分地区停电限电导致其正常经营秩序受到冲击,难以维系良好发展势头。《通知》在以加大纾困资金支持力度、进一步推进减税降费、灵活精准运用多种金融政策工具、推动缓解成本上涨压力、加强用电保障、支持企业稳岗扩岗、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着力扩大市场需求、全面压实责任9大方面举措,进一步加大助企纾困力度,减轻企业负担,切实帮助中小企业走出当前困局,着力解决中小企业当前面临的核心问题。

二是畅通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首先,加强北交所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股权融资支持力度。《措施》明确提出,深化新三板改革,发挥北京证券交易所服务中小企业作用,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清单》也明确规定证券交易所、新三板为有上市或挂牌意向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全流程、全周期咨询服务。在区域性股权市场推广设立“专精特新”专板。这为北交所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提供了新动力和新指引。其次,推进中小企业债券融资工作。《通知》中提出,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开展债券融资,通过市场化机制开发更多适合中小企业的债券品种,完善中小企业债券融资增信机制,扩大债券融资规模。

三是增强中小企业竞争力。《通知》中提出,从加大纾困资金支持力度、进一步推进减税降费、灵活精准运用多种金融政策工具、推动缓解成本上涨压力、加强用电保障、支持企业稳岗扩岗、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着力扩大市场需求、全面压实责任等9个方面来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举措》从落实落细财税扶持政策、融资支持、创新创业、数字化发展、工业设计附加值、知识产权、国内外市场、绿色发展、质量和管理水平、人才队伍、服务体系等11个方面来来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

工信部副部长徐晓兰解读支持中小企业“1+2”政策组合拳

“近年来,在财税金融、营商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不断加大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中小企业稳定健康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但也应当看到,当前受错综复杂国内外形势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确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下行压力加大。”11月2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徐晓兰在国新办举行的“加大对中小企业纾困帮扶力度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为进一步解决中小企业困难,多部门将协同、上下联动,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纾困的政策支持力度,助力企业实现平稳健康发展。

1-7310175

中小企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企业数量稳步增长。目前我国市场主体已达到1.5亿户,其中企业4600万户,99%以上的企业是中小企业。

二是经济效益稳定恢复。1~9月,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22.8%、32.5%,比2019年同期分别高2.7个百分点、13.2个百分点。

三是就业保持总体稳定。截至9月末,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从业人员5010.2万人,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68.2%。

四是创新活力不断增强。2020年,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同比增长12.1%,申请专利84.5万件,同比增长20.0%。

徐晓兰表示,今年以来,中小企业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发展环境持续优化,生产经营总体保持稳定恢复态势。以工业领域中小企业为例,今年1~9月份,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22.8%和32.5%,比2019年同期分别高出了2.7个和13.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从业人员5010.2万人,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68.2%。同时,中小企业创新活力不断增强,特别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表现优异。近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有13个项目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参与申报的。11月15日,北京证券交易所开市,81家首批上市企业中有一半以上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其中有16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加大对中小企业纾困帮扶力度

2-1229297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多,中小企业普遍面临成本压力加大、经营困难加剧的局面。

徐晓兰表示,受原材料价格高企、订单不足、用工难用工贵、融资难回款慢、物流成本高、新冠肺炎疫情散发、用电紧张等因素影响,中小企业主要经营指标增速放缓9月份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同比增长11.2%、3.6%,下行压力加大。

“为帮助中小企业纾困解难,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纾困帮扶力度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徐晓兰表示,《通知》坚持问题导向,针对近期中小企业发展遇到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包括加大纾困资金支持力度、进一步推进减税降费、灵活精准运用多种金融政策工具、推动缓解成本上涨压力、加强用电保障、支持企业稳岗扩岗、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着力扩大市场需求、全面压实责任9条具体措施,既包括对已出台政策的深化落实,也提出了如助力中小企业运用期货套期保值工具应对原材料成本大幅波动风险等新的举措。

同时,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近日印发了《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实事清单》和《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若干措施》。其中,《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实事清单》以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聚焦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和促进转型升级等服务支持,提出了涵盖财税支持、信贷支持、直接融资支持、产业链协同创新、创新能力提升、数字化转型、人才智力支持、助力开拓市场、精准对接服务、万人助万企活动等在内的10项实事、31条具体任务。《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若干措施》以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为目标,围绕打造中小企业发展活力充分迸发的良好生态,聚焦创新引领、融资支持、数字化发展、绿色发展、质量和管理、人才素质等多个维度,提出了11个方面、34项举措,进一步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

“以上三个文件,凝聚部门合力,助企纾困与激发活力并举,既利当前、又惠长远,形成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1+2’长短政策‘组合拳’。徐晓兰表示,“1”是指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纾困帮扶力度的通知》,“2”是指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的《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实事清单》和《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若干措施》。

3-2542237

“中小企业好,中国经济才会好,我们要切实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加快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徐晓兰强调。

徐晓兰表示,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共同推动《通知》落地生效,提升中小企业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01 加强政策落地生效。

全面压实责任,充分发挥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作用以及各级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协调机制作用,推动各相关部门、各地区按照职责分工,完善工作机制,加大工作力度,抓紧出台配套政策,进一步细化纾困举措,确保各项措施尽快落到实处,加大政策宣贯力度,要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享受到这些优惠政策。

02 加强政策研究储备。

强化中小企业运行监测分析,开展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调研,密切关注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关注新问题、研判新趋势,加强政策研究储备,推动适时将部分阶段性惠企政策转化为可长期实施的政策,不断提升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进一步稳定中小企业发展预期和信心。

03 加强政策监督评价。

定期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第三方评估,将政策落实作为评估的主要内容,引导地方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优。开展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专项督查工作,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推动政策落地生效。


来源:中国工业报

李克强在上海考察时强调:推进改革开放,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 社会创造力

11月22日至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和市长龚正陪同下,在上海考察。他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打造有利于各类市场主体蓬勃发展的良好环境,促进经济平稳运行,推动高质量发展。

1-7407872

11月22日至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上海考察。这是11月22日,李克强在上海外高桥国际智能制造服务产业园与多家外资企业负责人交流。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在上海自贸试验区,李克强对这里通过改革开放在投资、贸易、金融等方面形成一系列制度创新成果予以肯定。他说,你们作为全国第一个自贸试验区,要继续先行先试、取得新经验,更好为全国作示范。李克强考察了外高桥国际智能制造服务产业园,了解高端智能设备研发等情况,与多家外资企业负责人交流。他说,近年来我们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投资负面清单越来越短,你们多年在中国发展,应当能感受到。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会越开越大,并严格保护知识产权,使更多外资企业放心在华投资兴业。李克强强调,中国企业要面向世界、拓宽视野,在开放中增强竞争力。即将生效的RCEP将形成全球最大自贸区,要用好更大程度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机遇,拓展合作共赢空间。

2-5795643

11月22日至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上海考察。这是11月22日,李克强在上海外高桥第三发电公司考察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情况。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李克强考察上海外高桥第三发电公司。他说,电力是经济运行动力,要采取措施千方百计保障民生和企业正常生产用电。发电企业要履行社会责任,在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多出力出足力。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支持,包括落实好国家对煤电企业缓税等政策,做好协调调度,保证电煤稳定供应,解决一些地方电力缺口问题,防止出现新的“限电停产”现象。要立足我国能源禀赋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用好国家新出台的专项再贷款政策,推广提高能效的成熟先进技术,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李克强走进就业促进中心,听取上海市推动就业扩大和灵活就业等情况汇报。在中心实训现场,李克强与参加技能培训的学员们交流,勉励说现在高技能人才短缺,希望你们珍惜机会,掌握精湛技术,增强就业能力。李克强询问在场中小微企业负责人有什么困难,最希望国家出台哪些方面政策。大家普遍建议继续给企业减税降费。李克强说,我们正视你们的困难,会继续采取措施帮助解决,这样也会使你们更有信心。继续围绕市场主体期盼制定政策,保住市场主体这个“青山”,也就能保住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中国人力资源丰富,人民勤劳肯干,要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带动更多就业,激发更大创业创新活力,发挥中国经济的强劲韧性,顶住下行压力,实现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李克强充分肯定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希望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继续在改革开放、开拓创新上走在前列,为国家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肖捷陪同考察。

本文来源:新华社

国务院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若干措施》

关于印发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若干措施的通知

工信部企业〔2021〕16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教育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若干措施》已经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1年11月6日

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若干措施

中小企业能办大事。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现提出以下措施:

一、落实落细财税扶持政策

(一)加强财政资金支持。

通过中央财政有关专项资金引导地方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各地发挥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作用,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和融资服务体系,支持中小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有关部门及各地方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高质量落实惠企税收政策。

各地落细落实各项惠企政策,着力推动将“企业找政策”转变为“政策找企业”,把惠企政策用好用足。鼓励地方根据形势变化,出台降本减负、援企稳岗等助企措施,把政策制定和落实情况作为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的重要内容。(各地方负责)

(三)推动税费精准服务。

发挥全国12366纳税缴费服务热线“小微企业服务专线”作用,提升12366纳税服务平台小微企业专栏服务能力,依托大数据手段筛选确定符合政策适用条件的中小企业纳税人、缴费人,及时主动有针对性地推送优惠政策,帮助企业充分享受税费减免红利。(税务总局负责)

二、加大融资支持力度

(四)加强信贷支持。

深入实施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支持金融机构深化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手段,改进授信审批和风险管理模型,持续加大小微企业首贷、续贷、信用贷、中长期贷款投放规模和力度。发挥知识产权质押信息平台作用,实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行动,增强中小企业利用无形资产融资能力。深化银担合作,持续完善银行、担保机构对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分担机制。(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知识产权局、开发银行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创新金融服务模式。

规范发展供应链存货、仓单和订单融资,发挥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作用,提升企业通过动产担保融资的便利度。鼓励保险机构发展供应链保险业务。提高供应链金融数字化水平,引导金融机构开展标准化票据融资业务。(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工业和信息化部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加强直接融资支持。

深化新三板改革,发挥北京证券交易所服务中小企业作用,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推动上海、深圳、北京证券交易所和新三板提供全流程、全周期咨询服务,助力中小企业上市挂牌融资。完善创业投资发展和监管政策,畅通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基金“募投管退”各环节,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创造。发挥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等作用,带动社会资本扩大直接融资规模。鼓励中小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对接资本市场。(证监会、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商务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加强融资配套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查询、公开机制。大力推进地方征信平台建设,支持征信机构发展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征信产品和服务。发挥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作用,推广“信易贷”模式。开展中小企业金融知识普及教育活动和多层次融资对接活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贸促会、全国工商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加强创新创业支持(八)发挥创新平台支撑作用

发挥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产业创新、技术创新、标准创新平台的作用,加强对中小企业原始创新、研发成果中试熟化等方面的支持。健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推动科研大型仪器向中小企业开放使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推动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

发挥大企业作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加强协作配套。引导龙头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发挥创新带动作用,向中小企业开放技术、人才、数据等创新资源,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资委、全国工商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加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

健全由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构成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举办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峰论坛等活动,深化“专精特新”发展理念,促进“专精特新”企业群体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调整完善国家科技计划,加大对中小企业研发支持力度。(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提升数字化发展水平

(十一)推动数字化产品应用。

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培育推广一批符合中小企业需求的数字化平台、系统解决方案、产品和服务,打造100个可复制可推广赋能应用场景,满足中小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数字化需求。(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

(十二)加强工业互联网赋能。

开展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深度行活动,为中小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评价诊断服务和解决方案。支持地方和龙头企业建设工业互联网园区网络,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网络互联试点示范。(工业和信息化部、全国工商联负责)

(十三)提升智能制造水平

开展智能制造进园区活动,帮助中小企业加快制造装备联网、关键工序数控化等数字化改造,建设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推动实现精益生产、精细管理和智能决策。(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

五、提升工业设计附加值

(十四)推动工业设计赋能

推动发挥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等机构作用,为中小企业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系统性工业设计服务,提升中小企业产品附加值。(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

(十五)鼓励设计服务方式创新

推动开展工业设计云服务,鼓励工业设计服务机构与中小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建立市场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激发设计成果转化动力和活力。(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

六、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

(十六)引导开展专利布局

充分发挥各地专利导航服务基地作用,鼓励中小企业加强产业关键技术和核心环节专利申请,有效开展专利布局。推动发明专利审查提质增效,压减专利审查周期,为中小企业创新成果提供有力保护。(知识产权局负责)

(十七)促进知识产权转化应用

深入实施专利转化专项计划,择优奖补一批促进专利技术转移转化成效显著的省份,支持中小企业获取和转化专利技术,面向中小企业加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示范企业培育力度。实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开展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试点工作。(财政部、知识产权局、工业和信息化部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八)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维权

开展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指导与服务,打击进出口侵权违法活动,畅通维权渠道。推动商业秘密保护示范基地、示范企业建设,加强中小企业商业秘密保护。完善国际知识产权风险预警机制,开展海外展会知识产权法律服务。(海关总署、市场监管总局、贸促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助力开拓国内外市场

(十九)发挥展会和平台对接作用。

借助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暨展览会等展会活动,充分发挥中外中小企业合作区、境外经贸合作区、中小企业跨境撮合服务平台作用,帮助中小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贸促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加强采购支持

严格执行《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管理办法》,落实预留采购份额、价格评审优惠、优先采购等措施,提高中小企业在政府采购中的份额。引导大企业面向中小企业发布产品和服务采购计划,输出配套产品标准和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大中小企业采购对接服务,打破供需信息壁垒,助力中小企业挖掘市场潜力。(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商务部、国资委、全国工商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一)引导加强品牌建设

以商标品牌指导站为载体,推动中小企业优化商标品牌管理体系。依托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电子商务示范企业,打造电商新消费品牌。开展广告助企行动,推动国家广告产业园区和从事广告业务的大型企事业单位主动对接服务中小企业。加强优质中小企业出口商品品牌推广。(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贸促会、知识产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二)推动跨境电商发展

增设一批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实施中国跨境电商企业海外推广计划,引导中小企业利用跨境电商开拓国际市场。优化覆盖全球的海外仓网络,提高海外仓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促进中小企业借船出海。完善B2B出口监管模式,优化跨境电商零售进口退货措施。发挥“贸法通”平台作用,为中小企业跨境贸易投资提供商事法律咨询、案件应对等服务。(商务部、海关总署、贸促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三)促进国际合作

扩大和深化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等机制在中小企业领域务实合作,为推动中小企业更好融入区域和全球价值链营造良好环境。加大自贸协定宣介力度,帮助企业用好用足自贸协定优惠政策。进一步缩减全国和自贸试验区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为中小企业吸引外资提供更多机遇。(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发展改革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提升绿色发展能力

(二十四)推动节能低碳发展。

引导中小企业参与实施工业低碳行动和绿色制造工程,支持开发绿色技术、设计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申请和获得绿色产品认证。组织开展中小企业节能诊断,为中小企业提供节能解决方案,助力挖掘节能潜力。(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五)优化环保评价和执法机制

落实新版环评分类管理名录,简化中小企业项目环评管理,缩小项目环评范围,减少应履行环评手续的中小企业项目数量。对污染物排放量小、环境风险低、生产工艺先进等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按程序纳入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减少现场执法检查次数。(生态环境部负责)

九、提升质量和管理水平

(二十六)支持提升产品质量

开展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行动,推动质量基础设施统筹建设、综合运用、协同服务,提供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服务和解决方案。对监督抽查、缺陷产品召回等各类执法活动中发现的质量问题,组织专家开展质量技术帮扶,帮助企业改进设计和制造技术。(市场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

(二十七)引导企业管理创新

完善中小企业管理咨询专家库,鼓励入库专家开展中小企业管理咨询诊断等活动。引导中小企业加强管理创新实践和创新成果总结、推广,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促进提质增效和创新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贸促会负责)

(二十八)推动企业合规化建设

引导企业增强合规意识,建立合规管理组织架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提升合规管理能力。开展线上线下法律培训,定期举办企业合规国际论坛,做好企业国际化经营合规风险排查,组织专家团队出具专属评估报告,帮助企业提升合规经营水平。(贸促会、全国工商联负责)

十、提升人才队伍素质(二十九)培育企业家队伍

加强对企业家的培养、激励和保护,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建立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对推进缓慢的地方进行督促。开展中小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培训和“企业微课”在线培训,通过在线直播课和慕课等录播课形式“送政策、送技术、送管理”。(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全国工商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十)优化职称评审机制

建立中小企业职称申报兜底机制,为中小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提供绿色通道,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对中小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实行单独分组、单独评审,或组织开展中小企业专项评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各地方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十一)促进人才供需对接

开展全国中小企业网上百日招聘高校毕业生、金秋招聘月等活动,通过网络、现场、入校等线上线下各类招聘形式,加强中小企业人才对接,提供优质高效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一、加强服务体系建设

(三十二)健全服务体系。

发挥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骨干作用,推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制造业“双创”服务平台、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发展中小企业服务产业,形成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服务和社会化公益服务相结合的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服务支撑能力。(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十三)加强服务队伍建设

发挥各级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带动作用,集聚服务资源,加强与协会、商会、学会等社会团体的协同联动,发展志愿服务队伍,增强服务供给力量和水平。(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十四)创新服务方式

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整合线上线下服务资源,形成一批可推广的“数字+”服务模式。建设全国中小企业服务一体化平台移动端,为中小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举办“创客中国”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活动,完善赛前发掘、赛中对接、赛后跟踪的服务机制,推动创新项目落地孵化。将每年六月设为全国中小企业服务月,推动营造全社会共同服务中小企业的良好氛围。(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各部门、各地方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各级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机构作用,建立横向协同、纵向联动的工作机制,强化组织领导,加强工作力量,凝聚工作合力,共同做好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各项工作,并及时将工作进展和成效报送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

北交所重磅开市!中国股市大逻辑,变了!

自2021年9月2日晚,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发表视频致辞时指出,“将继续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深化新三板改革,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后,近两个月的时间内,北交所相关建设全速推进,制度框架确立、业务规则出炉,首次、二次全网测试顺利收官。2021年10月30日,证监会发布了北京证券交易所基础制度,初步构建了北京证券交易所发行融资、持续监管、交易所治理等基础制度体系,并明确了基础制度的生效日期为11月15日施行。

11月15日,北京证券交易所迎来开市。从宣布设立到实现开市75天完成,这是中国资本市场,乃至全球资本市场中从提出设立到正式开市最快的交易所。在这“北交所速度”的背后,充分体现出了中国特色资本市场此轮注册制改革的全面性与效率,以及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急迫性。

北交所是中国特色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注册制改革的大方向下,将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长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1-2100716

01

对早期创新型中小企业而言:

实现IPO资本化大门彻底打开

进入2000年互联网时代后,中国新经济独角兽企业在全球独角兽500强中,数量与估值均常年排名第一。但是,如网易、搜狐、新浪,百度、腾讯、阿里、京东、小米、蔚来、理想汽车等等,大量优秀的独角兽企业却频频流失海外或香港资本市场。

其主要原因是,在此前的A股IPO审批制与核准制的框架之下,企业能否实现IPO,更看重企业过去的盈利能力,也就是过去的“赚钱能力”,而不是企业未来的价值成长预期。这便造成了资本市场在帮助处于快速成长期中的优秀中小企业融资发展的功能缺失。

全面注册制改革后的中国资本市场,开始逐步补足这一缺失的功能。2020年3月1日新版证券法落地,将发行股票应当“具有持续盈利能力”的要求,改为“具有持续经营能力”。新版证券法这一根本性的改变,使得在中国资本市场中,第一个试点注册制的科创板,截止目前已有19家尚未实现盈利、未达到盈亏平衡点的企业实现了IPO融资发展。其中,第一家未盈利便实现科创板上市的泽璟生物在上市时市值达到近180亿。

但是,即便注册制与核准制对企业IPO要求有了根本性的变化,A股市场对于企业IPO时的发展阶段与规模的要求仍是同质化的,实现IPO的企业依旧更多的是处于成熟期、发展阶段相对靠后的高利润企业。这也是此前市场在核准制阶段产生的认知与业务惯性所造成的。

数据显示,科创板近两年来,首发上市企业上市前一年度净利润中位数为7400万元,净利润小于5000万的企业占比仅在15%左右;创业板企业规模也居高不下,2020年以来,创业板注册制首发上市企业共有182家,上市前一年净利润中位数为7600万元,净利润小于5000万的企业仅有5家。

北交所的设立,从根本意义上补足了中国资本市场无法为中小企业服务这一功能性缺失,也彻底打破了资本市场只能帮助大利润企业融资发展的市场惯性认知。

首先,北交所是由新三板深化改革而来。此前,新三板作为中国资本市场中的场外市场,重点服务于广大的中小微创新型、创业型企业,曾累计服务超过13000家企业,具备充足的中小微企业服务经验。

其次,新三板的企业挂牌、交易、分层、转板、摘牌等制度更加贴合中小企业。而以新三板精选层为基础进行相关制度设计的北交所,也将更加贴合中小企业的发展阶段。

最后,北交所设立的初心与其他交易所及相关板块不同,北交所是为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这个是北交所诞生的基因,基因是难以改变的。

关于北交所的行业定位,市场一直存在一个较大的误区,就是北交所仅服务于“专精特新”型企业。

全国股转公司,北京证券交易所董事长徐明在公开演讲时曾谈到:“从创新领域看,中小企业覆盖国民经济各行业各领域,其创新不仅体现在新兴产业,也会体现在传统产业中,创新主体不仅包括以制造业为主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也包括战略新兴产业中创新能力突出的中小企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的生活性服务业企业。

所以,北交所的行业定位是创新,创新不仅仅有“专精特新”。此外要注意的是,北交所突出创新并不代表其行业定位会宽泛无边,行业定位上是有“红绿灯”的。

行业“红绿灯”中的“绿灯”便是:服务于中国在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实现科技强国战略中的重点行业,如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科学技术服务、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技术等战略新兴行业。这些行业需要资本市场为其提供持续有效的服务,从而实现产融结合,提高行业整体的发展效率。

而行业“红灯”则是:近期高层会议所提及的“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重点行业,如房地产、建筑、教培等行业。此外,目前正处于行业整治期的影视、游戏等行业也将是资本市场所不会重点支持的行业。

此外,证监会在新闻发布会中,讲到“北京证券交易所如何实现与沪深交易所错位发展”时表示:在市场功能方面,北京证券交易所聚焦创新型中小企业,服务对象“更早、更小、更新”。所以,“更早、更小、更新”便是在企业所处发展阶段定位上,与目前沪深交易所,主板、创业板、科创板的核心区别。对于早期创新型中小企业而言,实现IPO资本化的大门彻底打开。

02

对投资者而言:

得到分享高增长型中小企业成长红利的机会

从投资端来看,中国资本市场与海外相对成熟的资本市场相比,最大的区别便是牛短熊长,市场投资者“炒小、炒差、炒新、炒壳”等投机行为盛行。而这背后的一大原因是,大量上市公司资产的长期投资价值相对较低。在此前的审批制与核准制框架下,资本市场上市公司存在“难进难出,只进不出”的特征。

这便造成了,具备高增长型的中小企业“进不来”,投资者“投不到”,而已经不具备投资价值的企业“出不去”,投资者“只能炒”的尴尬局面。在任何情况下,投资者都最应该是被市场重视的一方,我们过去习惯去教育投资者,做理性长期价值投资,但更应关注的是资产端出现的本质问题。

在中国资本市场全面注册制改革,退市新规落地以及北交所开市下,将会有更多处于价值早期,具备快速成长能力的中小企业实现登陆资本市场,也将有更多不具备长期成长能力与投资价值的企业被退市。资本市场在资产端将会实现更好的“新陈代谢”,留下更多具备投资价值的高增长型中小企业。从而逐步出清资本市场目前投资端“炒小、炒差、炒新、炒壳”等投机行为特征。

2021年,A股市场成交额突破一万亿的交易日已经打破了2015年5月8日至2015年7月8日,连续43个交易日成交额超过一万亿元的记录。可见,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投资热情是愈渐充足的。目前,北交所个人投资者准入门槛为“50万元+2年”,与科创板齐平。可预计,伴随着市场逐步发展,制度建设逐步完善,将有更多投资者得到分享高增长型中小企业成长红利的机会。

03

对上市公司资本价值而言:

一九分化加剧,资金将更偏向中小型高增长企业

纵观全球范围内,任何运行注册制,成熟的资本市场中都是行业的头部公司占据着市场大量的资金、市值与交易量。

以同样运行注册制,运行时间更长、更加成熟的美股市场为例,截止2021年9月30日,市值大于50亿美元的上市公司只占到美股总企业数量的20%,但这前20%的大市值公司,却占据美股市场总市值的93%,占美股近一年总交易量的87%。运行注册制的港股市场也同样如此,市值大于100亿港元的上市公司占港股总企业数量的19%,但占据了港股95%的总市值和95%的近一年的总成交额。

而中国资本市场,在全面注册制改革下,企业价值分化也正在向“一九分化”演变。目前A股百亿市值以上的企业占到34%,这些企业占据着A股市场85%以上的市值以及78%的近一年成交量。

伴随着同样运行注册制的北交所开市,早期高增长型中小企业的IPO大门打开,投资者可选择的优质资产增多,资金也将更加倾向于选择北交所中最具增长潜力的企业。

今后的A股市场,将持续向“一九分化”演变。行业头部企业以及具备成为行业头部潜在能力的早期高增长型企业,将会受到更多资金面的关注,而那些非行业头部企业将逐渐丧失资金端的关注度,从而丧失资本价值。

04

对上市公司退市而言:

退市更为严格化,退市公司将大幅增加

此前的中国资本市场,退市制度基本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近30年真正被退市的公司不到80家,在实行注册制改革前,年均退市仅3家。而美股市场,近十年,年均上市公司有300余家,年均退市也近300家。这就是为什么美股市场能够持续10多年的牛市,在严格的退市制度下,留下的是相对更有价值的公司,优秀的公司对资本市场产生了长期正向拉动作用。

再反观此前的中国资本市场,因退市制度不完善,许多丧失经营能力的公司还能继续挂在A股市场,保留所谓的“壳价值”。因为惩罚力度不足,更有一些公司进行财务造假,例如,此前康美药业财务造假300亿元,当时的顶格处罚才60万元。而在运行注册制的美股市场,中概股瑞幸咖啡22亿美元财务造假,直接被退市,并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支付1.8亿美元罚款,并面临着美股投资人的索赔,索赔金额高达百亿人民币。

进入注册制时代后,资本市场的监管制度与退市机制更为完善。让丧失资本与商业价值的“垃圾股”出清,让上市公司不敢造假,保证资本市场的良性生态。从近两年数据来看,退市企业数量与退市率也在逐渐提升,2019、2020年被退市的上市公司分别为9家和16家。

伴随着2020年12月31日退市新规的落地,“史上最严”退市制度被应用到A股市场的所有板块。财务类、交易类、规范类、重大违法类4套退市指标,将坚决淘汰丧失持续经营能力、或严重财务造假的不良上市企业。

在退市新规运行后,*ST 宜生、*ST成城先后触发交易类退市指标,连续20个交易日的每日收盘价均低于人民币1元,被上交所决定为终止上市后,直接进行退市,成为首批在退市新规下被退市的企业,并且没有退市整理期。

今年A股市场19家公司退市成定局。此外,在退市新规下,今年以来,共有70余家公司被实施ST,其中*ST类有40余家,ST类有30家。由此可见,未来中国的资本市场,不仅会持续将IPO大门打开,也将会持续对不良企业加速出清。

北交所在资本市场退市新规的大框架下,同样使用财务类、交易类、规范类、重大违法类4套退市指标。值得注意的是,北交所上市公司退市去向的安排是:符合条件的,可以退到创新层和基础层继续交易,而存在重大违法违规的,应当直接退出资本市场。

北交所上市公司将以“更早、更小、更新”的创新型中小企业为主,它们具备着高增长潜力的同时,也具备着较高的经营风险。而北交所的退市制度安排,使得企业退市与退市后再上市的路径更为畅通,融资发展更为高效、便捷。

05

对公司上市发行定价而言:

更为市场化,破发常态化

注册制改革与北交所设立打开企业IPO大门后,上市公司资源将不再稀缺,在核准制下的一二级市场估值价差也将不复存在。未来将不会再出现,不论什么公司一旦上市就好几个涨停板的现象,企业上市前后的估值也将趋于“平稳”,只有真正具备高增长潜力的企业,市值才能得到持续的提升。

而缺乏成长价值,此前融资估值过高的企业,上市首日便可能出现破发。截至2021年9月,运行注册制的科创板已有32家企业破发(跌破发行价),占到科创板市场的9%。此外,从代表趋势的数据上看,有68%的科创板企业跌破上市首日收盘价;而创业板以注册制上市的公司中,有91%的企业跌破首日收盘价。

此外,如海外运行注册制的成熟资本市场中,上市破发更为常态化。以美股市场为例,近3年赴美上市的中概股公司中,有67%的企业都处于破发状态。但要注意,这是在2020年疫情危机后,美国实行QE与MMT无限量大放水货币政策,大量资金流向资本市场后的结果,而疫情前的往年处于破发状态的中概股在75%以上。

北交所在开市初期,市场资金端处于非理性状态,破发情况会相对较少。而伴随着北交所的平稳发展,资金端会逐步趋于理性,市场会实现价值回归。中国资本市场刚刚运行注册制不到3年的时间,仍在起步阶段。伴随着北交所开市,IPO的大门将开得更大,将会有更多的公司实现IPO融资发展。未来的A股市场也将迎来上市公司破发的常态化。

06

对一级市场投资机构而言:

退出渠道更为畅通,价值投资时代正式来临

一级股权投资市场是二级市场资金端的“先行指标”,代表了上市前资本涌入的方向。2021年上半年,在经济疫后持续复苏的推动下,股权投资市场明显回暖。募资方面,2021年上半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募资总金额达4547.74亿元人民币,同比上升6.9%;新募集基金数达到1941支,同比上升58.2%。投资方面,投资案例数和总投资金额分别达到4230起、47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6%、50.3%。但并未回到资管新规、金融强监管前2017年的最高水平。

股权投资的商业模式链条,“募资、投资、管理、退出”中最为重要的便是退出端,因为无论数额的多少,市场永远不会缺乏资金,也不会缺乏可投资的企业资产。而被投资企业无法实现IPO,投资资金便无法实现退出,股权投资的商业模式便无法实现正常运转。伴随着资本市场注册制的平稳运行,被投企业IPO上市后退出渠道日渐通畅,2021年上半年退出共计1880笔,同比增长23.6%。

北交所的设立,使得股权投资机构拥有了更为高效的价值投资退出渠道。一级市场科技产业、创新型企业投融资热度将会持续提升。此外,北交所上市的企业将是“更早、更小、更新”的高增长型中小企业,这使得投资机构拥有了更早的退出机会,从而提高投资资金的整体使用效率。

要注意的是,在资本市场全面注册制改革下,Pre-IPO的投资机会将会逐渐减少,因为注册制长期必然会打消掉一二级市场所存在的估值差,甚至产生破发、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等现象。北交所虽然使得退出渠道更为畅通,但对投资机构挖掘早期企业价值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股权投资市场的长期价值投资时代正式来临。

07

对中介服务机构而言:

商业机会大幅增加的同时提出更高要求

北交所的设立对券商投行等中介机构而言,商业机会大增,但对其服务模式将产生颠覆式的影响。

一是券商投行原有的项目选择和价值评判体系将发生实质性的改变,从短期业务导向转为长期价值导向,投行的核心职能将真正回归价值挖掘、价值判断以及价值陪伴,关注企业长期是否能为投资者及社会创造价值。

二是券商投行的项目承销能力将成为其核心竞争力。此前因企业A股上市实行核准制,A股IPO资源是稀缺的,这使得企业上市融资相对简单,不会出现上市发行新股失败的情况,券商在上市融资中承销能力无法得到体现。

而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以及北交所设立,将上市流程缩短、审核提速,注册获准后股票发行工作变得至关重要。如何选择发行时机、如何定出让买卖双方都满意的价格,这需要券商投行有强大的行业研究团队及机构投资者资源做支持。

对一级市场中解决企业融资的精品投行(FA)而言,同样机会与挑战并存。因为在我国资本市场中FA机构尚无金融牌照,其核心竞争力便是其专业性与资源性。专业性代表了FA机构对未上市企业理解的深度与对合理企业估值定价的能力等,资源性则代表所拥有资金端资源数量,以及对优质项目的承销能力。

北交所的设立,给予了此前重点布局在科技创新领域FA机构的机会,更多的资金、资源会涌入科技创新赛道。而挑战便是由于科技创新型企业前期投入研发周期都较长,短期很难有利润的释放且经营风险较高,这需要FA机构在进行前期的企业立项筛选时,拥有足够强的专业行业研究及判断能力,当项目立项后,则需要长时间的孵化与赋能项目,助力企业实现平稳的快速成长。

08

对资本市场其他板块而言:

短期分流影响不大,长期良性竞争发展

基于此前新交易市场开市的经验来看,北交所的开市短期必然会对市场上其他板块的存量资金产生“抽血效应”。但要注意的是,这仅是市场的短期反应,也并不会出现“大量抽血”的情况。其原因在于一方面,北交所初期可配资产规模不大。目前,81家精选层公司整体流通市值刚过1000亿元,与沪深交易所差距较大。另一方面,北交所的上市初期的公司体量偏小,且以高成长型公司为主,投资风险相对较高,资金端高风险型资金参与投资为主。

此外,任何成熟的资本市场,都有不同的交易所或板块形成差异互补与良性竞争。如美股的纽交所与纳斯达克,其多年的良性竞争使得两家交易所不断的创新发展。北交所的设立,将会与上交所科创板、深交所创业板形成最直接的良性竞争,因为这三个市场对企业的行业标准上有重叠,都指向了科技创新。北交所是“创新”,科创板是硬科技,而创业板是“三创四新”。

不同交易所与板块的良性竞争,也将倒逼不同市场同质化问题得到解决。通过差异化的制度安排,吸引优秀的企业。

09

对资本市场体系而言:

重塑长期价值为核心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在北交所正式设立之前,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建设并不完善,并不能为不同阶段的优秀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而此前传统的多层次资本市场“金字塔结构”,也并不能解释当下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资本市场结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之路由此启程。在那之后,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科创板、北交所相继设立。

在这过程中,市场中多位学者曾提出过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金字塔结构”。资本市场的“金字塔结构”,将主板置于最高层级,中小板在未被深市主板合并之前置于第二层级,随后是创业板以及科创板,再往下是新三板,最后是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我们认为在资本市场建设早期阶段所提出的传统“金字塔结构”,并不能解释当下中国特色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首先,“金字塔结构”纵向划分各个板块会造成市场主体对各板块价值认定的误导。主板的价值并非高于创业板以及科创板、科创板与创业板的价值并非高于北交所与新三板。而上下层级的划分,极易造成市场参与主体,企业家、投资人对不同板块价值的误判。

其次,不同层级板块中上市企业的数量与金字塔中上下层的宽度并非正相关。举例来说,并非注册制改革后创业板上市企业数量就一定少于下层科创板。

最后,目前金子塔上下层级的划分并非以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价值体现为核心,而是以企业发展规模以及财务指标为核心。金字塔不同层级的不同板块完全上下割裂独立开,也有违不同板块间差异互补与良性竞争的本质。

北交所设立后,中国特色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更应以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有不同资本市场板块,帮助其实现融资发展为核心建立。并且在以注册制为核心的框架下,实现以公司价值为核心的评判机制。不同板块之间也可以实现融合,并非完全独立。

3-1019829

10

对中国经济发展而言:

补齐科技一体两翼,推动经济平稳跨过中等收入门槛

在2023年左右,中国经济将会跨过“中等收入陷阱”,成为高收入国家。目前世界银行所定的标准是人均国民总收入12375美元,而中国是人均GDP约1.1万美元。但是,跨过后如何才能彻底跨过去并不再掉回来,是更应关注的问题。此前,如巴西、阿根廷等一些经济体虽然也曾跨过中等收入陷阱,但并未站稳,最终又掉了下来,并长期无法再次跨越。

麻省理工学院对“中等收入陷阱”的定义是:国家发展过程中,其经济增长策略没有从以投资主导模式转型到创新主导模式。这个定义里的投资不是新兴投资、风险投资,而是传统投资,如铁路、公路、机场等基建投资,以及房地产投资等。

在投资主导模式下,会发现只要一个经济体基础要素充足,例如土地、劳动力等,基本都可以实现初期的高速增长,但是科技研发创新的能力不是任何经济体在短期都能具备的驱动要素。所以,中国要实现彻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发展驱动力就必须要进行向科技创新的转型,不转型便很难实现新的高质量发展。

而科技创新仅有产业端的政策助推是难以实现高效发展的,需要有资金端,尤其是资本市场的支持,才能实现产融结合式的高效发展。科技创新产业,天生是难以实现债权融资的,因为其和地产、传统制造业不同,没有大量的资产作为抵押,需要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为其发展提供帮助。

当前,中国经济正在实现科技一体两翼式发展。2020年中国提出新基建战略,2021年提出支持中关村开展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等,这均代表了中国科技一体两翼战略中产业端这一翼。2019年落地的科创板并开始试点注册制,以及2021年设立的北交所,均代表了一体两翼中助推科技产业发展的资金端这一翼。而中国经济则为这一体,在两翼的持续发展与助推之下,将实现更为高质量的平稳的飞行。

476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汇总及详细分析!

先进制造业·导读

近50%的税收、60%的GDP、70%的技术创新、80%的就业、90%的企业总数……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是创新重要发源地,是我国经济韧性的重要基础,是保市场主体、保就业的主力军,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力支撑。

本文汇总了三批经过工信部认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并对专精特新进行了解读,分析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布,值得收藏的好文!   

一个明显趋势是,近年从部委重金支持奖补、到高层会议密集部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已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1-8433599

2021年1月23日,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启动中央财政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加快提升中小企业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及创新水平,通过中央财政资金引导,促进上下联动,将培优中小企业与做强产业相结合,加快培育一批专注于细分市场、聚焦主业、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推动提升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和质量,助力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强做优,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2021年1月23日,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启动中央财政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加快提升中小企业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及创新水平,通过中央财政资金引导,促进上下联动,将培优中小企业与做强产业相结合,加快培育一批专注于细分市场、聚焦主业、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推动提升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和质量,助力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强做优,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十四五”期间,中央财政将通过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累计安排100亿元以上奖补资金,分三批(每批不超过三年)重点支持100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即重点“小巨人”企业)高质量发展,促进这些企业更好发挥示范作用。同时,支持国家(或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每省每批次不超过三个),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上市辅导、创新成果转化与应用、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知识产权应用、上云用云及工业设计等服务,并对重点“小巨人”企业提供“点对点”服务。实现十四五期间培育百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十万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千家单项冠军企业

重点“小巨人”企业不含已在上交所主板、科创板和深交所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以及境外公开发行股票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目标是引导成为制造业单项冠军。

什么是“专精特新”?

根据2016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布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程,鼓励专业化发展、鼓励精细化发展、支持特色化发展、支持新颖化发展”。专精特新定义为“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 

按深圳市2020年发布《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遴选办法》规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定义为:主营业务和发展重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相关要求,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明显,创新能力强、发展速度快、运行质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中小企业,重点遴选制造业中小企业,优先遴选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四基领域(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以及基础软件等领域的中小企业,突出制造强市之路。

深圳政策原则上要求:设立2年以上;上年营收1000万元以上;上年营收增长率不低于15%,或近两年主营业务收入或净利润的平均增长率不低于10%;近两年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以上。

且至少符合如下之一:

(1)专业化(主营业务专注专业)。企业专注核心业务,具备专业化生产、服务和协作配套的能力,其产品和服务在产业链某个环节中处于优势地位,为大企业、大项目和产业链提供优质零部件、元器件、配套产品和配套服务。

(2)精细化(经营管理精细高效)。企业经营管理精细高效,在经营管理中建立了精细高效的制度、流程和体系,实现了生产精细化、管理精细化、服务精细化,形成核心竞争力,其产品或者服务品质精良。

(3)特色化(产品服务独具特色)。企业针对特定市场或者特定消费群体,利用特色资源、传统技艺、地域文化或采用独特的工艺、技术、配方或特殊原料进行研制生产或者提供独具特色的产品或服务,具有独特性、独有性、独家生产特点,有较强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

(4)新颖化(创新能力成果显著)。企业创新能力成效显著,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并取得比较明显的成效,企业产品或者服务属于新经济、新产业领域或新技术、新工艺、新创意、新模式等方面创新成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应用前景广阔,具备较高技术含量或附加值,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重点领域?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主导产品应优先聚焦制造业短板弱项,符合《工业“四基”发展目录》所列重点领域,从事细分产品市场属于制造业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和关键基础材料;或符合制造强国战略十大重点产业领域;或属于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及关键领域“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产品;或围绕重点产业链开展关键基础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攻关;或属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创新产品。

工业“四基”,指的是:核心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

2025制造强国战略十大重点产业领域,指的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条件

1.经济效益。截至上年末的近2年主营业务收入或净利润的平均增长率达到5%以上,企业资产负债率不高于70%。

2.专业化程度。截至上年末,企业从事特定细分市场时间达到3年及以上;主营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达70%以上;主导产品在细分市场占有率位于全省前3位,且在国内细分行业中享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

3.创新能力。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含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下同)2项或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软件著作权5项及以上;自建或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建立研发机构,设立技术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工程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等环节,至少1项核心业务采用信息系统支撑。

4.经营管理。企业拥有自主品牌;取得相关管理体系认证,或产品生产执行国际、国内、行业标准,或是产品通过发达国家和地区产品认证(国际标准协会行业认证)。

5.研发营收比。

(1)上年度营业收入在1亿元及以上,且近2年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不低于3%。

(2)上年度营业收入5000万元(含)—1亿元(不含),且近2年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不低于6%。

(3)上年度营业收入不足5000万元,同时满足近2年内新增股权融资额(实缴)8000万元(含)以上,且研发投入经费3000万元(含)以上,研发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比例50%(含)以上,创新成果属于本通知“二、重点领域”细分行业关键技术,并有重大突破。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

截至2021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9、2020、2021年认定并发布了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

1、第一批企业共248家,其中在A股上市的公司35家;

2、第二批企业共1744家,其中在A股上市的公司157家;

3、第三批企业共2930家,其中在A股上市的公司119家;

3批,

总计认定公布4922家,

截至目前所认定的小巨人企业共4762家。

(第二批160家企业未通过公示)

4762家中,有311家在A股上市,上市公司中主要集中于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中高端制造领域。前五行业共计222家,占比71.38%,分别是:机械设备82家、化工行业48家、医药生物37家、电子行业32家、电气设备23家。

2-7230415
3-3233585

4762家中,按照工信部统计口径,若将5个计划单列市单独列出不计入本省数据,则上榜数量排名前六位省份依次为浙江、江苏、山东、广东、上海、北京,均超过250家。

4-9916665
5-6441843

若加上计划单列市数据,各省份排名则有明显变化——“浙江+宁波”总数一骑绝尘,比第二名多出41家;“广东+深圳”总数超过江苏、山东,居全国第二;“山东+青岛”总数超过江苏,居全国第三;而江苏以285家企业数位列第四,比上一名少了近80家。

6-9097138

按照企业注册地统计,除四座直辖市外,宁波、深圳、成都3座城市上榜企业数量均超过100家,位列前三,其中宁波的上榜企业数仅次于上海、北京,居全国城市第三位,非直辖市第一位;青岛排名第四,共有97家企业上榜;紧随其后的厦门、东莞、西安、长沙上榜企业数量都在70+级别;广州、郑州也上榜前十位。

7-6994936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汇总

8-6479101
9-5241443
10-7535469
11-7520554
12-7665080
13-5001381
14-4604373
15-4763629
16-5497623
17-1600355
18-8176355
19-6902347
20-9495771
21-5453949
22-4267619
23-4740795
24-9377720
25-7803637
26-9630348
27-2813694
28-2881929
29-9879943
30-2270195
31-4363571
32-4315827
33-3260669
34-2920151
35-5556645
36-2267529
37-3783052
38-4027595
39-7008205
40-3913192
41-7463919
42-9785919
43-7252747
44-2292524
45-1884263
46-3390822
47-8456091
48-9862828
49-5882618
50-6253774
51-5444903
52-3129091
53-6075679
54-4888980
55-3652917
56-7064539
57-3278847
58-4695403
59-5730954
60-6263637
61-1124096
62-6484896
63-3331279
64-8367540
65-6414563
66-5000587
67-4384190
68-6128527
69-1537253
70-6518174
71-4740659
72-1099063
73-5629368
74-1531218
75-6274517
76-1238886
77-3416339
78-8621316
79-1602540
80-8932542
81-8395746
82-7285886
83-5500130
84-8507825
85-5880420
86-4439040
87-1841633
88-6838804
89-9576122
90-9564366
91-6697576
92-3933568
94-6619495
95-9948370
96-5917121
97-7340409
98-6122825
99-3405490
100-9582083
101-3464213
102-2133620
103-2662897
104-3118442
105-9582141
106-6061768
107-1319050
108-7394853
109-5098628

国家发展改革委惠企纾困专题新闻发布会

国家发展改革委定于2021年9月24日(周五)上午10:00,召开惠企纾困专题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司局负责同志出席。敬请关注!

国家发展改革委惠企纾困专题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惠企纾困专题新闻发布会政研室副主任、委新闻发言人孟玮体改司副司长蒋毅产业司副司长霍福鹏高技术司副司长朱建武财金司副司长张春国家发展改革委惠企纾困专题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惠企纾困专题新闻发布会政研室副主任、委新闻发言人孟玮体改司副司长蒋毅产业司副司长霍福鹏高技术司副司长朱建武财金司副司长张春国家发展改革委惠企纾困专题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惠企纾困专题新闻发布会政研室副主任、委新闻发言人孟玮体改司副司长蒋毅产业司副司长霍福鹏高技术司副司长朱建武财金司副司长张春文字实录

孟玮: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今天的专题新闻发布会,今天的主题是“惠企纾困”。今年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多措并举,进一步推动放开市场准入,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推进创新创业创造,努力将各项“惠企纾困”政策落到实处。为便于大家更好了解相关工作情况,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体改司副司长蒋毅先生、产业司副司长霍福鹏先生、高技术司副司长朱建武先生、财金司副司长张春先生。请他们围绕“惠企纾困”有关情况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今天没有主动发布的内容,下面请记者朋友们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代表的媒体。

2021-09-24 10:06:03

央广中国之声记者:

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是民营企业的普遍呼声,请问在这方面国家发改委将有哪些举措?

2021-09-24 10:15:40

蒋毅:

感谢您的提问!市场准入是民营企业家普遍关注的问题,市场准入制度是市场体系建设中最基础的制度之一。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全面实施,按照“一年一修订”的原则,已经发布三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清单事项由151项缩减至123项,“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全面确立,一批妨碍市场主体公平准入的隐性壁垒得到清理破除,清单制度体系不断健全完善。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准备重点开展三方面工作。

一是继续推动放宽市场准入限制。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各地方对《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0年版)》开展全面修订,总体上力争清单事项在前版基础上进一步缩减,目前正在公开征求意见,欢迎大家踊跃提出意见。后续将按程序报批后印发实施。

二是着力开展放宽市场准入试点。今年4月,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商务部公布了《关于支持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放宽市场准入若干特别措施的意见》,在医疗、教育、文化、金融等领域推出22条特别措施,首个放宽准入试点正式落地。下一步,将结合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加快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放宽准入特别措施出台,积极推进浦东、横琴等特别措施研究制定工作,支持湖北开展放宽市场准入试点。

三是建立违背负面清单案例归集通报和市场准入效能评估机制。今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指导福建、云南两省围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落实情况、市场准入审批服务效能、市场准入隐性壁垒破除等方面,对市场准入效能开展综合评估,形成良好示范效应。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的效能评估的指标体系,逐步扩大评估范围,实施违背负面清单案例归集与通报,畅通市场主体对各类市场准入问题的反馈渠道,营造更加公平畅通的市场准入环境。

2021-09-24 10:18:54

凤凰卫视记者:

今年以来,我国工业经济运行稳定恢复态势不断巩固,显示出了较强的发展韧性。请问,如何看待当前工业运行态势?下一步保持全年工业运行平稳向好的政策着力点有哪些?

2021-09-24 10:21:52

霍福鹏:

首先感谢您对工业运行情况的关心。

今年以来,我国工业经济总体上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工业增加值、投资、出口等稳中加固。从具体表现看,主要呈现“四个持续”的特征。

一是走势持续回升。增加值方面,1—8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1%,两年平均增长6.6%,总体保持平稳。出口方面,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14.8%,较上月加快3.8个百分点,其中医药制造、汽车、金属制品等行业保持较快增长。投资方面,1—8月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5.7%,高于全部投资增速6.8个百分点。

二是结构持续优化。8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3%,较上月加快2.7个百分点,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显著提升。装备制造业增长态势较好,8月份增加值同比增长5.8%,两年平均增长8.3%。1—8月,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5.8%、17.5%,制造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9.3%,今年以来持续高于制造业投资增速。

三是效益持续向好。1—7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57.3%,两年平均增长20.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7.09%,比去年同期提高1.43个百分点。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七成以上盈利规模超过疫情前水平。

四是活力持续增强。创新创业活力持续释放,市场主体不断增加。新业态持续活跃,1—8月,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5.9%,占比达到23.6%,接近1/4。新产品快速增长,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持续走高,1—8月产销分别完成181.3万辆和179.9万辆,为去年同期的2.9倍。8月,工业机器人、太阳能电池产量分别同比增长57.4%、41%。

总体上看,今年以来工业生产保持平稳增长、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下一步,我们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努力保持工业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精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统筹推进企业降成本各项重点工作,落实各项惠企政策,加大对创新的支持力度,提升融资服务水平,增强人才要素保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做好跨周期调节,有效引导社会预期、增强市场信心。

同时,强化创新驱动引领,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着力破解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2021-09-24 10:29:20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杂志记者:

今年以来,尽管受到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但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仍然呈现快速发展态势。请问,国家发改委将采取哪些措施进一步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1-09-24 10:33:09

朱建武:

正如您所讲的,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多措并举加大力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一是产业发展总体态势持续走强。国家信息中心景气调查数据显示,三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景气指数为146.9,位于较强景气区间。二是重点行业发展持续向好。1-8月份,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8.0%、23.8%、30.0%。三是创新发展信心持续提升。三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景气指数为130.7,指数呈现连续提升态势。

随着国家“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及其他各领域专项规划陆续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支持力度还将进一步加大,产业发展预期将持续稳中向好。当然,当前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国际海运价格持续维持高位,加之部分大宗商品和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也面临挑战,特别是产业链中下游、中小企业,对价格和成本的传导消化能力相对较弱,应予以高度关注。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打造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落实好规划任务。组织实施好“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细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推动形成战新产业发展“全国一盘棋”。二是加强集群培育。深入推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加快构建产业集群梯次发展体系,推动产业集群建设重点任务加快落地。三是强化政策支持。大力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多渠道加大支持力度,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素保障能力。

2021-09-24 10:35:41

南方都市报记者:

去年疫情以来,民营企业生产经营受到一定冲击,请问当前民营企业总体生存状况如何?下一步,在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举措方面有何考量?

2021-09-24 10:40:01

蒋毅:

感谢您的提问!确实去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并持续演变,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很大挑战。为了战疫情、稳经济、保民生,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广大民营企业迎难而上,苦练内功,韧劲与活力不断彰显,呈现高质量发展的新趋势。近期民营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可以归纳为“五个更加注重”。一是更加注重降本增效控风险提升竞争力。二是更加注重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增强新动能。三是更加注重转型升级应对外部冲击。四是更加注重抓住新业态新模式机遇拓展外贸空间。五是更加注重履行社会责任为国分忧。

围绕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在税费、融资、招投标、营商环境等方面相继推出一系列惠企纾困政策,政策效应持续显现。目前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依然不小,我们将坚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下大力气持续抓好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各项任务的落实,方向不变、力度不减。一是解决好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通过多种方式,持续发现和了解民营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这些问题既有传统的在产权保护、招投标、市场准入等领域存在的问题,也有今年在新形势下面临的一些新问题,比如大宗原材料的涨价、海运费用的涨价等等,将及时予以研究解决。二是开展民营经济跨区域发展政策协同试点。通过破除区域间涉民营经济政策壁垒、建立区域间利益协同机制,推进涉民企政务服务协同、区域市场协同,从而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不平衡、要素不流动、市场不联通的问题,为全国跨区域协同发展机制探索路径。三是积极引导支持民营企业平等享受有关政策。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增量混改,在开展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等工作中,积极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四是发挥好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示范带动作用。聚焦中发49号文中的重点任务以及民营企业的重点关切,深入挖掘地方的典型经验做法开展宣传推广,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形成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良好氛围和环境。

2021-09-24 10:41:25

澎湃新闻记者:

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推动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

2021-09-24 10:44:09

张春:

中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生力军,但中小微企业融资也是世界性难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展普惠金融,有效缓解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当前全球疫情仍在持续演变,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仍然不稳固、不均衡。稳增长、保就业,重在保市场主体特别是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对激发市场主体内生动力、巩固经济恢复基础具有全局性意义。

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国家各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有效措施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取得了明显成效。国家发展改革委结合自身职能,在牵头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会同银保监会等部门大力推广“信易贷”模式,以信用信息共享与大数据开发应用为基础,充分挖掘信用信息价值,缓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难题,在金融机构与中小微企业之间架起一座“信用金桥”。我们依托所属的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成运行了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并与255个地方平台或站点实现对接,为银行、保险、担保、信用服务等机构提供涉企信用信息查询等服务,提升对中小微企业的精准画像能力,形成“以信获贷、以贷促信”的良性循环。

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各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下,中小微企业融资继续呈现“量增、面扩、价降”态势。从全国情况看,截至7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7.8万亿元,同比增长29.3%。7月新发放普惠小微贷款企业贷款利率4.93%,较上年末下降0.15个百分点。从融资信用服务平台情况看,截至8月末,累计注册企业999.4万家,通过平台累计发放贷款超过4万亿元,部分地方平台发放贷款的平均利率低于全国普惠小微贷款利率约1个百分点。应该说“信易贷”模式对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工作部署,加快信用信息共享步伐,进一步推广完善“信易贷”模式,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为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提供坚实支撑。一是进一步加强信用信息共享应用。目前,我们正在研究起草相关政策文件,将以更大力度推动纳税、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缴纳、水电煤气、仓储物流、不动产、知识产权等信息纳入共享范围,夯实信用信息在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中的“基础桩”作用。二是进一步健全融资服务平台网络。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在充分运用现有信息系统的基础上,统筹建设融资服务平台,构建全国一体化的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网络。三是进一步强化风险监测和信息安全保障。更好发挥信用在金融风险识别、监测、管理、处置等环节的基础作用,提升风险防范能力。加强信息安全和对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保护力度,防止信息非法使用,保障主体权益。

2021-09-24 10:45:58

上海证券报记者:

今年以来,我国制造业投资保持了良好增长势头。能否介绍一下在制造业方面国家下一步鼓励投资的重点方向和领域?

2021-09-24 10:50:15

霍福鹏: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稳定制造业投资,对夯实实体经济根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具有重要作用。刚才我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向大家介绍了,今年以来,制造业投资持续发力,1—8月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5.7%,高于全部投资增速6.8个百分点。下一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署,围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我委将积极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投资力度,做好5个方面工作,保持制造业投资良好增长态势。

一是夯实产业基础。鼓励企业聚焦制造业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软件加大投资布局,着力突破关键技术,实现工程化、产业化,补齐产业发展基础短板。

二是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鼓励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应用先进技术、更新生产设备,提升产品质量、加强品牌建设,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以高质量供给适应引领创造新需求。

三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鼓励企业瞄准未来产业变革方向,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加快重大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步伐,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增强全产业链核心竞争力。

四是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鼓励企业培育发展专业化服务机构,提升产业创新力,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增强全产业链竞争优势。

五是优化产业区域布局。鼓励企业加大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投资力度,用好我国发展战略纵深,优化产业链区域布局,实现产业在国内有序转移,增强产业根植性。

2021-09-24 10:52:53

经济参考报记者:

今年全国就业压力依然较大。我们注意到,国家发展改革委年初发起了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请问目前示范行动成效如何,未来有什么考虑?

2021-09-24 10:54:44

朱建武: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创业带动就业工作作出明确部署。正如您所提到的,年初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依托212家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开展了“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我们的主要思路是,通过扶持创业,为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截至目前,已累计新增就业机会240万个,有效发挥了创业带动就业的示范作用。我体会,示范带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为解决重点群体就业提供了示范。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通过企业、高校示范基地结对,近千名实战经验丰富的创业导师,辅导了2万多学生创业就业,举办了200多场创业就业专场活动,共计为毕业生提供了27万个就业机会;在农民工就业方面,示范基地聚焦家政服务、养老托育、乡村旅游、家电回收等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社会服务领域,扶持“互联网+社会单元”创业项目,目前已吸引资金投入23亿元,创造了143万个就业机会。

二是为创新创业融合发展提供了示范。通过创业带动就业,示范基地打造专业化、全链条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已经转化科技成果1.4万项,培育“隐形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近千家。同时,示范基地积极推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通过共享资源、联合攻关、订单支持等市场化方式,与12万家中小企业合作,带动中小企业新增26万个就业机会。

三是为创业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示范。一批示范基地针对本地优势特色,大力扶持创业,带动一大批人在家门口致富(比如,河南鹿邑县是我们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吸引9万多返乡创业人员,已创办尾毛化妆刷各类经营实体3.5万家,带动近20万名农民在家门口就业致富)。此外,一批示范基地与欠发达地区劳动力通过市场化方式开展深度合作,带动一批农民走上了致富路。

为进一步扩大创业带动就业示范作用,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抓重点群体。聚焦解决大学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创业就业,进一步梳理痛点堵点,加强政策协调和支持,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机会,并努力转化为稳定的就业岗位。

二是抓经验总结。加强信息跟踪,及时梳理汇总各方面涌现出的典型经验、典型案例、典型模式,进一步丰富示范行动“样本库”。

三是抓宣传推广。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加大示范行动“样本库”宣传的频度广度;适时组织现场交流会、工作研讨会,做好经验推广,让更多创业者有模式可依、有路径可循。

对于这项工作,我们也希望媒体的朋友们给予关注和支持。

2021-09-24 10:57:08

中国网记者:

您刚才在回答中提到各地、各金融机构积极开展“信易贷”相关工作,都有哪些成功经验或创新做法?

2021-09-24 10:59:56

张春:

在深入推进“信易贷”工作过程中,各地方、各金融机构积极探索符合地方发展实际、体现本单位特色的“信易贷”模式,为创新“信易贷”产品服务提供了重要参考和有益经验。目前来看,比较成熟共性的有以下四个方面,包括一站式服务、立体化画像、便捷化办理、多渠道分担。

一是一站式服务。以浙江省为例,浙江省“信易贷”平台依托省公共数据中心及国家信易贷数据搭建金融主题库,开发“一键查询”信息共享服务,全流程支持贷前调查、授信审批、贷后管理等各个环节。平台建立了覆盖省、市、县三级银行放贷体系,在线管理201家银行机构,精准对接企业11.2万家,也就是说中小微企业接入平台后可以任意选择这200多家银行机构提供的贷款服务,不用再一家一家跑了。同时,平台还实现了与自然资源、市场监管、经信等11个部门协同对接,如果在办理相关业务时需要调用涉及这些部门的信用信息数据,也可以实现“一站式”办理。如,实现不动产抵押登记在线办理,将业务办理时长从5-8个工作日缩减至不足5小时,大幅缩短了客户等待贷款时间。

二是立体化画像。以厦门市为例,以金融机构需求为导向,依法依规归集与企业经营密切相关的社保医保、水电气、公积金、不动产核验、司法等信息,并按有关规定向金融机构和信用服务机构开放使用。同时,完善信用信息标准规范,严格执行企业授权要求,推动有关机构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发开利用信用信息。这里需要解释的是,办理信易贷业务时不是把所有涉贷信息一股脑提供出去,这方面有很多办法。有的信息可以直接使用,有的敏感信息要经过企业授权之后使用,有的更敏感一些的甚至要通过联合建模等技术方式实现数据“可用不可得”。所谓联合建模,就是放贷机构可以在平台建立风险评价模型,并使用平台数据获取计算结果,但无法看到或留存申请贷款企业的原始数据。我们非常关注信息安全,特别注重保护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

三是便捷化办理。以农业银行为例,针对中小微企业分散化、零售化、长尾化特点,开发专门的中小微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实现企业速申速贷、随借随还。传统上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审批流程需要几个星期,现在通过线上办理缩短到3天以内。目前该服务已与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和14个地方平台对接,共同构建中小微企业服务生态圈。

四是多渠道分担。分担主要是指风险分担,这方面各地都有很多探索。比如有的地方设立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为信用良好的中小微企业提供担保费率优惠支持;再如有的地方统筹整合财政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各项资金,设立地方风险缓释基金,对实际发生的不良贷款本金损失,与合作银行按比例分担。在国家层面,近期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也是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的运营方,与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通过“信息共享+风险缓释”合作模式助推银行敢贷、愿贷、精准放贷。通过这样一个合作,在简化担保审批环节的同时,部分“信易贷”融资产品授信额度上限提高近1倍。

下一步,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这些经验的推广,同时不断总结新的好经验好做法,从而更好地发挥“信易贷”模式对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的积极作用,更好地纾解中小微企业的困难。

2021-09-24 11:01:34

红星新闻记者:

一段时间以来,尤其是去年疫情以来,中央层面陆续出台一系列助企纾困政策,请问各地方在落实层面有哪些好经验好做法?下一步如何鼓励地方出台更有地方特色、更有针对性的举措?

2021-09-24 11:03:53

蒋毅:

感谢您的提问!2019年年底,党中央出台了历史上第一份关于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中央文件。文件下发后,很多地方结合中央部署的改革任务,围绕促进“两个健康”,持续破解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难题,创造出一批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典型做法和成功经验。这里我也给大家举些例子,比如,青岛市研发的“青易办”企业开办掌上智能平台,真正实现了一部手机就能办完企业开办所有业务;温州市将惠企政策整合为5大产业政策,通过自主研发的产业政策奖励兑现系统,实现政策兑现从企业自主申报到政策主动推送转变,原来企业家需要去主动关注政策,现在真正实现了政策精准“送上门”;泉州市在全国首创无还本续贷的“无间贷”产品,有效解决了小微企业贷款到期日与货款回笼周期不相匹配的难题;佛山市实施的补贴资金秒到企业和个人的“秒速直达”改革,让企业群众拿到补贴资金从原来耗时半年甚至一年多变为只需几秒钟;台州市在疫情期间发放亿元“抵息券”,建立地方财政与银行让利联动直达惠企的新机制,切实帮助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小微企业减负增效;常州市建立民营企业惠企政策会商机制、民营企业融资风险协调机制,按照“一企一策”,为民营企业精准开出“诊治处方”;成都市开展民营企业历史遗留问题清理化解专项行动,已累计化解民营企业产权证办理、企业纠纷、拖欠账款、政府承诺事项兑现等问题800多个;江阴市与全国14个地区建立跨区域通办协作关系,推进涉企政务服务跨区域协同,解决企业异地办事难题。这些都是地方层面开展的创新。

总书记讲,一个好的改革案例胜过一沓改革文件。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梳理总结这些好经验好做法,通过多种方式,把这些典型做法推广到全国,树立标杆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在一些工作基础扎实的地方开展民营经济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并明确一些创建联系点城市,进一步激发地方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形成全国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良好局面,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形成有力支撑。谢谢!

2021-09-24 11:05:48

时代周报记者: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经济高质量发展要靠创新。请问,今年以来发改委在推动构建创新创业创造新生态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有什么考虑?

2021-09-24 11:07:58

朱建武: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目标,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今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创造,不断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我们所做的工作,概括起来,就是“四抓四强化”。

一是抓科技创新,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系统规划“十四五”和中长期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针对在建的大设施,今年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60亿元,直接带动地方配套投资40亿元,间接带动社会研发投入数百亿元;支持中科院实施“率先行动”计划,加快科教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生物育种、集成电路装备材料、云计算装备等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打造产业链协同创新“国家队”。

二是抓产业创新,强化共性技术研发。统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制定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十四五”发展规划,前瞻谋划未来产业布局;顺利完成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第一批优化整合工作,大幅提升产业共性技术研发能力;启动新一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工作,支持企业健全技术创新体系。

三是抓区域创新,强化创新高地引领带动。推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强化怀柔、张江、合肥、大湾区4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支撑作用,“3+4”区域创新布局,为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了强有力的引领带动作用。

四是抓制度创新,强化新动能发展体制机制保障。今年以来,在继续推动全面创新改革56项经验复制推广的同时,坚持“大立意、小切口”,支持北京等13个省市63家企事业单位,从制约创新的体制机制痛点堵点出发,采取任务清单方式,深入开展改革探索。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在既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三个作用”,持续抓好创新创业创造。

一是进一步提升创新高地建设的引领作用。机制化推进国际科创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推动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大改革加快落地;支持有条件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形成多层次、体系化的区域创新格局;务实抓好全面创新改革,努力打造科技创新“小岗村”式的制度性成果。

二是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建设的支撑作用。坚持目标集中、领域集中、主体集中、区域集中、资源集中,加快“十四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落地,推动一批当前急需、带动性强、影响力大的项目及早开工;完善设施建设、运行、评价全周期管理,进一步推动开放共享。

三是进一步提升创新平台建设的放大作用。聚焦战略性领域,加快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布局建设,完成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优化整合,新认定一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放大创新平台体系的整体效应,强化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2021-09-24 11:10:17

中国改革报记者:

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第二批试点名单,请介绍一下有关试点工作进展情况,下一步有哪些主要工作考虑?

2021-09-24 11:12:17

霍福鹏:

感谢媒体朋友们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试点工作的关心!自2020年3月我委组织开展两业融合试点以来,在各方支持下,各个试点区域、企业共同探索,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是体制机制持续创新。试点区域注重优化顶层设计,加强政策赋能。例如,天津经开区、江苏省张家港市、安徽省合肥经开区等试点区域着力构建两业融合规划、金融、人才等方面“八大平台”,实现两业融合重点项目库动态管理,全面实施“智能+制造”行动计划,完善促进两业融合制度体系。

二是融合路径模式日益清晰。试点企业着力发挥自身优势,加快创新突破。例如,首批试点企业中的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安徽丰原集团有限公司、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积极探索轨道交通装备、生物基材料、新能源汽车充电行业两业深度融合发展新路径、新模式,加快向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推进绿色制造平台建设,提升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增值服务供给水平,推进制造业服务环节拓空间、增效益。

三是第二批试点稳步推进。媒体记者刚才提到了,近日,我委确定了中关村科技园区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等20个区域、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等40个企业作为第二批两业融合发展试点单位,支持其开展创新实践,探索重点行业、领域和地区融合发展新路径新模式,发挥多元化融合发展主体作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一批新的典型经验。

下一步,我委将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认真梳理典型经验。进一步梳理总结首批试点单位经验,向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推广,将试点工作推向深入。

二是扎实推进第二批试点工作。组织第二批试点单位进一步优化完善试点方案,鼓励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认真督促、协调试点单位按照既定目标、任务,扎实有效开展新探索。

三是继续扩大宣传推广。我委将通过门户网站持续发布两业融合发展典型做法和经验,对成果成效突出、示范效应明显的试点区域、企业深度跟踪,组织开展结合地方和行业特色的宣传活动,充分发挥两业融合试点的示范带动作用。

这里也欢迎各位媒体朋友继续关注和支持两业融合试点工作。

2021-09-24 11:13:47

孟玮:

谢谢4位发布人!大家后续如果还有关注的问题,可以与新闻办联系。时间关系,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2021-09-24 11:1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