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归档 时政要闻

重要消息!商务部、央行宣布

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印发通知,进一步支持外经贸企业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

通知要求便利各类跨境贸易投资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推动银行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结算服务;鼓励银行开展境外人民币贷款,更好满足企业跨境人民币投融资需求;便利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各类贸易新业态跨境人民币结算,支持大宗商品人民币计价结算,支持境外投资者以人民币来华投资、境内再投资。着力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支持力度,便利其在跨境贸易投资中使用人民币结算,规避汇率风险、降低汇兑成本。

2-9413938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 宣昌能:目前,在我国各类主体开展的跨境交易中,已有近一半使用人民币结算,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进一步夯实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制度基础,完善人民币跨境使用基础设施建设,为境内外主体持有、使用人民币营造更加友好的政策环境。

商务部表示,近年来我国企业更加深度地融入全球的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对跨境使用人民币的意愿和需求不断增强。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和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要及时摸排和对接行业企业需求,为人民币跨境使用创造良好政策环境。

3-5600246

商务部副部长 郭婷婷:我们将立足解决企业急难愁盼,持续抓好政策落实,帮助更多企业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提升贸易投资合作的质量和水平。

上海优化营商环境再放大招!新春伊始的全市大会上,陈吉宁划重点

新春伊始,上海市今天(1月28日)召开2023年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大会。市委书记陈吉宁在会上强调,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优化营商环境对于开好局、起好步意义重大。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指示精神,把市场化作为鲜明主线,把法治化作为基础保障,把国际化作为重要标准,扎实抓好优化营商环境各项工作的落地落实,更好引导社会预期,大力提振发展信心,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主持会议,市委副书记诸葛宇杰出席,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清部署2023年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

1-6609097

充分认识新征程上优化营商环境是落实国家战略任务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国际核心竞争力的内在需要,是当前稳预期、强信心的关键举措

3-6554935

陈吉宁指出,要充分认识新征程上优化营商环境是落实国家战略任务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国际核心竞争力的内在需要,是当前稳预期、强信心的关键举措。要把优化营商环境摆在上海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标准市场体系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在制度型开放和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等方面加大探索力度,更好配置全球要素资源,吸引海内外一流企业、一流人才,激活创新第一动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深化市场化改革,更好为企业鼓劲、纾困、解难,持续营造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的制度环境,支持企业充分参与市场竞争、更好投身创新活动。

发挥政策对优化营商环境的支撑作用

陈吉宁指出,要发挥政策对优化营商环境的支撑作用。着力构建亲清统一的政商关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强化产权保护、市场准入、资金要素获取等方面的普惠性支持政策,优化完善联系服务企业机制,切实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加快推动减税降费、退税缓税等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加快金融产品创新,持续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推动建立面向中小微企业的首贷、续贷服务机制。完善产业政策,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提升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水平。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对接,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大力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数字贸易,发挥好进博会在商品服务展示交易、投资贸易洽谈、技术解决方案推广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统筹做好援企稳岗各项措施,持续优化政策吸引高精尖缺海外人才。

紧紧围绕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方向,切实抓好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各项任务举措的落实

陈吉宁指出,要紧紧围绕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方向,切实抓好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各项任务举措的落实。把世行新指标体系作为优化营商环境重要参照系,在全面分析研判基础上充分吸收借鉴,从自身发展阶段和需求出发,坚持问题导向,自主推进各项改革。要着力提升营商环境法治化水平,使法治成为上海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加快对政策文件的制定清理,加强一致性评估,倒逼事项精简和流程优化。落实“法定职权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的法治要求,持续清理各类具有审批性质的管理事项,坚决消除隐性壁垒。加快清理模糊性兜底条款,完善各领域自由裁量权基准制度,确保政策的清晰性和可预期性。

协同推进行政审批改革与事中事后监管,促进行政审批改革深化和整体效能提升

陈吉宁指出,要协同推进行政审批改革与事中事后监管,促进行政审批改革深化和整体效能提升。要聚焦涉及多个部门、管理难度大、风险隐患突出的重点行业领域和场景,开展系统性、集成式、一体化的综合监管改革。完善“风险+信用”监管,建立统一的监管风险数据库,加强对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结果的综合运用和精准监管。深化包容审慎监管,完善监管规则规范,鼓励创新、守住底线。提升科技监管效能,推进营商环境数字化转型。要聚焦企业关注的重点,扩大告知承诺制覆盖范围,加快推进工程建设领域一体化改革,着力建立高质量的产业服务体系。

用好数字化手段为优化营商环境赋能,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服务效率提升

陈吉宁指出,要用好数字化手段为优化营商环境赋能,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服务效率提升。加快推进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全场景应用,构建线上线下全面融合的服务体系。通过数据归集与整合、应用开发与升级,牵引审批改革和流程再造。要以数字化赋能中小企业发展,搭建公共平台,针对共性需求,开发、孵化和培育更多好用的软件工具,大力支持中小制造业企业对生产线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帮助企业更好降本增效。

重点区域要跑在前、走在先,结合各自国家战略任务和功能定位,以更高标准、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推进相关改革,打造特色亮点,提供引领示范

陈吉宁强调,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加强组织实施、形成工作合力。牢固树立“一盘棋”意识,主动跨前、主动作为。重点区域要跑在前、走在先,结合各自国家战略任务和功能定位,以更高标准、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推进相关改革,打造特色亮点,提供引领示范。要全力打响上海营商环境服务品牌,强化“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关系营商环境”意识,经常性换位思考,想企业所想、急群众所急,做到服务更热情、更周到、更贴心。

坚持把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作为提信心稳预期稳增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先手棋

龚正就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指出,要按照市委部署要求,坚持把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作为提信心稳预期稳增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先手棋,对照《上海市加强集成创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提出的任务举措,逐条逐项抓好落实。要增强营商环境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结合“两张网”建设,深化促进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打出更多“组合拳”,更大程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

朱芝松、张为、陈金山、郭芳、宗明、张小宏、刘多、华源、解冬、李政、张亚宏、舒庆、彭沉雷、寿子琪,陈勇出席。市市场监管局、市司法局、临港新片区在会上作交流发言。

关于2022年度上海市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立项的通知

关于2022年度

上海市专业技术服务平台
建设立项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上海市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发展,通过向全社会公开发布指南、网上申报、专家评审及网上公示,现决定将“大规模集成电路分析测试平台”等24家平台列入2022年度上海市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建设计划(详见附件)。

请各平台与依托单位围绕组建目标、主要任务、运行机制等方面,切实落实计划任务书的各项组建工作,在人、财、物等资源配置上,做好整合和支撑,向社会提供公益性、开放性专业技术服务,在降低社会创新成本、营造科技创新生态、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等方面持续发挥支撑保障作用。

特此通知。

附件:2022年度上海市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立项清单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2023年1月12日

2022年度上海市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立项清单

_20230119184851-3915346

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中国—印度尼西亚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的批复

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中国—印度尼西亚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的批复

国函〔2023〕2号

福建省人民政府、商务部:

你们关于设立中国—印度尼西亚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的请示收悉。现批复如下:

一、同意在福建省福州市设立中国—印度尼西亚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以下简称示范园区)。原则同意示范园区建设总体方案,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示范园区建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强战略对接,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开展体制机制创新,深化中印尼经贸合作,推动产业高效协同发展。要发挥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互补优势,探索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融合的国际分工合作模式,打造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交流新高地。

三、福建省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机制、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有效推进示范园区建设发展。要尽快制定、完善具体实施方案并抓好组织实施。示范园区建设应符合国土空间规划,涉及的重大政策和建设项目按程序报批。

四、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加强指导和服务,支持示范园区建设发展。商务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统筹协调、跟踪评估和督促检查,注重总结经验。重大问题及时向国务院报告。

国务院

2023年1月11日

【伴公汀】上海市长龚正答记者问:去年全市人民都很拼,今年我们有信心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 朱珉迕 孟群舒 茅冠隽 黄尖尖 王闲乐 胡幸阳 周程祎

1月15日下午,上海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市政府在世博中心举行记者招待会。新当选的上海市市长龚正与记者见面并答记者问。

在回答人民日报记者关于上海经济发展预期目标的问题时,龚正说,刚刚过去的2022年很不容易,全市人民都很拼,我们积极应对疫情等超预期因素的叠加冲击,上海经济走出了V型反弹,上海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显示出四个持续的鲜明特点。

首先是城市核心功能持续巩固。去年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总额实现近3000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约20%;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730万标准箱,连续13年排名世界第一。

二是改革开放红利持续释放。实际利用外资再创新高,预计全年增长5%左右,超过235亿美元。尤其可喜的是,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外商研发投资中心还有一定数量增长。

三是发展新动能持续壮大。如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42%左右,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总规模有望突破1.4万亿元。

四是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如最大的民生就业,我们设定了55万个新增就业额度,实际新增就业岗位56.3万个;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目标设定在3%以内,实际控制在2.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7.9万元左右。这些都为做好今年经济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龚正说,刚刚闭幕的市人代会确定今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5.5%以上,主要出于三方面考虑:

一是考虑现实可能。上海承担一系列重大战略任务,溢出带动效应正在加快释放。去年出台的一大批稳增长、促发展的政策效应也在持续显现。加上去年基数较低等客观原因,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有足够支撑,也有足够信心。

二是考虑发展需要。我们也希望通过量的合理增长为更充分的就业、更稳定的物价创造更好条件,进一步提振市场信心、稳定社会预期。

三是考虑远近平衡,以更好实现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十四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

龚正说,要实现5.5%以上的增长目标,需要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奋力拼搏。新的一年,我们将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特别是在三方面下更大力气求更大突破:

一是充分发挥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牵引的作用,积极谋划推出一批首创性、集成性、引领性的举措,把国家战略综合优势更好转化为上海改革发展胜势。

二是加快释放稳增长政策的综合效益。正在抓紧制定新一轮助企纾困、提振需求的行动方案,加大政策攻击,提高政策合力。

三是持续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制定实施优化营商环境6.0版,持续推出一批含金量高、市场主体获得感强的改革举措,更大力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

将在这些领域赋予浦东更大的改革自主权

在回答记者关于如何打好浦东引领区这张“王牌”的问题时,龚正说,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我们全力以赴打造浦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一年多来,我们紧扣“两特四区一中心一样板一保障”的重点任务,全力落实中央指示意见,取得了显著成效。去年的浦东经济增长快于全市2个百分点左右,全市经济发展压舱石、稳定器的作用充分彰显。

龚正表示,我们也正在配合国家相关部门,推动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加快出台。该试点将在市场准入、投资建设、要素流动和产业创新等领域,赋予浦东更大的改革自主权。我们将对国家授权的事项形成“一项一方案”,打好组合拳,实现新突破,在以下几个方面持续推进:

一是深入推进首创性改革,坚持系统集成,协同高效配合,制定实施补充,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清单,更大程度地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

二是深入推进引领型开放,坚持开展更大程度的压力测试,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性开放,争取在服务业开放、离岸贸易、数字贸易等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三是深入推进集成化创新,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率先实施更加便利高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健全高水平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秩序,加快建设自主创新新高地。

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打造外商投资首选地

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提问:上海吸引外资有什么“密码”?新的一年会出台哪些相关措施?

龚正表示,去年上海实到外资继续创了新高,达到235亿美元,连续三年稳定在200亿美元以上。其中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60家、外商投资研发中心25家,累计分别达到891家和531家。这充分说明上海仍是全球最富吸引力的外商投资热土之一,仍是跨国公司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全球布局首选地之一。

外商投资中国,最主要的是看好市场、看好环境。上海作为中国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区的龙头,市场作用很大。我们也实施了营商环境改革方案,即将实施6.0版改革方案,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不断稳定外商发展的预期和投资的信心。

如果说外商投资有“密码”,这“三化”就是很重要的因素。首先是市场化。我们遵循市场规律,持续完善要素市场配置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

其次是法治化。我们出台了全国首部外商投资法规,实施外商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持续加强外商企业和外资企业合法权益的保护。

第三是国际化。我们率先实施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还陆续出台了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等重大举措,加快构建与国际规则相衔接的经济贸易制度体系。

外资投资已经深深融入这座城市。我们将落实好新版的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制定鼓励外资企业利润投资等政策,引导外资更多投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端服务业、高新技术、数字经济等领域,持续打造新时代外商投资首选地、高质量外资聚集地。

十年完成上海“两旧一村”改造,这件事再难也要解决

新华社记者提问,上海在解决了困扰多年的民生难题——中心城区成片二级以下旧里改造后,提出要在两届政府内完成“两旧一村”改造,请问为什么要设立这个目标,今年的主要工作任务是什么?

龚正说,这几年,上海市提速推进中心城区成片二级以下旧里改造,2019年、2020年、2021年分别完成了55.3万平方米、75.3万平方米和90.1万平方米。去年7月下旬,上海完成了剩余的20多万平方米改造,提前完成了原计划要到“十四五”末期才能完成的目标,历史性地为这项持续30年的民心工程画上了句号。

中心城区成片二级以下旧里完成改造后,上海客观上还存在着不少零星二级旧里以下房屋,共有近40万平方米,还有小梁薄板房屋等存在安全隐患的旧住宅,另外城中村的改造任务也很重。这些区域居住条件差、配套设施落后,还存在安全隐患。今年大上海保卫战期间,已实现改造的区域疫情防控效果比较好,没有完成改造的区域,疫情防控难度很大。居住在这些区域中的市民,改造意愿十分强烈。

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再提速加力推进“两旧一村”改造。这件事难度很大。光从资金需求来说,根据初步计算,“两旧”改造需要6000多亿元,这是很大的资金量。但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事,再难也要想办法解决,市委、市政府准备用10年时间完成这一改造任务,具体分为三步走。

第一步,到2025年要全面完成中心城区近40万平方米零星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基本完成有一定安全隐患的小梁薄板房屋改造。第二步,到2027年要全面完成小梁薄板房屋改造,完成中心城区周边的城中村改造项目。第三步,到2032年要全面完成不成套的职工住宅改造和城中村改造项目。

今年,“两旧一村”改造主要目标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已明确,要完成12万平方米中心城区零星旧改,完成28万平方米小梁薄板不成套旧住房改造,还要启动10个城中村改造项目。我们将采取“市区联手、以区为主、政企合作”的方式,更好发挥上海市城市更新中心统筹平台的作用,全力推进这项工作。

在临港新片区加大差异化制度创新探索,构建多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在回答东方卫视记者关于临港新片区高质量发展问题时,龚正说,挂牌三年来,临港新片区以“五个重要”为统领,累计出台政策283项,形成36个全国首创案例,签约项目1380个,总投资7745亿元,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尤其是去年,临港新片区的规上工业总产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税收总收入等三项指标,均上升30%左右,全市经济增长极和发动机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龚正说,下一步临港新片区将聚焦特殊经济功能区和现代化新城两个重点,持续深化“五自由一便利”,跑出新的加速度。重点是做到三个着力:

一是着力扩大制度型开放,落实国家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在数字经济、公平竞争、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加大差异化制度创新探索的力度。

二是着力构建世界级产业集群,持续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打造动力之源、国际氢能谷等特色产业园区,加快形成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千亿级产业集群。

三是着力增强全球服务功能,大力培育科技金融、跨界金融等新兴金融业态,促进离岸贸易、数字贸易等新兴贸易加快发展,还要释放沿海捎带、保税油气加注等重大航运政策创新的效应。

今年要大力支持文化旅游、会展、消费等行业发展

在回答记者关于如何助企纾困、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的提问时,龚正说,去年三月以来,我们认真落实国家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接续出台政策措施,先后出台实施了三轮稳增长政策,预计全年累计为市场主体减税降费超过3000亿元。调查显示,超过60%的企业已经从政策中直接受益。

龚正指出,企业是经济社会的基本细胞,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上海始终把保市场主体、促企业发展摆在重要位置,针对短期内企业面临的订单难找、成本难降、融资难求等经营困难,我们正在研究制定新一轮政策措施。明天下午新一届政府第一次常务会议将专题研究新的举措,将加大提振市场主体信心的力度,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在政策制定中,我们将切实做到三个“更加注重”:

一是更加注重政策普惠。着眼于稳住企业、刺激经济,抢抓经济恢复窗口期,在金融、土地、人才、能源等要素资源保障上下更大工夫,助力各个行业、企业尽快恢复到疫情前发展水平。

二是更加注重迭代升级。延续前三轮政策中的部分减税降费、社保费缓缴等措施,复制推广援企稳岗、财税金融等领域的创新做法,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支持力度。

三是更加注重市场导向。围绕增强市场主体发展后劲,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境内外商业活动,大力支持文化旅游、会展、消费等行业发展。

打通创新全链条,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科技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提问,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已进入关键跃升期,请问进展如何,为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哪些支撑?未来,上海如何服务好创新企业?

_20230116070635-7837390

龚正说, 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上海的重大战略使命。当前,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推动核心功能全面升级,急国家所需、尽上海所能,全力服务国家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去年,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GDP的比例预计达到4.2%左右,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0件左右,还有一批新的重大科技成果问世,比如,首台国产质子治疗装置、全球首创糖尿病新药、航母“福建号”在上海下水、梦天实验舱等,这些都凝聚了大量的上海智慧。

企业是推进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上海一直大力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去年落实相关财税政策涉及的资金规模超过920亿元,有近5万家企业受益。接下来,我们将坚持“全过程创新”理念,以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为重点,为企业创新发展营造更好环境。重点有3个“注重强化”:

一是更加注重强化协同创新,支持各类科研主体、行业上下游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共同打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集成服务等全链条。

二是更加注重强化平台服务,推动大企业联合孵化基地、科技头部企业开放创新平台建设,推广“孵化+投资”新模式。

三是更加注重强化金融支持,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科技,探索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促进优质资本、项目、技术和人才向高成长性科技企业集聚。

在沪有永久居留证的外籍人才数量全国第一

在回答媒体关于上海推进人才高地建设、更广泛地吸引海内外人才的问题时,龚正表示,人才是上海最宝贵的战略资源。近年来上海大力实施人才引领发展战略,人才高峰工程等一批引才、聚才的政策取得显著成效。三个指标很亮眼:在沪有永久居留证的外籍人才超过1.1万人;全市累计核发的外国人工作许可证超过37万张;直接落户、引进的留学回国人才累计超过27万人。这三个指标都是全国第一。

下一步,上海要注重把握好“三个坚持、三个更”,举全市之力加快推进、全力构筑人才战略优势。首先,坚持人才与教育、科技三位一体推进,推动四支队伍更壮大。上海科教资源很丰富,要强化创新平台的人才集聚效应、打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通道,加快打造科技人才的国家队、地方队、民间队和国际队四支队伍,四轮驱动推动科技创新人才高地建设。

二是坚持破立并举,推动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灵活,尤其是要聚焦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问题,进一步为创新主体放权松绑,更大力度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三是要坚持精细化和多元化相结合,推动人才服务保障更有力,精准对接人才需求,细致做好出入境、停居留、子女教育、医疗等保障,深入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努力营造高品质的人才生态。

108个重大项目,总投资5600亿,龚正: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走出新路

在回答记者关于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揭牌三年来,在制度创新中的最大亮点,以及下一步工作重点的问题时,龚正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揭牌三年来,坚持“制度+项目”双轮驱动,走出了一条跨行政区、共建共享的新路,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首先,制度创新试验田结硕果,累计推出112项制度创新,构建跨区统一规划体系,其中有30多项在全国复制推广。其次,区域高质量发展增活力,促进互联互通、产业创新,推进了108个重大项目,总投资达到5600亿元。再次,生态生活环境提品质,元荡生态岸线全面贯通,公共服务普惠便利,一体化发展成果惠及示范区居民。

龚正说,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速加力之年,上海将与各级各方紧密合作,共同下好国家战略先手棋,主要做到“三个持续”。

第一,持续抓好制度创新重点突破,持续抓好制度成果深化拓展,抓制度创新重点突破、难点攻坚,抓制度创新成果落地生效、复制推广。

第二,持续提升项目建设显示度,制定实施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集中力量推进水乡客厅、西岑科创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力争早出形象、早出功能、早见成效。

第三,持续增强治理机制执行力,比如要健全理事会-执委会工作机制,引导开发者联盟发挥更大作用,更好为示范区发展赋能。

“2+3+6+4+5”:龚正详解上海产业密码

在回答凤凰卫视关于新型产业体系建设和未来产业发展布局的问题时,龚正说,产业是高质量发展的顶梁柱,也是上海城市核心竞争力的硬支撑。上海已初步构建起3+6新型产业体系,一批标志性产业链基本形成。“如民用航空,国产大飞机C919就是在上海组装的。比如高技术船舶制造的三颗明珠——建造航空母舰、大型邮轮、LNG,在上海都具备这样的能力,这在全球也是不多见的。”

龚正说,我们将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业态结构、动力结构,加快建设优质、高效、创新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主要是做到三个“大力推动”:

一是大力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关键是强化技术主导,推动数字化、绿色低碳两大转型,实现数字技术深度赋能传统产业,鼓励钢铁、化工、电力等传统产业实现绿色化改造。

二是大力推动新兴产业培育,重点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三大重点产业和高端制造等六大重点产业,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引领业态模式创新,打造一批世界级的新兴产业集群。

三是大力推动新赛道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我们已着眼抢占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四大新赛道,出台一批实施方案;还在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等五个方面布局16项未来产业。我们将全力抓好梯次培育、接续发展,构建一批新的增长引擎,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推动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形成“2+3+6+4+5”的完整产业体系。

他介绍,“2”即传统产业实现数字化、绿色生态两大转型;“3+6”就是三大先导产业和六大重点产业;“4+5”就是四大新赛道产业和五大未来产业方向,形成完整产业体系,掌握发展主动权。

要根据疫情形势变化,有针对性加强药品等资源储备

新民晚报记者提问:疫情防控现在处于新阶段,从原来的“防感染”到现在“保健康,防重症”,上海是怎样应对的?尤其是针对“一老一小”等脆弱人群,采取了哪些措施?

龚正说,当前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进入新阶段。这段时间,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健康、防重症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重点做了三方面工作:

一是全力做好医疗救治工作。最近,全市经历了一波感染高峰。我们强化防重症的关口前移,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药、氧疗、输液、住院等诊疗服务,提升基层医疗救治服务能力。我们强化市区两级医院重症救治资源扩容,统筹医院各类科室资源,迅速将ICU床位提升到7500张以上,配备重症医护人员近万人。

二是全力保障市民用药需求。前段时间,部分热销药品供不应求。我们多措并举支持企业开足马力生产、拓宽采购渠道,紧急组织进口药品,坚持患者优先、精准投放,优先保障医院、养老院等重点机构用药需求,努力缓解群众配药、买药难。接下来,我们还要根据疫情形势变化和药品供应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强资源储备,提升保障能力。

三是全力强化重点人群防护。“一老一小”是保健康、防重症的重中之重。家家都爱小,人人都会老。我们坚持预防、救治两手抓。通过加强对老年人、孕产妇、婴幼儿等脆弱人群的健康监测,严格养老院、护理院闭合管理,加强老年人疫苗接种等措施,尽可能降低感染风险。建立重点人群与医疗机构对接机制,畅通绿色通道,尽最大努力提升救治效果。

致敬全市医务工作者:感谢每一位守护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奉献者

龚正说,这段时间,千千万万的医务工作者正奋战在防疫救治最前线,为患者的健康和生命拼尽全力。借此机会,我代表市政府向每一位医务人员表示深深的敬意,向每一位守护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奉献者表示诚挚的谢意。

谈稳就业:一个家庭里只要有一个人就业,家庭就有希望

东方网记者提问,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能否介绍一下上海目前的就业情况,特别是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上海今年会推出什么新的政策举措,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龚正说,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去年,上海着力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打出援企稳岗扩就业“组合拳”,有力维护了就业大局稳定。他通报几个情况和数据:

一是去年上海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56.3万个,完成55万个以上的年度目标任务。二是上海的城镇调查失业率,到去年底控制在4.5%左右,目标是控制在5%以内。三是大学生就业情况,去年全市高校毕业生超过21万人,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4.3%,保持全国领先;今年任务更重,将有超过23万名大学生,上海将多措并举、做好指导,继续促进大学生就业,持续保持高就业率。

龚正说,今年上海要把稳就业摆在更突出的位置,健全就业促进机制,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确保全年新增就业岗位55万个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为此,上海将着重抓好“四个强化”。

一是强化稳岗扩就业政策。上海将落实、落细各项助企纾困措施,发挥政策组合效应,切实稳定就业存量。

二是强化创业倍增效应。上海将完善创业融资担保、场地支持、开办便利等扶持措施,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包括灵活就业者等,进一步扩大就业容量。

三是强化重点群体帮扶。首先是针对高校毕业生推出更多就业指导、岗位推荐、就业见习等措施,多渠道促进就业创业。同时,上海将精准做好困难群体就业援助,推动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一个家庭里,只要有一个人就业,家庭就有希望。

四是强化职业技能培训。上海将实施技能培训标准化建设工程,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让更多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

终极目标是,让上海拥有2000座公园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提问:上海在推动绿色发展、实现“双碳”目标上实现哪些成效?在抢占绿色低碳发展这一新赛道方面还有哪些具体举措?

对此,龚正表示,近年上海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在国家的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中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pm2.5年均浓度从2017年的每立方米39微克降至25微克,如期消除劣V类水体,全市公园从2017年的243座增加到670座。过去五年,上海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左右,全国碳排放交易系统2021年7月在沪上线运行,截至去年年底,碳排放交易配额累计交易量2.3亿吨,累计交易额104.8亿元。

让上海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优美,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全面推进生态优先、节约绿色低碳的发展重点有三条。第一是持续的“减雾”。

第二是降碳,重点是建设深远海上风电示范、绿色清洁能源等重大项目,发展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布局绿色低碳新赛道,加快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推进制度建设,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第三是提升“一江一河”的品质和功能。在此基础上,上海主城区的外环线、五个新城都要打造一平方公里以上的中央公园。今年要新建公园120座,到“十四五”末期,上海要形成公园城市,新建600多座公园,达到千座。到2035年,上海要实现建设2000座公园。

龚正向全市人民致以新春祝福,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生活愉快、兔年吉祥

发布会最后,龚正说,上海的发展一直得到中外媒体和记者朋友的关心与支持,真诚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关注上海、宣传上海、推介上海!新春佳节即将到来,借这个机会,向全市人民,也向媒体朋友们,致以新春的祝福,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生活愉快、兔年吉祥!

四问+一图,读懂《助力中小微企业稳增长调结构强能力若干措施》

  近日,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助力中小微企业稳增长调结构强能力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为便于理解和贯彻实施《若干措施》,现就有关内容解读如下。

一、《若干措施》出台的目的是什么?

  《若干措施》的出台,主要是为了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针对当前中小微企业面临的生产经营困难和结构升级难题,出台相关举措,进一步推动稳增长稳预期,着力促进中小微企业调结构强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若干措施》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去年以来,受益于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的落地见效,中小微企业经济运行保持恢复和回稳态势。但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中小微企业面临订单缺、成本高、回款慢、融资贵等问题,影响企业发展的信心和预期,稳增长面临较大挑战。同时,也应当看到,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既要做好帮扶、也要抓好发展,通过转型升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是中小微企业提质增效、提升抗风险能力的必然选择。

  根据上述情况,《若干措施》立足于“纾困和服务两手抓,调结构和强能力并行推”,提出了进一步推动稳增长稳预期和着力促进中小微企业调结构强能力的2方面15条具体举措。

 三、推动稳增长稳预期有哪些具体举措?

  《若干措施》针对中小微企业当前面临的生产经营困难,提出了进一步推动稳增长稳预期的7方面举措,从政策支持、融资促进、扩大需求、做好大宗原材料保供稳价、加强公共服务和舆论引导、强化合法权益保护等方面,通过延政策、增信贷、降成本、扩需求、强服务、保权益等多措并举,全面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信心。其中,明确提出将政府采购工程面向中小企业的预留份额阶段性提高至40%以上政策延续到2023年底,持续加大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提出要有效扩大市场需求,落实好强投资促消费政策措施,支持中小企业参与国家科技创新项目建设,推动扩大汽车、绿色智能家电消费以及绿色建材、新能源汽车下乡,开展跨境撮合活动,解决中小企业订单问题;提出加大公共服务供给和舆论宣传引导,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发挥社会化公共服务机构作用,加强先进典型宣传,讲好中小企业发展故事。

四、促进中小微企业调结构强能力有哪些具体举措?
  《若干措施》针对中小微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方面,提出了促进中小微企业调结构强能力的8方面举措。瞄准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中的重点环节,包括科技成果赋智提速、数字化赋能转型、质量标准品牌赋值提升、知识产权保护能力提高、人才资金支持等方面,通过健全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通过深入实施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携手行动”,推动以大带小协同发展;通过实施“科技成果赋智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中小企业”“质量标准品牌赋值中小企业”三个专项行动,帮助中小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通过优化中小企业职称评审工作、实施“校企双聘”制度等,加大人才兴企支持力度;通过充分发挥北京证券交易所、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等作用,加大对优质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支持。同时,在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促进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等方面,也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举措。

2-1_01-6812356
2-1_02-7641218
2-1_03-9298445
2-1_04-7879596
2-1_05-9264617
2-1_06-1295344

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助力中小微企业稳增长调结构强能力若干措施》

导 读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帮助中小微企业应对当前面临的困难,进一步推动稳增长稳预期,着力促进中小微企业调结构强能力,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近日印发《助力中小微企业稳增长调结构强能力若干措施》。《若干措施》从进一步推动稳增长稳预期、着力促进中小微企业调结构强能力两方面,共提出强化政策落实和支持力度、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促进产业链上中小微企业融资、有效扩大市场需求、做好大宗原材料保供稳价、加大公共服务供给和舆论宣传引导、强化合法权益保护、加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力度、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中小企业质量标准品牌水平、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加大人才兴企支持力度、加大对优质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支持、促进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等15项具体举措。

关于印发助力中小微企业稳增长调结构强能力若干措施的通知

工信部企业函〔2023〕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教育部:

  《助力中小微企业稳增长调结构强能力若干措施》已经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3年1月11日


助力中小微企业稳增长调结构强能力若干措施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帮助中小微企业应对当前面临的困难,进一步推动稳增长稳预期,着力促进中小微企业调结构强能力,制定以下措施。

一、进一步推动稳增长稳预期

  (一)强化政策落实和支持力度。深入落实减税降费、稳岗返还等政策,切实推动已出台政策措施落地见效。结合实际优化调整2022年底到期的阶段性政策。加强中小微企业运行监测,及时掌握中小微企业面临的困难问题,进一步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财政部、税务总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会同各地方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用好支小再贷款、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科技创新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持续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微企业信贷投放。推动金融机构增加小微企业首贷、信用贷、无还本续贷和中长期贷款,推广随借随还贷款模式,推动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量扩面。(人民银行、银保监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促进产业链上中小微企业融资。选择部分具备条件的重点产业链、特色产业集群主导产业链,开展“一链一策一批”中小微企业融资促进行动,深化产融对接和信息共享,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制定专门授信方案,高效服务链上中小微企业,促进产业与金融良性循环。(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有效扩大市场需求。支持中小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参与国家科技创新项目建设,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战略任务。将政府采购工程面向中小企业的预留份额阶段性提高至40%以上政策延续到2023年底。落实扩大汽车、绿色智能家电消费以及绿色建材、新能源汽车下乡等促消费政策措施。持续开展消费品“三品”(新品、名品、精品)全国行系列活动,举办第三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开展国际消费季、消费促进月等活动。鼓励大型企业和平台机构发布面向中小微企业的采购清单,开展跨境撮合活动,为中小微企业开拓更多市场,创造更多商机。(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商务部、国资委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做好大宗原材料保供稳价。推动建立原材料重点产业链上下游长协机制,实现产业链上下游衔接联动,保障链上中小微企业原材料需求。强化大宗原材料“红黄蓝”供需季度预警,密切监测市场供需和价格变化,灵活运用国家储备开展市场调节。强化大宗商品期现货市场监管,打击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违法违规行为,坚决遏制过度投机炒作。(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证监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加大公共服务供给和舆论宣传引导。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发挥社会化公共服务机构作用。深入推进“一起益企”中小企业服务行动和中小企业服务月活动,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精准的政策宣传解读、咨询、培训和技术等服务。充分发挥“中小企助查APP”等数字化平台作用,提供个性化政策匹配服务,提高惠企政策的知晓率、惠及率和满意率。加强先进典型宣传,讲好中小企业发展故事,深入开展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第三方评估,形成有利于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宣传部、商务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强化合法权益保护。强化落实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有关法律制度,依法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严格执行《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逾期未支付中小微企业账款信息披露制度,强化监管,加强投诉处理。深入开展涉企违规收费整治,建立协同治理和联合惩戒机制,坚决查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资委、商务部等部门会同各地方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着力促进中小微企业调结构强能力

  (八)加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力度。健全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建立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平台,完善企业画像,加强动态管理。整合各类服务资源,完善服务专员工作机制,支持创新专属服务产品,开展个性化、订单式服务,“一企一策”精准培育,着力提升培育质效。中央财政通过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继续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和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降费奖补。到2023年底,累计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15万家以上、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万家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万家以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深入实施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携手行动”,围绕重点产业链举办“百场万企”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对接活动,引导大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创新资源和应用场景。分行业分地区开展大中小企业供需对接活动,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动中小微商贸企业创特色、创品质、创品牌,促进商贸企业以大带小、协同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国资委、科技部、商务部、全国工商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实施科技成果赋智中小企业专项行动,搭建创新成果转化平台,解决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建立完善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评价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中小微企业核心竞争力。深入实施数字化赋能中小企业专项行动,中央财政继续支持数字化转型试点工作,带动广大中小企业“看样学样”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进园区、进集群、进企业。(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科技部、商务部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一)提升中小企业质量标准品牌水平。实施质量标准品牌赋值中小企业专项行动,开展可靠性“筑基”和“倍增”工程,持续推进“计量服务中小企业行”“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等活动,提高中小企业质量工程技术能力和质量管理能力。支持中小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内外标准编制,推广运用先进标准,提升中小企业标准化能力。为中小企业提供品牌创建与培育、咨询评估、品牌保护等服务,实施“千企百城”商标品牌价值提升行动,提高中小企业品牌建设能力。(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知识产权局、商务部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二)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组织开展知识产权创新管理相关国际标准实施试点,推广企业知识产权合规管理相关国家标准,发布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运用工作指引,指导中小企业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深入推进专利开放许可试点工作,做好许可使用费估算指引、许可后产业化配套服务。加大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加强知识产权纠纷行政裁决、调解和仲裁工作,开展维权援助公益服务。(知识产权局、工业和信息化部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三)加大人才兴企支持力度。深入实施中小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培训,优化中小企业职称评审工作,支持符合条件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备案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深入实施“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择优派驻一批博士生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实施“校企双聘”制度,遴选一批专家教授担任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技术、管理导师,为企业提供“一对一”咨询指导等服务,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四)加大对优质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支持。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北京证券交易所实行“专人对接、即报即审”机制,加快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市进程。发挥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的政策引导作用,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创新。(证监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财政部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五)促进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加强政策引导和资源统筹,构建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梯度培育体系,壮大集群主导产业,促进集群内中小微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组织服务机构、行业专家进集群开展咨询诊断服务活动,打通产业链上下游生产资源与优质服务资源渠道,提升集群服务能力。2023年培育100家左右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
  各有关部门、各地方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各级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协调机制作用,建立横向协同、纵向联动的工作机制,强化组织领导,凝聚工作合力,进一步帮助中小微企业稳定发展预期、增强发展信心,共同助力中小微企业稳增长调结构强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

关于明确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减免增值税等政策的公告

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23年第1号

  现将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减免增值税等政策公告如下:

  一、自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对月销售额10万元以下(含本数)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

  二、自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适用3%征收率的应税销售收入,减按1%征收率征收增值税;适用3%预征率的预缴增值税项目,减按1%预征率预缴增值税。

  三、自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按照以下规定执行:

  (一)允许生产性服务业纳税人按照当期可抵扣进项税额加计5%抵减应纳税额。生产性服务业纳税人,是指提供邮政服务、电信服务、现代服务、生活服务取得的销售额占全部销售额的比重超过50%的纳税人。

  (二)允许生活性服务业纳税人按照当期可抵扣进项税额加计10%抵减应纳税额。生活性服务业纳税人,是指提供生活服务取得的销售额占全部销售额的比重超过50%的纳税人。

  (三)纳税人适用加计抵减政策的其他有关事项,按照《财政部 税务总局 海关总署关于深化增值税改革有关政策的公告》(财政部税务总局 海关总署公告2019年第39号)、《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明确生活性服务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的公告》(财政部税务总局公告2019年第87号)等有关规定执行。

  四、按照本公告规定,应予减免的增值税,在本公告下发前已征收的,可抵减纳税人以后纳税期应缴纳税款或予以退还。

  特此公告。

  财政部  税务总局

  2023年1月9日

黄奇帆对今后12年局势的通盘思考!

【编者按】黄奇帆前市长在经济界有一个传说,是中国“最懂经济的省长”;他从重庆市市长退下来后,仍然活跃在中国的经济活动中,对中国经济、世界经济的现状与趋势发表见解独到的观点、分析、判断。黄奇帆前市长,曾出任过本协会名誉会长,因此对上海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协会来讲培感亲切,我们将持续关注转发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理解、独到见解。

没有人可以忽视黄奇帆对大势的看法。

作为一名资深的经济研究学者、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顾问的黄奇帆,看问题总是鞭辟入里,总能一下子透过现象看穿本质、洞悉大势。

2023年已至,中国经济未来将去向何方?2035年,中国是否能赶超美国?中美脱钩下,中国能否自成体系?目前哪些领域还存在短板,又该怎么补?

这些大问题牵动人心。黄奇帆对此曾有过一些思考。本文摘编自黄奇帆新书《战略与路径:黄奇帆的十二堂经济课》,我们整理了黄奇帆对中国经济未来、“十四五”规划、新发展格局、中国制造业、中美关系等热点话题的看法,经出版方授权发布,希望对你有帮助。

-01-
2035年,

中国经济将迈上“三大台阶”

当前,我们正处于两个百年的交汇点,处于全面小康后成为现代化大园、现代化强国的新阶段,是我们向百年强国发展目标迈进的关键阶段。

我们现在常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百年未有的大机遇,等等。在这个百年当中,也许大家会说历史是一年一年堆积起来,任何一年都有其意义,所以每一年都是重要的。

这话没错,但量变引起质变,在一百年里每年都在产生量变,但这个过程中,总有某几年是量变引起质变的拐点或上新台阶的质变点。

从现在到2035年,将是十分关键的12年。这个12年是中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12年,也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真正发生“变局”的12年。这12年中有3个台阶,多少仁人志士追求的目标,这个时候出现了。

第一个台阶:到2025年,中国将跨过中等收入上限,进入世界高收入国家的行列。

2021年到2025年,即“十四五”期间,中国的人均国民总收入将从2020年的1.13万美元,增长到2025年的1.4万或者1.5万美元。

我们不说高增长(6%或7%),我们就算这5年每年增长 5%,按复利计算,5年就差不多会有百分之三十几的绝对值的增长,到2025年人均国民总收入就会达到1.4万或1.5万美元。

这就是一个质变点,它有什么意义呢?根据世界银行最新的收入划分标准:

人均国民总收入1036美元以下属于低收入国家,我们中国人把它叫作温饱阶段;

1037美元到4045美元之间的为中等偏下收入国家;

4046美元到12535美元之间,属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

12535美元以上,属于高收入国家、富裕社会。

2020年我们国家人均国民总收入10500美元,属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再经过几年的发展,到2025年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至少将超过1.3万美元,摆脱中等收入上限,进人世界高收入国家行列。

这里有个历史现象,从1970年以来,差不多50年时间,全球233个国家和地区,除了80个国家和地区属于高收入国家(经济体)外,其他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都停留在中等收入这个阶段,还有近30个国家和地区是低收入,现在年人均国民总收入还在1036美元以下。

问题是这50年来居然没有一个中等收入国家,从5000、8000、9000美元跳上去进入1.3万、1.4万、1.5万美元。一些国家像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马来西亚等在20世纪70年代均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至今这些国家仍然陷入增长的停滞期。

由于世界上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四五十年没有跨过中等收入阶段,所以有许多经济学家把它叫作“中等收入陷阱”。

目前,全球有80个富裕国家和地区,包括欧洲37个、美洲21个、亚洲14个、大洋洲7个、非洲1个,全部人口约11亿,其中美国3亿多,日本接近2亿,欧洲有四五亿,一共加起来10亿,再加一些小国凑在一起约11亿,就是富人俱乐部。

但中国一个国家就是14亿人,一旦跳过中等收入上限,一下子就会让世界富人俱乐部、高收入国家的人口增加一倍多,在25亿里边我们占了14亿,55%左右。

讲这段话的意思是,世界富人俱乐部将出现结构性的变化,这是第一个台阶。也就是说我们中国改革开放奋斗40多年,进入了高收入国家,并且让世界高收入国家人数增加一倍多,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第二个台阶:到2030年左右,中国GDP总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

预计今后10年中国经济将至少保持年均5%左右的增长率,到2030年以不变价计算的GDP将达到160多万亿元,加上通货膨胀因素,以现价计算的GDP将达到180万亿元,折合美元约28万亿;预计美国按年均2%左右的增速,10年后大体也会达到28万亿美元左右。

在“十五五”期间,就是到2030年,中国的GDP总量赶上并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尽管我们的人均GDP还处在高收入国家梯队的中游,但是总量超过美国,亦是一个影响巨大的、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根据经济历史学家安格斯•麦迪逊的计算,在康熙、乾隆年间,中国GDP占全球40%,1820年时为32.9%,仍是世界第一;但到了近代,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到1980年时占世界1%不到,仅相当于当时的荷兰。2020年我国GDP占世界比重为17%,预计在今后的10年,会进一步升至25%左右。

到那个时候,也就是在2030年前,我们总量会超过美国。美国现在是全球第一经济大国,2020年GDP为20.93万亿美元,我们现在的经济总量是美国的70%左右。

我国近10年应该能保持每年5%的增长,到2030年一定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也就是说,经过了200多年,中国又回升到世界经济总量第一,这是具有非常重要的里程碑意义的。


第三个台阶:到2035年,中国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提前15年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


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2035年远景目标里,写了这么一句定性的话。这里有几层内涵。

第一,高收入国家收入标准是人均GDP在4万美元以上。目前,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在4万美元以上,美国在5万美元以上。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是在2万-4万美元之间。

我们国家2021-2035年这15年,如果用人民币不变价增长率来算的话,15年里只要年平均增长率4.7%就能做到总量翻番,按美元计价的人均GDP以2020年的1.13万美元增长到2.2万美元。15年里平均每年增长4.7%,这是很保守的、很稳当的一个目标,是一定能做到的。

第二,按照刚才讲,人均GDP 1.13万美元翻一番,达到2.2万美元以上,是以2020年的不变价、静态来算的,但实际每年的货币是有通货膨胀和汇率波动的:

1. 每年总有至少2%的通货膨胀。假定说每年2%,15年通胀至少有30%以上,如果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以不变价计算的2.2万美元,届时现价人均GDP折合美元完全可能达到2.6万美元以上;

2.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现在是按接近1:6.9算的,今后15年,人民币升值是大概率事件,如果到2035年是1:6的汇率,那人均GDP有可能是3万多美元了。

也就是说,到2035年中国实现高收入国家中的平均线、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的远景目标,人均GDP达到2.6万-3万美元是可以想象的,这样我们就提前15年实现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目标中的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国家的前景非常灿烂、非常鼓舞人心。

以上讲的远景目标、迈上3个台阶的概念,这3个台阶都是非常具有里程碑意义、转折点意义的。

所以我说这12年的重要性,就体现在这12年里中国能够进入高收入国家,中国经济总量能够成为世界第一,中国能够把原来20世纪80年代定的2050年的目标提前15年实现。

这么想一想,这12年的确是非常重要,中国进入新时代,我们讲的新阶段、新战略、新格局,都体现在这3个台阶里。

-02-
新发展格局下,

中国经济将出现5个新特点

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关口,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互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们谋划中国经济下一程的重点内容。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加快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大战略做了详细规划。这个新发展格局是我们今后长远的发展战略。

以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会给国民经济带来一些什么样的基本特征呢?这个战略新路径会给国民经济格局带来哪些重要变化呢?

我认为,我国经济会出现5个新特点:

1. 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将更多地依赖内需拉动

加人世贸组织后,我国外贸依存度在2006年时达到最高,为64%。这几年慢慢降下来,到2019年时为32%。

未来,随着中等收入人群进一步增加,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将进一步凸显。过去靠国际市场高度消费的外循环来拉动中国经济的格局将逐步转变为由我国自身超大规模市场的多层次、多样化消费牵引内循环、促进双循环的新格局,外贸依存度将逐步降到25%左右,经济运行将更加健康高效。

过去,我们的民营企业要到“客场”争夺国际订单,现在在我们自己的本土“主场”就可以站起来了。

主赛场更具广阔天地。不仅如此,在新发展格局下,中国的经济发展将不再以顺差为目标来一味扩大出口,而是以适度扩大进口、实现进出口平衡为目标。

对世界来说,中国是全球最具潜力的大市场,预计未来10年累计商品进口额有望超过22万亿美元,服务进口总额将达5万亿美元,两者加起来超过27万亿美元。这么庞大的市场需求必将对世界经济带来直接而持久的拉动。

2. 我国的工业体系将会更有韧性、更加安全、更有质量和效益

尽管我国现在的工业经济规模世界第一,但我们不得不说,我国的工业体系在30多年的外循环为主体的运行方式下,存在着3个明显短板:

一是“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加工业效益低的问题;

二是低端低质量的产品有一个比较大的比例,高端高质量的较少,关键技术和零部件被人“卡脖子”;

三是同质化竞争严重,低端产能严重过剩,产业内分工不深,对细分市场的开发严重不足。

而以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运行模式将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是产业链的含金量将大幅提升。过去我们是“两头在外”,零部件、原材料和市场都在外,我们赚一点加工费、辛苦费。尽管这种加工贸易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的就业,但由于只占整个产业链的一个环节,对就业的拉动也是有限的。

现在,在内循环下,我们将通过补链、扩链形成水平分工与垂直整合相结合、“一头在内,一头在外”的产业链集群。这样的产业链集群不仅将吸纳大量就业,还将带来更高含金量的经济绩效。

比如产值为100亿元的加工贸易,由于“两头在外”,一般只有10%-12%左右转化成本地的GDP;而内循环模式下,如将上游的主要零部件配套企业集群到一定的空间区域内并形成水平分工、垂直整合的产业链集群,同样100亿元产值带来的GDP将可能达到30亿-35亿元,也就是说将会有30%-35%的GDP转化率,产业链的含金量将会更高。

二是供应链的安全性将得到有效保障。疫情之下,各国各地区的隔离阻断,首先就会对全球供应链带来巨大冲击,停工停产导致链上企业原有的产品订单没有了,即使未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其原有的零部件供货也因为物流中断等原因消失了。

一些地区的企业即便有复工复产的能力,也会因为没有订单、没有零部件供应而处在不得不停工的状态。但是我们此前也在苏州、重庆等地看到,由于这些地方产业链相对完整、产业集群自成体系,供应链的安全性得到了充分保障,疫情之下很多跨国公司反而把大量的订单转移到了这些地方。

这些地方不仅满血复活,还在加班加点,订单出现了逆势增长。这也说明,内循环为主下的产业链集群要比“两头在外”、高度依赖国际供应链的地方更加安全、更加高效。

三是价值链的韧性得到全面增强。虽然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仍有很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过去,在外循环拉动为主体的模式下,习惯的思维就是买买买、以市场换技术。

然而,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而且,长期习惯于这种分工格局,容易被锁定在“微笑曲线”的低附加值的底层中间区域,也容易被人“一剑封喉”。

推动以内循环为主的增长,要求我们更加重视关键环节的研发、更加重视创新、更加重视品牌。

事实上,我们也已经具备了沿价值链向上攀升的条件:我们有4亿的中等收入群体,对高品质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为我们广大的中小企业开展创新、培育品牌提供了最为丰富而便利的市场。

过去要靠国外高端客户来积累技术、培育市场的情形,现在在家门口就可以解决了。特别是互联网+制造业的全面渗透,近几年陆续涌现出的以智慧化、个性化和定制化为特征的“新制造”就是这种趋势的反映。

3. 经济的循环流通将以更高标准的市场体系为支撑

高标准市场体系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高标准的商品市场的体系,一个是高标准的要素市场的体系。

外循环拉动下,经济增长较为粗放,靠的是劳动力和资本的大量投入,但由于重生产、轻消费、订单为王、重商主义,经济长期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

转向内循环为主,不仅意味着要进一步打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环节的梗阻,形成更加畅通的经济循环,还要通过推进劳动力、资金、土地、技术和数据等要素市场化配置为着力点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说得简单一点,外循环拉动下拼的是要素的投入成本(比如劳动力和土地等足够便宜,外资就来了),内循环驱动下拼的是要素的配置效率,需要有深层次的供给侧结构性政革,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 支持企业家创业创新的营商环境将更加公平稳定可预期

有一个持续的社会资本投资的积极性,是内循环下经济生生不息的基础性特征。

企业家愿不愿意扩大再生产、愿不愿意从事创新性的冒险活动,与其对经济的预期、市场竞争是否公平、产权是否得到有效保护有关。

判断民营企业投资积极性有一个核心指标:就是全部民企的净资产增长率,即每年有多少企业利润未分配、留存下来成为净资产,有多少社会股权资本注入实体产业。

如果一个地方每年的民企仅仅是总资产在增加,净资产不增加,则说明负债在增加、经济杠杆率在增加,有可能产生泡沫。

如果全社会企业尽管有利润但净资产在减少,就说明有更多的企业在亏损或者是有企业在转移资产。

内循环下,提高社会资本投资积极性,最为关键的是要采取有力措施,构建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稳定民营企业家的信心、营造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预期。

而关键之关键在于落实好最高领导人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提出的6条举措:

一要切实减轻企业税费负担;

二要采取措施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三要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特别是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

四要完善政策执行方式,将“加强产权保护”落到实处;

五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六要保护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

落实了这6条,海量的民间资本一定会在内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格局中充分地活跃起来。

5. 就业、分配、住房和公共服务将更加均衡普惠持续健康

一是将形成以就业带动就业的良性循环。大企业强国,小企业富民。中国现在有1.2亿个市场主体,其中8200多万个个体户、3800多万个中小微企业。

这些个体户、中小微企业既是大工业大商业产业链配套的主体,又是吸纳就业的主体。如果每个个体户和中小微企业背后各有一个家庭的话,这1.2亿个体户和中小微企业将涉及4亿人的生活收入。

在未来,需要有更多中小微企业服务内循环,意味着增加就业的载体也会更多。

一个人就业了、形成了消费,就会形成其他中小微企业的需求,其他中小微企业反过来会增加就业,以就业带动就业的循环会更加顺畅。

二是将进一步夯实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现在城乡差距仍然较大甚至在局部地区有所扩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民财产性收入极低。

中国的农民97%的年收入就是他的劳务打工和务农收入,财产性收入只占3%。怎么样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这是提升内循环效率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命题。

最近采取的措施如被征地动迁的农民的土地和城市的国有土地同权同价入市拍卖,扣除成本费用,拍卖的钱全部归农民和集体组织,就是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重要手段。

另外就是现在已经开始实施的农村土地占补平衡、增减挂钩指标跨地区、跨省交易,也将增加农村农民的财产性收入。这是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2020年通过立法开始真正实施。

三是将按“房住不炒”的定位推动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内循环下要防止脱实向虚,就需要矫正现在房地产一业独大、房价过高挤占居民消费的现象,大力建设公租房、廉租房、保障房,合理调控房地产市场价格,降低市民的居住成本,增强其他消费能力。

我认为10年以后的新建住房中,大体上50%是商品产权房、30%是商品租赁房、20%是政府保障房。

四是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会更加均衡普惠。

这既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決定的,也是内循环的内在要求,其背后是“人”:公共服务的均衡普惠有利于“人”这个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自由创造。


-03-

今后二三十年,

万亿美元级别市场的“五大件”

接下来,讲讲中国制造业。

我认为,当下就应该抢抓未来的“四大件”“五大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从符合未来产业变革方向的整机产品入手打造战略性全局性产业链”就是这个意思。

哪个国家、哪个城市能够抓住热点,就可能引领今后20年进入千家万户的耐用消费品产业发展,就有可能成为全球新一轮电子信息产业的引领者。

今后二三十年,能够形成万亿美元级别市场的“五大件”,大体上包括以下5种:

一是具有智慧驾驶功能的新能源汽车。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球的41%,产销量连续6年位居世界第一。

预计到2030年,中国每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会达到1000万辆以上。在清洁能源汽车替代石化能源汽车的历史过程中,由人工智能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智能驾驶功能也会逐步渗透融入新能源汽车中。

二是机器人。这里的机器人,不是生产线上的工业机器人,指的是家庭机器人,可以进行娱乐、家政服务,甚至陪伴老人生活、儿童学习的进入千家万户的机器人。未来这些机器人每年需求量将达到四五千万台,形成万亿元级别的市场。

三是头戴式的AR/VR眼镜或头盔。这类设备目前还比较笨重,长时间佩戴在头上人会觉得不舒服,但是以后会更加精巧、舒适,将替代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成为新一代计算和通信终端平台,就像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替代台式机、大哥大一样。

四是柔性显示。柔性面板能以各种角度弯曲显示,可以卷起来也可以摊开,而不是像传统液晶面板一样只能平板显示。同时,柔性显示与激光显示结合,能够实现多种场景的影像展现。

五是3D打印设备。3D打印使得用户足不出户就可以个性化定制产品。未来随着打印工艺不断进步、打印材料的适用范围逐步扩大、设备售价进一步降低,3D打印在家庭生活场景下的应用将更加普及,对于3D打印设备的需求也将达到每年上千万台。

大家很容易形成一种惯性思维,认为老一代“四大件”“五大件”做得好的城市在新一代“四大件”“五大件”的发展中也一定能取得领先。

然而实践表明,老一代的“四大件”“五大件”做得好的城市,原先的产业基础可能变成包袱,新一代的产品可能反而跟不上了。

就比如新能源汽车行业,目前中国销量排名领先的新能源汽车品牌中,大部分都不是老牌汽车巨头,往往都是从无到有、后来居上的。原因就在于,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车在生产线、生产工艺方面是完全不一样的,老牌汽车巨头转型电动车反而有难度。

能够在新一代的“四大件”“五大件”产业中取得领先的,更多的是从无到有、后来居上的城市。对此,要积极进行前瞻性布局,主动出击,围绕这些重点产业形成一批空间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节约高效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链集群。

综合上述,我们可以明白,工业强国的关键是科技强国。当我们的基础科技在高精尖的部件方面能与时俱进地跟上摩尔定律,每2-3年芯片技术进化一代;当我们的产品开发每20-30年能引领全球新一轮整机产品的制造。

我们就能自己形成一批控制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链头”企业,主导一批外包、代工的龙头企业,并由链头企业和代工龙头企业根据“产地销”和“销地产”的原则在全球布局产业链。

作为取得世界工业规模第一已十多年的中国工业,再过十几年,不仅具有制造优势、规模优势,而且具有全球产品技术开发优势、品牌优势、布局优势,真正掌握未来全球产业链布局的主动权,实在是理所当然、势所必然的事情。

但同时,我们也要清晰地看到,中国的制造业还有一些关键环节受制于人,不仅阻碍中国制造业进一步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也容易引发产业链安全风险。

我在这里重点举几个例子,包括高端数控机床、高端轴承、高端科研仪器设备、航空发动机,等等。

1. 高端数控机床

数控机床适用于复杂、精密、小批量、多品种的零件加工场景,被誉为“工业母机”,是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生产基础。

我国是全球第一大机床生产国和消费国,2019年产值和销量分别占全球的23.1%和27.2%。但从整体来看,我国机床行业仍存在4点不足:

一是机床整体数控化率不高,以金属切削机床为例,目前在43%左右,而德、日、美等国家长期在75%以上,并且我国自主研发的数控系统与全球领先水平差距较大;

二是国产机床主要处于产业链中低端,高档数控机床还是进口品牌占多数;

三是国产高档数控机床在静态精度指标方面己经能够基本达到国际先进产品的水平,但是在动态性能、精度保持性和可靠性方面不足;

四是高端产品的核心零部件,比如主轴、丝杠、导轨等国产化率不够高。

可以说,高端数控机床方面的短板是中国制造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向更高层级跃升的重要制约。

2. 高端轴承

轴承之于机械装备,相当于关节之于人体,是提升操作精密度、降低摩擦系数的关键。

世界八大轴承集团建立了很高的技术和市场壁垒,占据了全球70%左右的市场份额。我国轴承企业经过不懈努力已经具备相当的技术实力,许多关键零部件,比如轴承钢球、轴承套圈、密封等进入国际轴承巨头的供应体系,成品轴承大量出口海外,是轴承净出口国,国际市场占有率在20%左右。

另一方面,虽然我国轴承的总体自给率已经达到80%,但是以中低端产品为主;在风电、先进轨道交通、高水平轧机等领域所用的高端轴承还是以进口为主,国产高端轴承的精度、振动、寿命、可靠性和高速性能方面仍然比不上欧美和日本的产品。

这背后反映出国内轴承产业在高端轴承钢和生产制造设备、加工工艺上的不足。换言之,中国高端轴承发展的关键就是要提升这3方面的技术实力。

3. 高端科学仪器设备

科研仪器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工具、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前提、进行检验检测的关键装备,涉及材料科学、精密机械、光学、微电子、生物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应用。

虽然这一行业的产值不算高,但是对于整个科研体系和国民经济都起到了支撑的作用。

目前中国科研仪器的发展与美国、日本、德国、瑞士等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2016-2019年中国大型科研仪器的进口率达到70%,在高端科研仪器领域进口率则更高,这不仅导致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巨大贸易逆差,国际仪器巨头凭借垄断地位对售后服务、零配件收取不合理的高价。

更为关键的是,科学仪器受制于人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中国科研体系的命脉掌握在他人手中。

在中美两国博弈长期化的背景下,中国对于进口科学仪器的依赖无疑加大了科技领域被“卡脖子”的风险。

分析原因:

一是国产设备在稳定性、精密度等方面的差距;

二是配套体系不够完善,国际仪器龙头大多形成了整机、零部件、配套设备、试剂耗材以及服务的全流程配套体系,缺少其中任意一环都可能对科研活动带来不便;

三是国际仪器龙头长期垄断带来了权威性和用户依赖,很多从海外高校和实验室回国的科研人员也习惯了使用进口仪器。

所以,尽管国产设备的性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价格优势也很突出,但是大量科研院所还是倾向于高价购买进口设备。

总之,科研仪器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基础研究能力和装备制造水平全方位进步的结果,需要不断投入和长时间积累沉淀。

4. 航空发动机

航空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在高温、高压、高应力、高转速的极端恶劣环境下持续高负荷运行,技术极为精深,研发投入巨大,开发周期漫长,并且与一国的基础工业水平高度相关。

从全球范围来看,全球航空发动机的研发和制造由欧美主导,中国的航空发动机起步较晚,经历了测绘模仿、自主改进、自主研发3个阶段,在自主化道路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与国际一流相比,综合实力仍显不足。

首先是在关键原材料上的差距。比如高温合金,具备抗高温、抗氧化、抗腐蚀和抗蠕变等性能,主要用于燃烧室、压气机、导向叶片、涡轮叶片、涡轮盘等部件,用量可以占到航空发动机总重的40%-60%。在这方面,中国目前的进口依存度仍然较高。

其次,我国航空发动机在关键零部件方面相对落后。比如叶片是航空发动机中数量占比最高、最关键的零件之一,其中涡轮叶片处于最恶劣的工作环境之中,对于制造工艺提出了极高要求。

最后,在发动机整机制造领域,民用航空发动机市场基本由欧美垄断。总而言之,中国掌握航空发动机的核心技术,建立完整的航发产业链,对于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具有重大意义。

其他还包括基础原材料、工业软件、高端医疗器械、高端光学设备等,这些领域都属于工业基础能力的范畴,是中国制造业进行全力攻坚的重点方向。

-04-
中国经济,何时赶超美国?

接下来讲讲中国经济何时能赶上美国。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8%-9%的增速,是美国同期经济增速的4倍左右,经济实力明显提高,经济总量对美国的比重由1978年的6.3%提高到2020年的66.5%(根据2010年美元不变价计算,以下皆同)。

美国和欧洲的经济界和智库机构根据过去10年这一增速的趋势,预测中国经济的总量将在2028-2029年左右超越美国。

但这个预测是基于未来中国经济增速是美国3倍的假设,具体能否实现,变数很多。特别是近几年随着中美战略经济竞争加剧,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什么时候超越美国。

对美国而言,以对抗、竞争、打压中国,遏制中国经济总量超越美国已成朝野上下、两党精英的政治抉择。无论是前任特朗普政府还是现任拜登政府,都把对抗、竞争、打压中国放在首位。

这种对抗打压中国的政治立场将伴随着中国经济总量赶上美国的全过程,只有中国综合国力超过美国5年、10年、20年后,世界经济进入新格局,才会逐步终止。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机构的预测,今后几年美国经济发展会有所加快。美国仍是世界头号强国,拥有最强大的科技、军事和金融实力。全世界最具竞争力和创新力的高科技企业绝大多数在美国,全世界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资本市场在美国,全世界最强的高教资源和科研力量也在美国,美国仍是引领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主力军。

不排除美国的这些“硬”实力被美国政府有效利用,进而转变成支撑美国未来10年长周期稳定增长的“巧”实力。

基于上述分析,我认为,未来15年,以最保守的估计,中国经济的不变价增速应能保持2倍于美国的增速,确保在未来15年内超过美国。

根据测算,若美国经济保持过去10年的平均增速,中美经济增速倍率按2倍计算,并考虑到人民币汇率上升因素,中国经济赶超美国会在2035年左右实现。但若中国对美经济增速倍率降到1.5倍以下,那赶上美国的目标将会被拖到2070年。这个时间太漫长了。

总之,认为中国经济5年、8年能超过美国的判断,过于乐观激进,认为中国经济2035年、2040年还追不上美国,又太低估了自己。

因此,我们应该将经济总量2030年超过美国作为努力实现的目标,2035年左右超过美国作为未来12年的基本目标、底线目标。

因为这关系到全球资源的配置。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关键就在这12年内。中国经济总量要在这12年内赶上和超过美国。

尽管那个时候中国在金融、科技、军事等方面与美国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但这毕竟是中美力量对比开始发生显著变化的一个重要方向标。

-05-
中美脱钩下,

世界的5个“不会变”

最后一部分,讲讲中美关系。

近年来,美国先后对我国发动贸易战、科技战,意图对我国极限施压,全面遏制,“脱钩”或以“脱钩”相威胁已成为美对华政策工具箱内重要的战略威慑和战术打击工具。

不论是从近期政策动向上看,还是从长期战略上看,今后一个时期,美国朝野两党、参众两院都会采取对华强硬政策,把中国作为主要长远对手长期遏制打压。

总的看,围绕“脱钩”与“反脱钩”的斗争,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美关系中长期存在并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如果把这几年美国政府和政客反复炒作的这些脱钩的措施归纳一下,大体上包含贸易脱钩、投资脱钩、科技脱钩、教育脱钩、互联网脱钩、资本市场脱钩、金融市场脱钩、SWIFT网络脱钩、外汇市场脱钩、国际规则脱钩10个方面。

并且可以分为3部分:

1. 高风险脱钩事项。美国可能在科技、互联网和国际清算网络这3个方面对华进行“剧烈脱钩”;

2. 中风险脱钩事项。美国可能在对华贸易、投资、资本市场和教育人文交流这4个方面对华进行“半脱钩”;

3. 低风险脱钩事项。美国可能在金融机构、外汇市场、国际经贸规则和体系这3个方面与我国只发生“轻度脱钩”。

而关于我们的应对原则:

第一,应该按照毛泽东主席20世纪40年代后期向全世界讲的,帝国主义是纸老虎,战略上要藐视它;毛主席又说帝国主义是真老虎,战术上要重视它。

也就是说,对这“十个脱钩”,战略上我们藐视它,战术上要重视它,这是一个原则。

第二,应该遵照中央在过去几年应对中美贸易摩擦时的4个原则:

1. 丢掉幻想,准备斗争。这句话也是当年毛主席说的,现在一样有效。面对中美脱钩,我们要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不能心存侥幸。

不能寄希望于这个总统下来了,新总统上来了,就可能完全跟原来的总统对着干,又跟我们谈合作。

美国人和中国搞脱钩,不仅仅是个人行为,有它内在的必然性。所以要丢掉幻想,准备斗争;

2. 保持定力,增强信心;

3. 守住底线,灵活应对;

4. 抓住关键,克服短板。这就是《孙子兵法》说的,要取胜,先为不可胜,而后可胜,就是你要先把自己的薄弱环节弥补好,使得敌人、对手无法战胜你,然后在别人无法战胜你的时候,你找到机会,再战胜对手,也就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这4个原则32个字,最彻底地体现了毛主席的名言,战略上藐视它,战术上重视它,具体阐释了怎么重视、怎么藐视。实际上这4个原则就体现了这么一个辩证法的思维方式。

可以说,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中美“竞合”关系中竞争的一面将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脱钩”将成为新常态。

但“脱钩”不一定意味着中美关系全面破裂,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然发生中美利益格局的重组与重构。

这个世界在变,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是不管怎么变,不管美国的政客怎么换,不管它的脱钩政策推进到哪一步,不管逆全球化的措施怎么推进,最终的结果,我认为世界有5个不会变:

第一,全球化大趋势不会变,但一只独大的全球化特征会演变为多极化。

全球化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趋势,不是那些政客逆全球化,就能让全球碎片化,特别现在是信息社会,网络把整个世界搅在一起,所以全球化趋势不会变。

但全球化格局中一个趋势倒会变,就是过去40年由美国一个超级大国统领的全球化、一枝独大的全球化,会逐渐演变为二三十年以后,也许美国是一极、欧盟也是一极、中国也会是一极,俄罗斯、日本、英国这几个国家也将成为比较重要的一极,也就是多极化的全球化。

第二,亚洲经济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重心”这个趋势不会变。

70年前,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只有10%。到了20世纪80年代,亚洲经济占世界经济17%。过了40年,现在亚洲经济占世界经济的37%。

我相信亚洲经济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一定会呈现继续加大趋势,再过30年将占世界经济总量的50%。

如果亚洲占50%,欧洲、美洲其他所有国家加起来占50%,这个格局就跟二战后美国GDP占世界50%的状况反过来了。

亚洲占50%,中国在里面可能要占世界的30%。说世界中心向亚洲转移,过去50年就在不断地转,未来30年还是会继续这么转。

第三,第四次工业革命引领世界经济走出困境,这个趋势不会变。

全世界已经经历了3次工业革命,现在正在发生第四次工业革命。每次工业革命,不管是机械化——蒸汽机的革命,还是电气化——内燃机的革命,还是信息化——信息高速公路计算机的革命,都使原有的、沉没的经济翻身,上新台阶。现在的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数字化综合平台智能化的革命,就是第四次工业革命。

最有意义的事情是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国人不仅参与,还能有一定引领作用。

第一次、第二次我们根本没摊上,第一次清朝封闭,根本不参与;第二次中国人正好是遇上鸦片战争、辛亥革命、军阀混战、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打了近100年的仗。中间还包括日本和俄罗斯在中国东北打的日俄战争。

第三次工业革命我们全盘跟进,我们正好改革开放,但我们不是引领者,我们是跟进者、开放当中的受益者。

第四次工业革命,我们不仅会跟进,一定意义上我们也是引领者,但不是唯一的引领者,美国、欧洲、日本也都是引领者,我们处在引领者的队伍里。

第四,中国改革开放的趋势不会变。

我们以内循环为主,但内循环下开放格局不会变。

第五,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的份额不会变。

过去三四十年,中国每年的经济增长占世界总增长的30%。今后几十年,中国哪怕经济增长放慢了,原来百分之十几,今后哪怕每年增长5%、4%,但我们GDP的基数从原来10万亿元、20万亿元增长到现在100万亿元,增速虽放缓了,但基数很大,照样是世界增长总份额的30%。这个份额也不会变。

在这个意义上讲,中国人跟世界一起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功能,所发挥的作用会彰显出来。

最后用一句话总结,越是美国人搞中美“脱钩”,甚至拉拢它的盟国孤立中国,中国越要开放,越要融入世界。

沉痛哀悼|江泽民同志永垂不朽

敬爱的江泽民同志患白血病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抢救无效,于2022年11月30日12时13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6岁。上海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协会代表上海全市一百多万中小企业家同仁深表哀悼!

2001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国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同志出席在上海举办的APEC会议期间,与时任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一起,专门听取上海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协会开展国际工商合作交流方面的工作汇报,并为协会的科学发展,今后更深地融合全球工商业界作了重要指示,给我们协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增加了无穷的力量!

作为一个普通的社会团体,上海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协会能受到当时二国元首的共同关注,尤其是江泽民同志的亲切关怀,这对全国二亿多的中小企业家来讲是莫大的荣誉、莫大的幸福、莫大的鼓励!如今,敬爱的江泽民同志离开了我们,我们无比悲痛!但我们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正像习近平主席在会见老挝总统时所表达的心情一样,我们将继承江泽民同志的遗志,以实际行动来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以表达我们对他老人家最真切的悼念!

上海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协会全体同志一定要更加自觉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以“科技创新、数智引领、资源整合、全球融通”为协会工作总方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而努力拼搏!

江泽民同志永垂不朽!